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蚕妇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蚕妇吟

 

[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回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扬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此首《蚕妇吟》属于即事名题的乐府诗歌。作者运用对比映照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极其简洁的笔墨,勾画出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劳贫困,讽刺了剥削阶级的荒淫享乐。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两句诗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位以养蚕为生,深居于荒郊僻乡,蛰居于土阶茅茨的劳动妇女,夜半过后,月儿西沉,子规悲啼,仍强支着疲惫不堪的弱体,点燃了火苗如豆的油灯,睁着酸涩无光的双眼,来到了“沙沙”作响的蚕室,去看她倾心喂养的桑蚕,担心蚕多叶少,会使蚕吃不饱、长不好。 “子规啼彻四更时”,这一句不仅交待了具体时间,而且有力地烘托了环境气氛。子规,即杜鹃,古语有“杜鹃啼血”之说,北宋余靖的《子规》诗写道: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深更半夜,万簌俱寂,子规的啼鸣更显得阴森凄婉,声声裂耳。这啼血的杜鹃的绵绵哀怨,难道不是在为这可怜的蚕妇饮泣悲叹吗? “起视”这一动作,写出了蚕妇的勤劳和辛苦,“怕叶稀”这一心理活动,说明了桑蚕与一家人度日过年的关系。寥寥数字,达到人物、环境、气氛的有机统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不信“二字,笔锋逆转,直指玉人。四更时分,西坠明月,已傍杨柳之稍,可那娇娃美女仍在明火高楼之中,莺喉婉转,翩翩起舞。供达官贵人饮酒行欢,遣夜送宵。当然,诗中所说的玉人,即封建社会歌妓舞女,本属被污辱、被损害的对象,作者所揭露批判的自然不是她们,而是视其为玩物的官僚权贵。作者运用侧面展示的手法,在玉人歌舞的强颜欢笑之中,曲折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罪恶。
 这首诗无论是在描写对象,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可以看到前代诗人的影响。唐人孟郊的《织妇词》中的“如何织纨素,自著蓝褛衣”,杜荀鹤的《蚕妇》中的“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著苎麻! “通过对主人公所织所穿的自我比较,揭示了耕者无食,织者无衣的社会现象,令人辛酸顿生,扼腕悲叹。宋人梅尧臣的《陶者》诗: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张愈的《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指出了百姓劳动所获皆变为统治者所享之物。对比更为鲜明,讽刺更为尖锐,但都带有以文为诗的印痕。此诗在构思立意上都有独到之处,善于从前人诗文中翻出新意。时间是夜晚,人物皆为女性,所写对象具体集中,蚕妇的起视桑蚕,玉人的弦歌宴舞,虽然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但却体现了同一个目的,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他们生活的奢侈荒淫。感情蕴籍,锋芒毕现。读来直中有曲、耐人寻味。

诗词《蚕妇吟》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原诗今译】


 杜鹃鸟一声接一声地啼唤,
 泣着血丝一直叫到四更天。
 蚕房里蚕稠桑叶儿沙沙响,
 养蚕女怕叶稀时时起来看。
 月儿从楼顶又挂到柳梢头,
 养蚕女难信此刻是四更天。
 因为美娘出外歌舞还未还。


 【鉴赏提示】
 假如一个终年在贫困线上苦熬的穷人,突然闯入与自己天地悬隔的社会圈里,比如富商大贾的宅院,或者甚至是皇宫贵戚家里,他就会发现许多与自己已有的习惯完全背谬的东西。他会觉得在那里生活的是一些难以理解的 “怪人”,从而心理上形成极大的差异。类似的故事,中外古今文学作品里都有反映,例如《世说新语》里豪奢惊人的石崇就是。谢枋得《蚕妇吟》也是一篇这样的作品。
 诗题曰“蚕妇吟”,本是写养蚕妇女之辛劳的。但是诗歌并没有到此就止;诗人为了透过一层体现蚕妇之苦,通过蚕妇的心理以及蚕妇特有的思维逻辑,写了南宋末年上层达贵官员们的荒淫,并将两者作了明显的比较,则蚕妇愈见其苦,统治阶级愈见其荒淫。诗的构思堪称巧妙,角度也十分新颖。短短的一首七绝能做到这样,实在难得。
 起句点节令、时间。子规又名杜鹃,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魂魄所化。子规春天啼叫不止,鸣声凄苦,直至吐血而死。“啼彻”即啼个不停,从黄昏直到四更,是为“彻”。四更正是万籁俱寂,人们甜睡之时,然而仍有不眠之人,那就是养蚕妇。第二句“起视蚕稠怕叶稀”即解释蚕妇何以彻夜不眠的原因。“怕”字贯“蚕稠”和“叶稀”两处,应该是“起视怕稠蚕叶稀”,为了协调平仄将“怕”字后置。“蚕稠”并不是真的蚕儿稠稠密密——大凡对养蚕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蚕愈大(所谓蚕老)所食桑叶愈多、愈快,当桑叶食尽时,则只见蚕儿挤在一起,这就是“蚕稠”了。“蚕稠”和“叶稀”互为因果。蚕儿没的吃,势必影响作茧,所以当蚕养到后期,蚕妇们是彻夜不得休息的,要不断地给蚕添加新叶。
 关于蚕妇之苦,诗写到此为止。三、四句突然宕开,说到蚕妇以外去。可以说整首诗巧处、妙处皆在后两句。
 蚕妇起来视察了蚕和叶的情况,看看月亮,已经高悬在楼头杨柳梢了。根据经验,她知道此刻正是四更天。在蚕妇的心里,她相信全世界的人都在甜睡,除了像她这样的蚕妇。可是为什么耳边传来隐约的管弦之声?是那些如花似玉的舞女们在跳舞。该不是自己判断错了吧?现在并不是天将破晓的四更天?当然不会,高悬于楼头的月亮证明着。那么为什么舞女们还不归家?这简直要把养蚕妇弄糊涂了,她怎么也不相信,竟有人也似她一般彻夜不眠!“不信”是三、四两句的领词,蚕妇不信楼头高悬的是标志时间的月亮,就因为她不信舞女们竟然四更天尚不归去。当然,在舞女周围酒酣耳热、兴致勃勃观看歌舞的是达贵官人们,这一点蚕妇可能知道,也可能并不知道。诗人当然是知道的,他字面上写“玉人歌舞未曾归”,其意并不在讽刺歌舞妓,而是在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身上。这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意是相同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