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虚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虚痿

虚痿

虚痿系气虚痿、血虚痿、阴虚痿的总称。脾胃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充则成气虚之痿; 失血耗血过多,筋脉少血濡养致成血虚之痿;肝肾之精不足,百脉失于灌溉。经络脉虚而成阴虚之痿。
(1) 气虚痿: 是指因气虚而致手足痿弱,举动无力的痿证。《丹溪心法》列“气虚”为痿证的一种。《证治汇补》称气虚痿。
症见面色萎黄,短气懒言,食少纳差,稍增食则脘胀,时便溏,气时短,渐见下肢痿软乏力,甚则肌肉痿缩,苔薄,脉软。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或久病等,以致脾胃气虚,不能充养肌体而成。《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歧伯曰: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治宜补脾益气为主。方用四君子汤。气虚有热者,四君子汤合二妙散,或用补气和中汤加减。
气虚挟痰痿: 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张氏医通·痿痹门》所谓“属气虚有痰”的一种痿证。症除气虚痿证外,尚可兼见素体肥白,恶心食少,胸膈不利,脉沉缓或滑等。此因气虚多痰所致。治宜补气化痰。用六君子汤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等药。
(2) 血虚痿: 是指因血虚而致手足痿弱无力,不能行动的痿证。《丹溪心法》列“血虚”为痿证的一种。《证治汇补》称血虚痿。
症见心悸,头晕,面色萎黄,或食少纳减,纳稍增则脘胀,便溏,肢痿无力,脉细数,苔薄舌质红等。多由产后或失血后,或因脾虚气弱,不能化生精微,致血虚不能养筋所致。《张氏医通·痿痹门》:“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缓不能自收持,故痿弱无力。治以养血为主。宜四物汤加黄柏、苍术煎送补阴丸,或用补血荣筋丸加减。若形瘦而黑之人,脉涩弱,或左脉大而无力,行步艰难,或兼盗汗阴虚证者,是血虚有火,宜用四物汤加牛膝、黄柏、肉桂、苍术等。若养血不效,可酌加补脾之品。《证治汇补·痿躄章》:“血虚痿者,宜滋养荣血。然血生于脾,往往用养血药而痿如故者,脾虚不能生血也,能补其脾则血自旺而痿自愈矣。”
(3) 阴虚痿: 是指肝肾阴虚所致的痿证。见《证治汇补》。症见自觉两足极热,甚则上冲腿膝,痠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并可伴有头昏目眩,舌质红,脉细数,或脉来涩弱,左脉大而无力等症。阴虚痿的成因,由于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不能濡养经脉筋骨所致。《证治汇补·痿躄章》强调酒色过度为主要病因,“阴虚痿者,酒色过度,下焦肝肾之火燔灼筋骨。”治宜滋阴清火,补益肝肾。偏重于肝肾阴虚者,方用滋阴大补丸。阴虚兼热者。选用《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等方。
又有肾肝俱虚痿,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医宗必读》所谓“肾肝下虚”之痿,亦为肝肾阴虚所致的一种痿证。症以精力疲惫,腰脊痠软,骨胫痠楚,四肢痠弱无力,伴有眩晕,心悸,遗精,滑泄,脉微舌嫩等。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房劳过度,以致肝肾精血亏损,不能充养筋骨。治宜滋养精血,补益肝肾。方用神龟滋阴丸、补益丸等。若阴阳俱亏,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食疗调养尤为必要。

☚ 热痿   拘挛 ☛
000092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