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种保护protection of mulberry silkworm eggs调节和控制蚕种贮存环境,使蚕种进入和解除滞育齐一,保持卵质充实健壮,孵化良好的技术措施。根据蚕种保护所处的时期和季节,可分为产卵初期保护、夏期早秋期保护、中秋至初冬保护、冬期保护和秋制越年种的人工越夏。 产卵初期保护 蚕卵产下后卵内开始进行成熟分裂,完成受精过程,核分裂增殖形成胚胎等一系列发育过程。此时对高低温不良环境抵抗力最弱,操作处理应避免剧烈振动、摩擦、堆积与温度骤变。产卵当时,卵的滞育还未完成,需要保护于24~25℃温度,75~80%湿度的蚕种室,经过7~10日胚胎发育停滞,呼吸转为微弱,生理上进入滞育期。 夏期早秋期保护 蚕卵进入滞育期后需要感受一定时期的高温,以巩固其滞育。25℃是完成滞育的最适温度。6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保护温度以25℃为准,24~27℃为范围。蚕卵接触25℃日数愈长,嗣后解除滞育愈慢,需要接触低温日数愈长,耐冷藏能力亦愈强。但接触高温如超过30℃,或日数超过100日,对蚕卵有害,冷藏抵抗力反而减弱。接触25℃的日数以40~60天为安全范围,中国系蚕品种的2化性原种约40日;1代杂交种可达60日。湿度以75%为宜。30℃以上的高温,会增加死卵,降低孵化率,对丝茧育蚕的蚕体与茧质都有损害。多湿容易生霉,危害蚕卵生理;干燥则卵内养分消耗多,损害卵质。7~8月份常遇高温或高温干燥天气,须对蚕种保护环境的温、湿度加以调节。 中秋至初冬的保护 9月中旬至11月中旬,自然温度逐渐降低,蚕卵接触一定日数高温后,蚕种室温度需要降低,以能有20~22℃保护一段时期为最好。因为20~22℃既不促进解除滞育,又无害于蚕卵生理。当蚕种室温度降到20℃以下时,可用自然温度保护。长江流域蚕区11月起自然温度从20℃逐渐下降到17~18℃,再降到15℃左右。当蚕卵接触到15℃以下低温,部分蚕卵开始解除滞育,同时对于较高温度的感受性增强。即已经接触相当日数低温的蚕种,应避免接触高温,勿使引起胚胎开始发育造成不齐一,导致日后孵化不良。又当冷空气袭来时、需要防止接触15℃以下低温,勿使蚕种过早地解除滞育。这是秋冬之交调节蚕种保护温度的关键。温暖地区的蚕种,高温持续日数过长,对解除滞育必要的低温日数过少,容易使解除滞育不充分;或者解除滞育早的卵会开始发育,造成胚胎发育不齐。如到10月中旬自然温度还不降至20℃以下,需用人工降温措施,使种室温度逐步下降,到12月中达到5℃左右。 冬期保护 从11月中旬起保护温度从15℃逐渐下降,经12℃、10℃、7.5℃至5℃左右,湿度保持75%。冬期的保护是使蚕种整齐地解除滞育的低温保护。解除滞育最有效温度是7.5℃~5℃,为使全部蚕种发育整齐一致,以稍低温度5℃保护为有利而安全。5℃又有抑制过早解除滞育卵的发育使全部蚕卵胚胎发育齐一的效果。 12月上旬当气温降至浴种用水适温以下时,进行框式和平附蚕种的消毒,浴种以及散卵的洗落。浴种水温以10℃~15℃为范围。蚕卵在洗落过程中,受到摩擦、振动与水温等刺激,会促进蚕卵解除滞育(活性化),其程度相当于5℃保护20日,因此散卵在浴种后5℃保护满40日须改用2.5℃冷藏。框式和平附蚕种浴种后在5℃环境中保护满60日须改用2.5℃冷藏。5℃不能长期抑制活性化卵的发育,对蚕种冬期保护来看,5℃是解除滞育温度,不是冷藏温度。为防止卵质消耗过多,需在适当的时期冷藏于2.5℃或0℃抑制其发育。所以冬期保护有双重作用,即是使滞育卵一致成为解除滞育卵(活性卵)的低温保护和为了防止活性卵生活力下降的冷藏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制种时期、地点及夏秋期保护条件等不同的蚕种,使成为发育齐一的蚕种。 秋制越年种的人工越夏 秋期制越年种产卵期已在8月下旬或9月上旬以后,自然温度逐渐降低,接触不到25℃高温,或接触到而时间短,蚕卵的滞育程度浅,解除滞育早,长时期抑制在冷藏低温中,耐冷藏抵抗力小,卵质容易虚弱,诱发白死卵,少数发育卵与孵化卵。对秋采越年种巩固其滞育性,增强冷藏抵抗力,延长冷藏日数,需要人工加温接触25℃的高温环境,经过20~30日,此种人工高温保护称人工越夏。秋采越年种产卵初期保护与春制越年种同。人工越夏日数早秋采种30日,中秋采种20日,晚秋采种15日。当25℃保护日数到达后,必须采取逐步降温方式,即每隔2日降温3℃,一直降到自然温度,可与春采种同样保护。逐步降温是减少温度激变幅度,防止发生白死卵的关键措施。人工越夏期间种室内容易干燥,须注意补湿 (75~80%)、换气、定时调换蚕种位置,使感温均匀。含多化性血统的秋采蚕种,容易解除滞育,开始解除滞育的温度高,因此,人工越夏日数要延长至30日,然后逐步降至20~22℃保护15日,再渐降至自然温度后进行浴种。 蚕种保护preservation of silkworm eggs调节和控制蚕种贮藏环境,使蚕种进入和解除滞育,保持卵质充实健壮,孵化良好的技术措施。春期生产的越年卵从产下到冬期冷藏前约6个月,秋期生产的也达2个月左右,若保护不当就会影响卵质,降低孵化率,甚至发生死卵。以春产越年种为例,蚕卵产下后约经一周左右,保护温湿度分别以24℃、75%~80%为标准。蚕种应悬挂保护,以利通风。夏期至早秋期的保护温度应以25℃为中心,以24~27℃为浮动范围,避免30℃以上高温,过干时要适当补湿。在25℃下保护时间以60~90日为适当。中秋到初冬期的保护温度应从25℃渐降至15℃。接触15℃相当时日后,须防止温度回升。含有多化性血统的品种应在18~21℃中维持较长时间,直到浴种前才进一步降温。冬期保护是蚕卵解除滞育的时期,要从15℃逐渐降温至5℃,湿度宜保持在75%~80%。5~7.5℃解除滞育最有效,以5℃为安全。浴种后的蚕种要防止遭遇7.5℃以上温度。5℃能促使胚胎发育齐一。5℃保护约经40日就应入库冷藏。不越年蚕种产下后即进入催青期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