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稱“蚦”,亦作“蚺蛇”、“髯蛇”,亦稱“南蛇”。即蟒蛇。《說文·虫部》:“蚦,大蛇,可食。”《淮南子·精神訓》:“越人得髯蛇,以爲上肴。”高誘注:“髯蛇,大蛇也,其長數丈。”《山海經·海内南經》:“巴蛇吞象。”晉·郭璞注:“今南方蚦蛇吞鹿。”《南齊書·循吏傳》:“[晉平]郡舊出髯蛇,膽可爲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二·蚺蛇》:“[釋名]南蛇、埋頭蛇。時珍曰:‘蛇屬紆行。此蛇身大而行更紆徐,冉冉然也,故名蚺蛇。或云鱗甲有毛如髯也。產於嶺南,以不舉首者爲真,故世稱南蛇、埋頭蛇。’”參見本類“蟒1”。

蚺蛇
(《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