蛇串疮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蛇缠虎带,详该条。 蛇串疮病名。指皮肤上出现成群的水疱,排列成索带状。多缠腰而发,又称“缠腰火丹”,俗称串腰龙。发疹前患处灼热疼痛,继而局部发红,出现群集的小水疱,呈带状分布,数日后干枯结痂,多发于身体一侧,愈后极少复发。多因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兼感毒邪而致。治宜清肝泻火,利湿解毒;水疱消失,疼痛持续者宜活血通络止痛;配合外治及针刺疗法。 蛇串疮 蛇串疮又名腰缠火丹、火龙缠身、缠腰蛇。因感受热毒而致。好发于胸腰及腹部。症见胸、腰、腹部出现排列成带状的小红斑、小水疱,较密集,呈单侧分布,灼热剧痛。约两周后水疱干燥结痂,脱落后不留瘢痕。治疗:❶鲜马齿苋,捣烂外敷。 ❷糯米或指甲花叶,醋磨涂擦。 ❸药线点灸患处及合谷、曲池穴。 ❹葫芦茶、野菊花、板兰根、大青叶、十大功劳,水煎服。 ☚ 漆树过敏 癣 ☛ 蛇串疮shéchuànchuāng即缠腰火丹。详该条。 蛇串疮 蛇串疮呈带状分布的疱疹性皮肤病,称为蛇串疮。见于《外科大成》。每多缠腰而发,故名缠腰火丹。又名甑带疮、火腰带毒、火带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为多。可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失健运,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湿热搏结,兼外感毒邪而发病。 发疹之前,常有轻度全身症状,如发热,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疹部位的皮肤灼热及针刺样疼痛,不久皮肤疼痛处出现红斑,继则出现多数成群的粟米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即变成水疱,疱液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各簇疱群之间皮肤正常,数日后水疱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糜烂,最后干燥结痂。皮疹多发于身体的一侧,常见于胸胁部。其他部位如面部、下肢等处亦可发生,如发生于眼部,常引起剧烈疼痛,可损及眼球各部,甚至失明,应予注意。病程一般半月左右,痊愈后极少复发。但有皮疹消退后,疼痛持续数周或数月,甚至更长,多见于老年患者。 临床上有热甚与湿盛之分, ❶热甚者,证见皮肤潮红,灼热刺痛,自觉口苦咽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等。治宜泻肝胆实火,清热利湿。选用龙胆泻肝汤、马齿苋合剂。伴有高热者加生石膏、蚤休;疼痛明显日久不退,酌加化瘀通络之品,如郁金、乳香、没药、延胡索、丹参;血热出现血疱、坏死者加白茅根、丹皮;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 ❷湿盛者,证见皮肤淡红,破溃流水,疼痛更甚,口渴不欲饮,纳差,舌质淡而体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而滑等。治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解毒,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水疱消失,遗有局部疼痛,属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者,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老年患者后期气血虚弱者,宜调补气血,可选用八珍汤加减。 外治: 根据皮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剂型的药物。初起粟疹累累,焮肿灼热刺痛,宜清热、消肿、止痛之药外敷;湿热偏重而有糜烂浸润,则以解毒、祛湿之药湿敷;皮损趋于干燥而近愈之际,选用去湿解毒而无刺激之药外敷。水疱未破者用双柏散、青黛散、二味拔毒散。水疱已破者用黄连膏、四黄膏。 针刺: 体针或耳针可根据发病部位而选取穴位,体针常取穴内关、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采取提插捻转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耳针取穴肝区、神门,每日一次,直至疼痛消失为止。 ☚ 热疮 疣 ☛ 蛇串疮shé chuàn chuāngherpes zoster on waist and hypochondr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