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紫绀
是指血液通过周围循环毛细血管时,因血流速度缓慢、瘀滞、组织耗氧量增加,动脉血血氧饱和度未增加,出现肢体的末梢部位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与口唇青紫,称为周围性紫绀。 可分为瘀血性周围性紫绀(stagnant peripheral cyanosis)和缺血性周围性紫绀(ischemia peripheral cyanosis)。前者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后者见于雷诺病(Raynand)、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肢端发绀症等。周围性紫绀的诊断: ❶ 有心包炎或引起右心力衰竭的病史和体征; ❷ 动脉血氧饱和度常高于85%; ❸ 紫绀常见于末梢部位或下垂部位,皮肤温度较低; ❹ 局部加温或按摩后紫绀即消失。治疗原则:吸氧、局部保暖;祛除病因或诱因;对于缺血性紫绀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吡啶、肼苯哒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