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虚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虚痉

因气血虚极或大量失血不能养筋造成的痉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抽搐、头昏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质淡、脉弦细等既痉挛又虚弱的证候。

虚痉

虚痉

虚痉是指气血虚弱,筋脉失于温煦濡养以致拘急痉挛的一种病证。虚痉名见《证治汇补》。该书认为虚痉非风,以“多见于产后、久病、亡血之后。精气夺则虚。” 所致。
病因病机
是由于阳虚、气虚致筋失温养而收引;阴虚、血虚则筋失濡润而拘急;气血俱虚则筋脉拘挛收引以致发痉。《金匮要略心典·痉湿暍病》认为:“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变成痓者。”朱丹溪认为痉证并非风邪引起,而是由于气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兼用风药。《医学原理·痉门论》认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所致,多用风药,恐仍未备,并认为:“痉病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血有亏,无以滋荣经脉则一。”《医学正传·痉病》也指出:“有绝无风邪而筋脉挛急,角弓反张,此气血虚极,不能养筋也。”《景岳全书·痉证》:“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类,总属阴虚之证,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急之病。”
辨证施治
应分辨气、血、阴、阳的虚损以及何者为甚,而明确治疗的重点。
(1)血虚发痉: 见《医学正传》。症见手足拘挛,抽搦,或但左手足动摇,甚则项背强急反张,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唇舌色淡,头晕,心悸,脉象细弱。素体血虚,或因失血,或久病血亏,肝血不足,血燥生风,筋脉失荣而致。治宜养血荣筋,佐以益气解痉。方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等,可酌加钩藤、全蝎等药。
(2) 气虚发痉:见《医学正传》。症见手足拘挛,抽搐,兼见自汗,恶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白,脉虚弦。素体气虚,或饮食劳倦伤脾,中气虚损。因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运行无力,不能濡养筋脉。治宜益气为主,佐以补气舒筋。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竹沥、钩藤。若脾虚木旺,反伤脾土者,在益气养筋的基础上加用泄肝清木之品。
(3) 阳虚发痉: 见《金匮要略心典》。因脾虚久泻之后所致抽风,《温病条辨》称虚寒痉。症见手足欠温或发冷,畏寒,自汗,抽搐时作时止,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素体阳虚,或脾阳不振,久泻不止,或误治大汗亡阳。阳虚则筋脉失于温养。治宜温阳健脾,益气解痉。方用七味白术散加丁香、炮姜、制附子等。
(4)阴虚发痉:见《金匮要略心典》。因素体阴虚血少,久病伤阴而内热发痉,《温病条辨》称虚热痉。症见手足蠕动,神疲瘈疭,拘急,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无苔,脉细促。素体阴虚,或因攻伐太过,或因热病后津枯液竭,或久病精血虚损,而致阴虚失荣,虚风内动。治宜育阴柔肝,佐以熄风镇痉。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复脉汤。甚者用大小定风珠。

☚ 风痉   疫痉 ☛
000089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8: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