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虞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虞集1272—1348元代学者。字伯生,号道园,因慕邵雍之学,又号邵庵,世称邵庵先生。宋代名将虞允文五世孙,原籍四川仁寿,宋亡后侨居江西崇仁。元成宗时任国子学助教,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元时典册,多出其手。曾提出听富民集众垦京东沿海土地的主张。文宗时为奎章阁侍读学士,与赵世延等修《经世大典》凡八百帙。积劳致眼疾,告病回家。长于诗文,号称“词坛宿老”,为虞、杨、范、揭“四大家”之首。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元史》有传。 共3首 (词)元· 江上秋风日夜生。 萧萧两鬓葛衣轻。 芭蕉丛竹共幽情。 病骨不禁湘簟冷,梦魂犹似玉堂清。 画檐疏雨过三更。 (词)元· 风力清严扫暮烟。 纤尘不疑月婵娟。 太虚那得有中边。 大地山河空复影,九霄宫阙旧无传。 几承剑气一飘然。 (词)元· 天阔秋高初夜长。 浮尘销尽雾苍茫。 澄澄孤月转危墙。 金井有声惟坠露,玉阶无色乍疑霜。 不闻人语只吟螀。 共4首 (词)元· 阑干曲,正面碧崔嵬。 岚气著衣成紫雾,墨香横壁长苍苔。 柏影扫空台。 江海客,欲去更徘徊。 雾发云鬟何处在,风泉雪磴几时来。 鹤翅九秋开。 (词)元· 千岁事,何许觅松乔。 急雨轻雷开道路,星河北斗转岧峣。 相对话渔樵。 (词)元· 秋气至,寿斝注天香。 燕坐喜看扶两几,击鲜何必混诸郎。 长岁接宾行。 (词)元· 盘石上,新画太丘翁。 扶老一枝风满袖,凌霄千岁露垂松。 不与世间同。 共1首 (词)元· 鸾舆三顾茅庐。 汉祚难扶,日暮桑榆。 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 天数盈虚,造物乘除。 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共1首 (词)元· 至顺癸酉立春,客有持逃禅翁此卷相示,清润蕴藉,使人意消,因所题柳梢青调,亦赋一首云 从别幽华。 玉堂金马,十载忘家。 横幅疏枝,如逢旧识,同在天涯。 荒村茅屋欹斜。 待归去、重寻钓槎。 解却丝钩,青鞋藜杖,翠竹江沙。 共1首 (词)元· 微雨经宵,暖烟笼昼,相寻闲步堤沙。 露桃风絮,香影傍乌纱。 徙倚江楼最久,绮窗迥、翠拥双丫。 轻鸥外,水村山郭,帆过泊谁家。 东华。 尘土梦,汉宫传蜡,隋树啼鸦。 记当时携手,何处天涯。 日暮清吟未足,听街鼓、催发香车。 山翁醉,惊雷散雹,深夜未停挝。 共1首 (词)元· 淮南故将军家有歌妓,才容自许,善自度曲。欧阳守淮南,妓为将军愿一见公,竟不及见而卒。客有为以赋此曲者 雪映虚檐,梦魂正绕阳台近。 朝来谁为护重笼,云卧衣裳冷。 应念兰心薰性。 对芳年、才华自信。 洞房春暖,换羽移宫,珠圆丝莹。 板压红牙,手痕犹在余香泯。 当时惟待醉翁来,教听莺声引。 可惜闲情未领。 但雕梁、尘销雾暝。 几回清夜,月转西廊,梧桐疏影。 共1首 (词)元· 五月中,以小疾家居,陈众仲助教言乳燕飞华屋调最宜时,连度数曲,病其词妙则声劣,律稳者语卑。适有友人期家人到官所而不至,赋此 丹荔明如火。 想江城、薰风乍透,绣帘青琐。 宝篆香销初睡起,叶底流莺又过。 算几度、思归未果。 欲剪冰绡凭谁寄,恐腰围、渐减愁无那。 临岸曲,命舟舸。 凉宵冉冉银蟾度。 望清辉、千里照人,雾低云亸。 准拟雕梁栖飞燕,早晚新巢定妥。 叹会少离多似我。 留滞文园头先白,念琴心、久为芳尘锁。 将旧恨,归江左。 共1首 (词)元· 维舟南浦。 临流不渡。 踏破城南蔬圃。 故人直是不相忘,把酒看、沙头鸥鹭。 青云得路。 兰台乌府。 早晚新承恩露。 轻车切莫便乘风,先报与、山翁知取。 共12首 (词)元· 十载燕山,十年江上,惯见半生风雪。 对雪无舟,泛舟无雪,不遇并时高洁。 断港残沙,今兹何夕,一似剡溪归越。 但掀篷、数尺梅花,人迹鸟飞俱绝。 君不见、五老危巅,浮丘绝顶,笑我早生华发。 返老还童,易粗为妙,定有九还丹诀。 霁景浮空,天光眩海,一体本无分别。 便堪称、六一仙公,千古太虚明月。 (词)元· 全真冯尊师,本燕赵书生,游汴,遇异人,得仙学。所赋歌曲,高洁雄畅,最传者苏武慢二十篇。前十篇道遗世之乐,后十篇论修仙之事。曾稽费无隐独善歌之,闻者有凌云之思,无复流连光景者矣。予山居每登高望远,则与无隐歌而和之。无隐曰,公当为我更作十篇。居两年,得两篇半,殊未快意也。昭阳协洽之年,当嘉平之月,长儿之官罗浮。予与客清江赵伯友,临川黄观我、陈可立游。东叔吴文明,平阳李平幼子翁归,泛舟送之。水涸,转鄱阳湖,上豫章,遇风雪,十五六日不能达三百里。清夜秉烛,危坐高唱,二三夕间,得七篇半。每一篇成,无隐即歌之。冯尊师天外有闻,能乘风为我一来听耶。明春,舟中又得二篇,并无俗念一首。后三年,仙游山彭致中取而刊之,与瓢笠高明共一笑之乐也。道园道人虞集伯生记 自笑微生,凡情不断,轻弃旧矶垂钓。 走马长安,听莺上苑,空负洛阳年少。 玉殿传宣,金銮陪宴,屡草九重丹诏。 是何年、梦断槐根,依旧一蓑江表。 天赐我、万叠云屏,五湖烟浪,无限野猿沙鸟。 平明紫阁,日晏玄洲,晞发太霞林杪。 苍龙腾海,白鹤冲霄,颠倒一时俱了。 望清都、独步高秋,风露洞天初晓。 (词)元· 一径通幽,画屏横翠,行到白云深处。 世外蟠桃,井边佳橘,别有种萱瑶圃。 檀板轻敲,素琴闲弄,奉献凤膏麟脯。 舞翩翩、鹤发飘飘,仍是旧时仙母。 君看取、华屋神仙,满堂金玉,此是蟪蛄朝暮。 五色蓬莱,九秋雕鹗,别有出身之路。 酒熟麻姑,云生巫峡,稽首洞天归去。 任海波、清浅无时,何处绿窗云户。 (词)元· 忆昔坡仙,夜游赤壁,孤鹤掠舟西过。 英雄消尽,身世茫然,月小水寒星大。 何似渔翁,不知今古,醉傍蓼花然火。 梦相逢、羽服翩跹,未必此时非我。 谁解道、岁晚江空,风帆目力,横槊赋诗江左。 清露衣裳,晚风洲渚,多少短歌长些。 玉宇高寒,故人何处,渺渺予怀无那。 叹乘桴、浮海飘然,从者未知谁可。 (词)元· 皓月清霜,钓舟如叶,闲渡小溪澄碧。 银汉无声,玉虹横野,斗柄正垂天北。 半幅乌纱,数根华发,一緉野凫飞舄。 问回仙、城南老树,能见几何今昔。 西华顶、十丈高花,九天秋露,结就翠房瑶实。 脱屣非难,凌空何远,三咽雪融冰液。 辟谷神方,餐霞真诀,一去更无消息。 笑人间、长住虚空,谁似一轮红日。 (词)元· 放棹沧浪,落霞残照,聊倚岸回山转。 乘雁双凫,断芦漂苇,身在画图秋晚。 雨送滩声,风摇烛影,深夜尚披吟卷。 算离情、何必天涯,咫尺路遥人远。 空自笑、洛下书生,襄阳耆旧,梦底几时曾见。 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 雪霁琼楼,春生瑶席,容我故山高宴。 待鸡鸣、日出罗浮,飞渡海波清浅。 (词)元· 对酒当歌,无愁可解,是个道人标格。 好风过耳,皓月盈怀,清净水声山色。 世上千年,山中七日,随处惯曾为客。 尽虚空、北斗南辰,此事有谁消得。 曾听得、碧眼胡僧,布袍沧海,直下钓丝千尺。 掣取鲸鱼,风雷变化,不是等闲奇特。 寒暑相催,乾坤不用,历劫不为陈迹。 可怜生、忘却高年,长伴小儿嬉剧。 (词)元· 归去来兮,昨非今是,惆怅独悲奚语。 迷途未远,晨景熹微,乃命导夫先路。 风扬舟轻,候门童稚,此日载瞻衡宇。 酒盈尊、三径虽荒,松菊宛然如故。 聊寄傲、与世相违,旧交俱息,更复驾言焉取。 琴书情话,寻壑经丘,倦鸟岫云容与。 农人告我,有事西畴,孤风情棹赋诗春雨。 但乐夫、天命何疑,乘化任渠留去。 (词)元· 扫尽风云,绰开尘土,落得半丘藏拙。 青松为盖,白石为床,一切物情休歇。 几度蓬莱,布袍长剑,闲对海波澄澈。 是谁家、酒熟仙瓢,邀我共看明月。 归去也、玉宇寥寥,银河耿耿,铁笛一声山裂。 三花高拥,九气弥罗,缥缈泰清瑶阙。 手把芙蓉,凌空飞步,今夜几人朝谒。 便翻身、北斗为杓,遍散紫瓯香雪。 (词)元· 六十归来,今过七十,感谢圣恩嘉惠。 早眠晏起,渴饮饥餐,自己了无心事。 数卷残书,半枚破砚,聊表秀才而已。 道先生、快写能吟,直是去之远矣。 没寻思、拄个青藜,靸双芒屦,走去渡头观水。 逝者滔滔,来之衮衮,不觉日斜风细。 有一渔翁,蓦然相唤,你在看他甚底。 便扶杖、穿起鲜鱼,博得一尊同醉。 (词)元·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将谓少年行乐。 高(一作斋)阁林间,小车城里,千古太平西洛。 瞻彼泱泱,言思君子,流水俨然如昨。 但清游、天际轻阴(一作轻),未辨暮愁离索。 长记得、童冠相随,浴沂风舞,吟咏鸢飞鱼跃。 逝者如斯,吾衰甚矣,调理自存斟酌。 清庙朱丝,旧堂金石,隐几似闻更作。 农人告有事西畴,窈窕挂书牛角。 (词)元· 山月来时,海风不动,平地玉楼琼宇。 桂子飘香,露华如水,自按洞箫如缕。 杳杳冥冥,泠泠历历,青鸟解传芳语。 太微中、鸾鹤相求,尽是旧时真侣。 君听取、列豹重关,鼓雷千吏,天界更多官府。 石女簪花,木人劝酒,为我此间聊住。 高唱微吟,挥毫万丈,尘世等闲今古。 看空山、一色青青,何意断云残雨。 共1首 (词)元· 豆蔻梢头春色阑。 风满前山,雨满前山。 杜鹃啼血五更残,花不禁寒,人不禁寒。 离合悲欢事几般。 离有悲欢,合有悲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怕唱阳关,莫唱阳关。 按:花草粹编七 虞集/刘氏求志斋铭/棋盘铭 ☚ 苦斋铭 虞集 ☛ 虞集 虞集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仁寿(今属四川)人。客居崇仁(今属江西)。从吴澄游。元成宗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官国子助教,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章阁侍书学士,进侍讲学士。诗文并负盛名,与杨载、范椁、揭奚斯齐名。有《道园学古录》等。 ☚ 虞集 刘氏求志斋铭 ☛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寓居崇仁(今属江西)。元成宗大德初任国子助教,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晚年告病回江西,卒谥文靖。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平生为文多至万篇,大都推尊儒术,倡导理学,风格谨严端庄。其诗自比为“汉廷老吏”,以典雅精切著称。亦能词,《风入松·寄柯敬仲》“杏花春雨江南”是词中名句。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 范梈 揭傒斯 ☛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世称邵庵先生,别署青城山樵。先世为四川青城人,宋亡后,其父虞汲移居江西临川崇仁,虞集即生于此。幼从吴澄游。元大德初官国子助教博士。后历任翰林待诏、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元统间,称疾辞去,至正八年卒,年七十七,谥文靖。《元史》有传。虞集素负文才,与杨载、范德机、揭傒斯为元诗四大家;在文章方面则与柳贯、黄溍、揭傒斯并称“儒林四杰”。复精鉴书画、工书法。其著作存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全元散曲》仅存两字一韵之“短柱”体〔折桂令〕“鸾舆三顾茅庐”一曲。陶宗仪评之为“先生之学问该博,虽一时娱戏,亦过人远矣”(《辍耕录》卷四“广寒秋”)。 ☚ 曹德 薛昂夫 ☛ 虞集 虞集虞集 (1272—1348) 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宋代名相虞允文第五世孙。四川仁寿人,后随父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伯生早慧,博览群书。曾从理学大师吴澄学。元成宗大德年间,至大都,经许衡推荐,授大都路儒学提举; 文宗时,拜奎章阁侍书学士。与修《皇朝经世大典》,为总裁官;后以目疾辞官归里;卒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封仁寿郡公,谥文靖。虞集是元代文坛一代宗师,诗文俱佳,“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则,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而诗名尤著,“虞、杨、范、揭四家诗品相敌,中又以‘汉廷老吏’为最”(沈德潜《说诗晬语》)。虞集常与僧侣隐逸往来,晚年尤甚。集中也不乏酬赠僧侣隐逸之作。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传世。 ☚ 赠惠山圣长老 白云闲上人度夏 ☛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祖籍仁寿(今属四川),迁居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父虞汲曾任黄冈尉。集早岁与弟槃辟书舍为二室,书陶渊明、邵尧夫诗于壁,左曰“陶庵”,右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尝从吴澄游。大德六年(1302)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迁集贤修撰。延祐六年(1319),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丁忧归。泰定初召为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文宗立,官奎章阁侍书学士,修《经世大典》,累为同列所忌。文宗卒,即谢病归。至正八年卒,年七十七,谥文靖。《元史》卷一八一有传。赵汸撰《行状》(《东山存稿》卷六),欧阳玄撰《神道碑》(《圭斋文集》卷九),翁方纲撰年谱(附翁刊诗集十卷本后)。著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道园遗稿》六卷。《彊村丛书》辑有《道园乐府》一卷,凡三十首。其词清隽流丽,“风骨崚嶒,自足雄跨一时”(陈廷焯《云韶集》卷一一)。至顺四年(1333)作于大都馆阁之《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南村辍耕录》卷一四)。明初瞿佑尚称“曾见机坊以词织成帕,为时所贵重如此”(《归田诗话》)。“杏花春雨江南”堪称元词一代名句。刘熙载评其词“兼擅苏(轼)、秦(观)之胜”(《艺概》卷四)。 ☚ 何守谦 张玉娘 ☛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后徙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虞集早年与其弟读书时,有二室,书陶渊明、邵尧夫诗于壁,一题陶庵,一题邵庵,人称邵庵先生。集三岁即知读书,战乱中其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以及欧、苏文。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至京师,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除国子助教。仁宗即位,为太常博士。仁宗延祐六年(1319),除翰林待制。泰定帝泰定(1324—1328)初,除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文宗即位,除奎章阁侍书学士。文宗死后,谢病归临川。顺帝至正八年(1348)卒,年七十七,谥文靖。集为理学家吴澄之门人,但并不完全拘守程、朱门户,在学术思想和文艺见解上比较通达,他甚至把时论以为“小道”的杂剧视为“亦不失美刺之一端”,明人还说他作过杂剧。集为元代著名诗人,是当时诗坛领袖人物,世称元诗四大家即以其为首。瞿佑曾引王叔载的话,认为“元朝诸人诗,虽以虞、杨、范、揭并称,然光芒变化,诸体咸备,当推道园,如宋之有坡公也”(《归田诗话》)。沈德潜也认为四家中“又以汉廷老吏为最”。虞集曾评元四家云:杨载诗“如百战健儿”,范柠诗“如唐临晋帖”,揭傒斯诗“如美女簪花”,而他自己的诗“乃汉廷老吏”(见陶宗仪《辍耕录》卷四《论诗》条及《元诗纪事》卷一一),意为法度严整,圆熟老练,是自负之言。集诗多为寄赠题咏之作,不少是应酬文字,但诗中有较强的麦秀黍离之悲,《挽文山丞相》一诗可作代表,陶宗仪谓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辍耕录》卷四),其他如《送杨拱辰》、《从兄德观父与集同出荣州府君宋亡隐居不仕而殁……》、《赵千里小景》等也属这类作品。在朝时因屡遭排挤打击,因而诗中常反映出希望退隐田园的心情,如《张令鹿门图》、《家兄孟修父输赋南还》、《自赞题白云求陈可复所写像》等诗。在各体诗中,七律成就突出,被明人推为元人七律之冠。著有《道园学古录》。《元史》卷一八一有传。 ☚ 萨都刺 欧阳玄 ☛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邵庵道人、微笑道人、青城山樵者,人称邵庵先生。祖籍蜀郡仁寿(今四川仁寿县),迁居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县)。元代学者、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儒林四杰”之一。成宗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官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累迁奎章阁侍书学士,预修《经世大典》。晚年以病辞归,卒谥文靖。著有《道园学古录》五十卷、《道园遗稿》六卷等。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重要文学家、辞赋家。《元史》有传。祖籍仁寿(今四川仁寿县),宋亡后随父侨居临川(今江西临川县)。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幼年即知读书,在全家趋迁岭外途中,因无书可读而由母亲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欧苏文。及长,随吴澄学习。元成宗大德初始至京师,授大都路儒学教授,除国子助教。丁内艰,服除任博士。元仁宗即位,迁集贤修撰。延祐六年(1319)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泰定帝初年除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又拜翰林直学士,俄兼国子祭酒。元文宗时除奎章阁侍书学士,参与《经世大典》之编写工作。虞集曾草顺帝非明宗子之诏,故元顺帝即位后即谢病回乡。卒封仁寿郡公。虞集学问博洽,其诗文为词坛之大宗,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号称文章四大家,而以虞集为最著名。为学推崇程朱,但亦不满于南宋理学家的鄙薄文辞。并认为时移世变,作者不同,所遇异时,所发异志,所感异事,不能一概观之。其诗风格严峻,文章有北宋欧阳修之特色,现存赋4篇、操2篇。其中《别知赋送袁伯长》表现了友人相知之情和对世俗之不满。《木斋》、《画枯木》等赋及《钓雪操》都语言流丽,风格醇古。虞集平生为文万篇,所存者仅十分之二、三。著有《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遗稿》6卷。 ☚ 蒲松龄 管同 ☛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蜀郡仁寿(今属四川),后随父迁居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县)。生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卒于惠宗至正八年(1348)。 ☚ 赵孟頫 马祖常 ☛ 虞集1272—1348元学者、文学家。字伯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宋亡,其父虞汲侨居崇仁(今江西崇仁),与吴澄为友。因早年与其弟各有一书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曰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幼年深得其母杨氏教诲,后从吴澄学。大德初年(1297),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学助教,后历任集贤院修撰、翰林院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等职。能用蒙语、汉语讲解经书,曾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等仿唐宋《会要》修《经世大典》,书成其功居多。卒谥文靖,著作有《道园学古录》等。推崇儒学,主张调和朱、陆,认为“陆先生之兴,与子朱子相望于一时,盖天运也。其于圣人之道,互有发明。”(赵汸:《对问江右六君子策》,《东北存稿》卷二)并摘编朱熹书信,谓朱晚年也承认有支离泛滥的毛病,而悟及“反身而求”。“朱子尝叹‘道问学’之功多,‘尊德性’之意少”(《道园学古录》卷14),生前有兼取陆学的想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颇严格,并有良好的师德。其诗文素负盛名,为元代中期最著名的文学家。 虞集1272~1348元代学者,文学家。字伯生,仁寿人。宋亡,侨居抚州崇仁。早从吴澄游,元大德六年 (1302年) 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为国子助教、博士,改太常博士,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元泰定元年 (1324年) 召为国子司业,继升秘书少监,拜翰林直学士。元文宗立,除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修《经世大典》凡八百帙。诗文称大家,人称郡庵先生。著有 《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平猺记》 等,孙存吾选 《编翰林珠玉》6卷中有《虞伯生诗》8册。 虞集1272—1348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历官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子学助教、集贤殿修撰。精通蒙语,因而升为翰林直学士、奎章阁侍书学士。主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其中的《高昌王世勋碑》,记述高昌畏吾国的历史甚详。 虞集 虞集1272—1348Yu Ji元代文学家。字伯生,祖籍蜀郡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人,侨居江西临川崇仁。是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元成宗大德初至大都,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读学士。元顺帝即位后,谢病归临川,卒于家,谥文靖。 ☚ 刘因 揭傒斯 ☛ 道园学古录/虞文靖公全集文/虞道园文选 ☚ 静修先生文集 道园学古录 ☛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宋亡后随父迁居临川(今属江西)。成宗大备初年到大都(今北京),任国子助教,后迁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卒谥文靖。虞集在当时与杨、范、揭号称文章四大家,以集名最著。《四库总目提要》评云:“有元一代,作者云兴。大德、延佑以还,尤为极盛,而词坛宿老,要必以集为大宗。”他为学推崇程、朱,其散文亦多颂扬元室、推尊儒术之作。但论文见解颇为通达,认为作者人品不同。“所遇异时,所发异志,所感异事,极其才之所能”,不可一概而论(《会上人诗序》)。著有《道园学古录》。 ☚ 范梈 欧阳玄 ☛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仁寿(今属四川)人,迁居崇仁(今属江西),曾任大都路儒学教授、集贤修撰等职,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晚年因病辞官。曾与赵世延等编《经世大典》800帙。有《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等。其诗名重于当时,与杨载、范椁、揭傒斯并称“虞杨范揭四大家”。其诗多应酬、题画之作,内容比较串泛,艺术上多模仿,无独特风格。少数篇章较为出色,如《次韵陈溪山稷履》、《挽文山丞相》等。亦能文及词曲,“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即出自其词《风入松》。 ☚ 睢景臣 揭傒斯 ☛ 虞集1272~1348Yu Jiman of letters of the Yuan Dynasty,also named Sir Daoyuan. Works: Records of Daoyuan Learning from the Ancient,Classified Manuscripts of Daoyuan,etc. 虞集1272—1348元学者。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崇仁(今属江西)人,祖籍仁寿(今属四川)。成宗时,任国子助教。仁宗时,为集贤修撰,主张精选学官,以作育人之才,为仁宗所重。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曾提出开垦京东沿海土地的主张。文宗时,与赵世延等修《经世大典》,凡八百帙。晚年告病,死于江西。著有《道园学古录》等。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元崇仁(今属江西)人。世称邵庵先生。成宗时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学助教、博士。仁宗时,倡议办学以选择学官、重视学识和师德为首。泰定时为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建议用江浙之法,在京师以东沿海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开垦。文宗时为奎章阁侍读学士,与赵世延任总裁修《经世大典》八百帙。与揭傒斯、黄溍、柳贯号称“儒林四杰”。晚年告病回江西。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平徭记》。 虞集(元·至元九年——至正八年,1272~1348)蜀郡仁壽(今四川仁壽)人。字伯生,一字伯玉,號道園,别署邵庵、青城山樵者,居室曰芝秀亭。宋丞相允文五世孫,從吴澄游。大德(1297——1307)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文宗(圖鐵木耳) 時 (1329——1331) 除圭章閣侍書學士,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與修 《經世大典》,朝廷一時大典册,咸出其手。每承顧問,必委曲盡言,隨事諫諷。卒謚文靖,封仁壽郡公。集學識博洽,詩文渾厚,平生作詩文號萬篇,乃元代文壇之大宗。其書室左題陶淵明詩,曰 “陶庵”;右題邵堯夫詩,曰“邵庵”,世稱陶邵先生。尤擅翰墨。康里𡿟𡿟評其札,謂其雄劍倚天,長虹駕海,不無曲筆。又謂如鶯雛出巢,神彩可愛。頡頏未熟,斯則得之。李東陽云:“書家者流所謂人品高、師法古者,伯生殆兼而有之。”莫雲卿云: “伯生書奕奕高流。”陶宗儀《書史會要》曰: “集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隸為當代第一。”陶宗儀《輟耕録》曰: “文宗奎章閣作二璽: 一曰 ‘天曆之寶’,一曰‘奎章閣寳’,命集篆書。”其書法名迹為: 〈誅蚊賦〉、〈七發〉、〈虞集楷書詩册〉等。著有 《道園學古録》、《道園遺稿》、《平猺記》 諸書。 虞集詩書 (局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