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蚕的遗传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蚕的遗传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mulberry silkworm关于桑蚕的遗传性状,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约533~544)一书中已有化性、眠性和蚕体斑纹种类的记载;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中,记有不同茧色蚕种间杂交表现出的复杂遗传现象,和在1化性种与2化性种杂交后代中,见到的现代认为是杂种优势的现象。现代的研究当首推法国科塔尼(G.Coutagne) 1902年发表的桑蚕遗传的实验研究报告,这是孟德尔(G.J.Mendel)的论文被发现(1900)以前的工作。外山龟太郎于1906年著文说明桑蚕中素蚕、普通斑蚕与虎斑蚕间的杂交,为孟德尔式遗传。接着田中义麿对桑蚕各种性状进行了全面研究。20年代起,在世界遗传学界,桑蚕遗传研究与果蝇遗传研究并驾齐驱。例如摩尔根(T. H. Morgan)于1912年发现果蝇染色体的交换,只限于雌蝇。反之,1913年田中义麿发现桑蚕的染色体交换,只限于雄蚕。由于桑蚕体形适宜,便于观测,生活周期短,容易大量饲养,繁殖代数易于控制,产卵数多等优点,因此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实验材料,受世界遗传学界的重视。中国沈敦辉(1926)在日本以广东轮月和日本种青熟为材料;朝鲜桂应祥30年代在中国和杨邦傑、杨星岳以广东种为材料,分别进行了桑蚕遗传学研究。吉川秀男(1941、1947)等从生理、生化方面对蚕卵色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阐明了蚕卵色素的形成过程,搞清楚了决定卵色形成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步骤。丝腺各部色素浓淡与茧层内外着色与否的关系,经桂应祥(1934、1937)、蒋同庆(1949)、针塚正树(1959)等研究探讨其原因。巴塔荣(E.Bataillon)和朱洗(1932)研究桑蚕发育遗传,证明每个蚕卵能接受多数精子,以后朱洗又做了孤雌生殖研究。佐藤春太郎(1924),川口荣作(1934),阿斯塔乌洛夫(Б.П.Астауров)(1936、1940)也分别进行了孤雌生殖的研究,尤以阿斯塔乌洛夫得出人工孤雌生殖蚕的高效办法。田岛弥太郎(1940)在辐射遗传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首先获得雌蚕有斑纹而雄蚕为无斑纹的限性遗传种,为在杂交种生产中能以简便且正确地鉴别雌雄开辟了途径。30年代初,桂应祥在仲恺农工学校搜集了丰富的桑蚕遗传品系,先后经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和西南农学院继续保育,可称中国桑蚕遗传学基础研究材料的总汇,迄今保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若干突变系,如第5白卵(W5)、锈色卵(ru)、桂灰卵(Grkr)等,是中国桑蚕遗传学资源的重要财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