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虫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虫证parasitosis

由寄生虫寄生于畜禽体内外所致病证的总称。中国对畜禽虫证的认识和防治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寄生虫的象形文字记载。汉代出现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用中药杀虫的记载。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对虫证有进一步的认识,指出:疥癣中有虫,先用药水洗净,再涂药。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对羊疥癣的防治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全身性疥癣,应分次分区涂药,不可一次涂遍全身,以免发生药物性中毒,并已发现疥癣有传染性,应隔离治疗。公元9世纪《司牧安骥集》首次记载了马混睛虫、蛲虫和蜱虫咬袖的独特防治方法。明代刊行的《元亨疗马集》中记有血汗症(副丝虫病)和马胃蝇蛆病。其中对混睛虫和蜱虫咬袖又有全面的补充和发展。《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记载了牛目生弩丝虫(即牛眼虫病)等新的虫证。《稗史汇编》中也有关于牛蛭(即牛肝蛭病)的记载。清代赵学敏编著的《串雅》中首次记载了牛身上生虫(即牛皮蝇蛆病)等。《活兽慈舟》中记载了牛脾虚生螬虫(牛蛔虫病)、马生蚘虫(即马蛔虫)、猪患螬虫和治牛吃蚂蝗方等。古代中兽医通过临证实践,认识到体质强壮,食欲好者不易发生虫证。因此,强调治虫之本,应杜其源。胃气强,虫不能留,亦不能生。虫证多体虚,故宜攻补兼施,否则虫长而正气散。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继承。
1949年以后,中国学者对虫证的中药防治研究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和发展了巧治法;二是驱虫复方的验证和新方的制定;三是寻找新的驱杀虫体的特效中草药,并采用化学合成法加以推广应用。如针刺开天穴,巧取混睛虫,至今仍是有效的根本疗法。通过中西兽医结合加以改进,选用局部麻醉药,使眼球不动,易于操作;用注射器穿刺抽吸虫体,初学者也容易获得成功,使这一传统技术在兽医临证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对常见的危害畜禽健康的虫证,如牛肝蛭病、马胃蝇蛆病、牛皮蝇蛆病、疥癣等进行了古方临证验证和新方临证治疗的控制试验。如古方蝉蜕散治混睛虫,郁金散治马血汗,马疥方、当归醋浸治牛皮蝇等的效果均得到了肯定。新方肝蛭散、驱虫散、槟榔南瓜子合剂、鹤草芽散剂等也都有效。至于寻找新的特效中草药驱杀畜禽的诸虫,从临证治疗、控制试验、毒性试验、人工感染虫株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有效成分分析和化学合成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如西北农业大学对青蒿素的衍生物青蒿酯治牛焦虫病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对骆驼蓬治牛焦虫的研究,证实这两种药都是高效、低毒的广谱抗焦虫药。此外,对鹤草芽驱除绦虫具有良效,并将有效成分分离、化学合成为仙鹤草酚, 已在临证推广应用。
对虫证的研究,应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 中西结合,继续整理提高传统的驱杀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的有效方药,进一步寻找新的有效、低毒的抗虫中草药,并进行药理、有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为保证畜禽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虫证

虫证

虫证是泛指诸虫寄生人体引起的病证,尤指肠道虫证而言。虫证历代文献有三虫、九虫、五虫、诸虫、虫症等名称。
病名考证
虫证一名,见于《秦氏幼科折衷》; 但早在《五十二病方》就有蛲虫记载。《灵枢》最早论述蛔虫病病证,出虫瘕病名。《神农本草经》有长虫、蛲虫、白虫、肠中蛭虫及三虫等记载。《伤寒论》确立蛔厥证治。《金匮要略》对寸白虫的传染方式和预防知识已有较正确记载。《肘后备急方》指出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并说虫有九种,而蛲虫、寸白人多病之。《诸病源候论》详论九虫病诸候,集古代虫证之大成。九虫系指伏虫、蛔虫、寸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及蛲虫。三虫说法不一,历代多据《肘后备急方》长虫、赤虫、蛲虫之说。而《扁鹊心书》等称蛔虫、蛲虫、寸白虫为三虫。实际上所谓三虫,包括上述蛔、蛲、赤虫、寸白虫四种虫证。古代常见四虫习惯上称“三虫”,《备急千金要方》又有五脏虫说,即四虫加肺虫。直至《秦氏幼科折衷》才通称诸虫为虫症。历代对赤虫的论述较多,散见于蛊毒、积聚、诸虫等门类中,并有血鳖、虾蟆等异名。
病因病机
历代论述较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脉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食生肉……变成白虫。”《史记·仑公列传》:“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发,化为虫。”创虫由湿热所生之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指出外因由经口误食虫卵所致,强调“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景岳全书·诸虫》篇论述较详,指出:“虫之为病,人多有之。由于化生诚为莫测,在古方书,虽曰由湿,由热,由口腹不节,由食饮停积而生,是固皆有之矣。然以常见验之,则凡藏强气盛者,未闻其有虫,正以随食随化,虫自难存。而虫能为患者,终是脏气之弱,行化之迟,所以停聚而渐致生虫耳。然则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滞腻皆可生虫,非独湿热已也。然以数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虫为最。”综各家之说,虫证系由脏腑不实,脾胃虚弱,或素有湿热留滞肠胃,加之杂食生冷肥甘油腻等物,或误纳不洁之瓜果、禽兽等食物。致湿热内壅,日渐孳生虫证。
辨证要点
其外候尚未显露,或未见虫证发作时,辨证较为困难。一般按腹痛时发时止,吐虫或便虫,或腹中有块梗起,呕吐涎沫清水或清黄水等要点进行辨证。对虫证的辨证,有望诊而知虫积,问诊而知虫候,腹诊而断虫瘕。如《厘正按摩要术》卷四辨蛔瘕指出:“蛔病诊腹有三候,腹有凝结如筋而硬者,以指久按,其硬移他处,又就所移者按之,其硬又移他处,或大腹或脐旁,或小腹,无定处,是一候也。右手轻轻按腹,当时稍久潜心候之,有物如蚯蚓蠢动,隐然应手,甚至腹底微鸣,是二候也。高低凸凹,如亩亩状,熟按之,起伏聚散,上下来往,浮沉出没,是三候也。”《景岳全书·诸虫》对虫证的辨证也较全面,“虫之为病,其类不一,或由渐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为害则为腹痛食减,渐至羸瘠而危者有之。凡虫痛证必时作时止,来去无定。或呕吐青黄绿水,或吐出虫,或痛而坐卧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黄,或白而唇则红,然痛定能饮食者便是。” 虫积腹痛多位于脐周,蛔厥腹痛多胃脘当心剧痛,若痛时腹中有块梗起,多属虫瘕之证。虫疳为小儿虫积之重候。虫积、虫瘕、虫疳多属虚损久病,或为虚中夹实。蛔厥则有虚有实。上述证候多见于蛔虫病证,亦偶见于寸白虫、赤虫等病症。虫臌辨证参见“臌胀”条。
治疗原则
古人治虫多用单方、验方为主。《神农本草经》已收载杀三虫药物如楝实、雷丸、芜荑、贯众等。《名医别录》、《六科准绳》等同一味槟榔汤并治四虫。《外台秘要》集唐代以前54方,均属单方、验方。《医方考·虫门》:“杀虫之品,古方率皆单剂行之,近代类聚而为丸尔。”《金匮要略》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开复方治虫证的先声。《景岳全书·诸虫》篇指出:“凡治虫之法,或攻或补自有缓急先后之宜,所当详辨,不可任意忽略也。”颇合临床实际。在谈到如何提高药效时,又说:“凡欲下虫,必先一日不食,而使虫饥,次早五更,用油煎肉嚼之良久,腹内虫闻肉香,头皆向上而欲食,乃以鸡蛋煎饼和药嚼而食之,须臾,服葱汤或白水少少以助药力下行,不逾时而虫俱下,甚至数升。然后以白粥补之,随服补剂调理脾胃而疾可悉愈。”张氏还强调,必须温养脾胃,以防虫证之再发,说:“治虫之法,虽当去虫,而欲治其生虫之本,以杜其源,尤当温养脾肾元气为主。”创制代表方剂温藏丸。综观历代虫证治法,可归纳为杀虫、止痛、健脾消积、扶正固本诸法。大抵虫势急骤用攻积杀虫,或暂安虫止痛。虫势较缓而体质较实,则迳予杀虫。若病久体虚常杀虫与健脾扶正并施,脾弱者兼运其脾,胃滞者兼消其滞,或先予调理补益,然后逐虫。
预防
当节饮食,护脾胃,以杜诸虫孳生之源。同时注意饮食卫生,以防虫卵经口而入。避免生食病肉以防孳生寸白虫。蛲虫病预防,平时须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勤换内衣裤,教育婴幼不吮吸手指等。
有关虫证论述,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及姜片虫病。据《中国姜片虫的文献溯源》一书考证,古代九虫中之赤虫、肉虫、胃虫都可能是指姜片虫。钩虫病历代医著多附于黄疸等门。

☚ 虚秘   蛲虫证 ☛

虫证

虫证

虫证,是指寄生于人体的各种虫类引起的病证。这里主要讨论蛔虫、蛲虫、寸白虫(绦虫)三种肠道寄生虫病。虫证,是因为饮食不洁,脾胃不和所致。蛔虫证与蛲虫证均因进食沾有虫卵的生瓜果、蔬菜,或手指、衣被等附着的虫卵,经口进胃,寄生于肠道而致。绦虫证是进食带有绦虫卵而未煮熟的肉类,到肠道寄生而致。
蛔虫证,症见嘈杂,脐周围痛,腹痛时作时止,嗜食但面黄肌瘦,鼻孔作痒,睡中齘齿,下唇内有小白点如粟粒状,面上有白色虫斑,或便或吐出蛔虫,甚至蛔厥。太阴人用麻黄定痛汤。少阴人用白何乌理中汤,白何乌附子理中汤。少阳人用滑石苦参汤。
蛲虫证,多见于小儿,肛门发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痒时可在肛门周围见到细小白色小虫蠕动,病久亦能引起腹部隐痛,纳减,消瘦等。太阴人用白矾、蛇床子等分煎洗肛门。少阴人用川椒25.0g水煎洗肛门。少阳人用苦参水煎洗肛门。预防此病,必须食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绦虫证,有腹部隐痛,腹胀不适,或肛门作痒,腹泻,或粪便中或在病人衬裤上可发现绦虫体节片,日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头晕乏力,失眠等。太阴人用榧子250g细末,每次15.0g日三次服,南瓜子去皮50g顿服。少阴人用苦楝皮、大腹皮、川楝子各20g水煎服。少阳人用滑石苦参汤加槟榔。

☚ 痰饮   小便不利 ☛

虫证chóng zhèng

parasitosi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