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明功
虚明功是一套动静功结合,正、辅功兼练的系统功法。静功的调气、调神部分又分为三段六步,其高级阶段,可达虚极致明的境地,故名为虚明功。该功流传于民间,一九五五年整理成文,一九五八年正式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操作方法如下:
调身 虚明功调身的基本姿式,有坐、卧、站、行、散五种。
调气 调气是对气息进行调练的总称。调气分为三段六步,即筑丹、运丹、镇丹三阶段和调息、息调、运息、息和、归息、息息六步息法。
筑丹 筑丹阶段,是借助后天呼吸而培育“先天真气”的过程。筑丹阶段包括调息、息调两步息法。
(1)调息: 调息法有四:
❶吐故纳新法: 每次功初,必先调和躯体,以安其身,然后开口徐徐吐气,意想体内浊秽气质,脱口而出。再以鼻吸气,意想清洁之气,纳入体内,以利于心平气和。吐纳几遍或数十遍,当吐纳流利,气息平和后,即练静呼吸法。
❷静呼吸法: 调息之初,不可硬性改变呼吸形式,其长、短、速、缓,不可强行控制,应以自然为原则,和顺为要求。在气息畅达流利的基础上,用意不用力,轻灵巧便地进行诱导调练,逐渐把气息引进到出入绵绵,匀细静适的地步。此后,即可进行数息。
❸数息法: 数其吸气或数呼气,由一至十或至一百,意专于数,周而复始。数息即是意守呼吸的一种形式,务要通过静呼吸法锻炼后做。数息纯熟,则心息相依,意念专一。此后,再换随息。
❹随息法: 意念既随吸气,又随呼气,随息时,不论吸气、呼气都宜引气下行。随息纯熟,则气息绵绵,意气相随,静缓入于腹内丹田。随息功满,则调息练成。此时心境恬静,丹田真气蕴育萌生,此后则进行息调锻炼。
(2) 息调: 息调为筑丹阶段的第二步工夫,它是在调息的基础上,通过凝神寂照,温煦下元,以使丹田蕴育的真元内气,由隐而显,由散而凝。当气凝成象后,则于丹田任运,调和自如。此时虽不着意于调息,而其息自调,故为息调。
运丹 运丹是指真元内气迭运自如而言。运丹阶段,包括运息、息和两步息法。
(1) 运息: 运息又称神驭气行法,习用者有以下四种:
❶神驭气行会阴法(聚散呼吸法):吸气时气抵会阴而止,日久气聚腰骶,聚中有散,散无止处,呼时继吸之散而散。因病之需,也可以吸则气由外围聚充丹田,呼者弥散。
❷神驭气行足踵法(降气呼吸法):锻炼时,以神驭气,由腹内丹田,降于足踵或涌泉,也可漫起巅顶之上,散终足踵之下。降气之始终点,不必枸泥过分,宜灵活掌握。唯降运时务要降散相辅,静适相佐。降气法,通常配合口鼻呼吸进行。
❸神驭气行三田法(丹田呼吸法):指气海、会阴、命门鼎足丹田而言。神驭气行三田法,以揉为要诀。具体方法,以神驭气,在丹田往返作揉,揉之始点,起自气海,随吸气揉至会阴,稍停,再换呼气,由会阴过命门揉至气海。如是周而复始。
❹神驭气行任督法(周天升降呼吸法):即元神驾驭真元内气沿任督二脉任运不息之谓,锻炼程序,包括调息净虑、凝神寂照、聚散充气三个步骤。通过调息净虑,达到静笃致虚,以实现虚静基础上的念住神凝。通过凝神寂照,达到聚精化气,以实现杳冥恬淡中的真气来复。通过聚散充气,达到颐养真元,以实现纯清前提下的真元充盈,当气充盈后,自然进阳充关,而行周天之运。
(2) 息和: 息和为运丹阶段的第二步息法。和者,和谐好合之谓。运息时,虽气运无阻,但仅限于己身小天地之中,唯赖和以大气化作用,方能和合内外。息和时,息相绵融,开阖内外。开则弥散六合,融融浩然; 阖则合聚一微,幽幽渺然。
镇丹 先天真气,调练纯净,丹包括归息、息息二步息法。
(1) 归息: 归息含义有二,一为神气归一,二为气得归宿。归息时,要求凝神住念,神气归一,静笃虚明。
(2) 息息: 息息即息住其息而言。神气归一,其息自息,故归息功满,息息自圆,二者之间,倾刻之变。息息是虚明功调气的极功。
调神 虚明功通过意守、作念、定景等手段进行心神调练。
意守法 虚明功意守法有以下几种:
❶意守呼吸法:初练功者,常常杂念横生,思绪万千,无法淡化控制。此时,可以意守呼吸,易于收敛思绪。具体方法,即用意轻轻体会呼吸运动形式及所导致的主观感觉 (包括小腹起伏运动之觉)。
❷意守丹田法: 虚明功的丹田,主指下腹丹田,其部位是把神阙、命门和会阴包括在内的一个圆形空间。意守丹田,即用意念轻守腹内的一个圆形体积或以小腹中心圆心的一个圆形面积。
❸意守运丹法:意守运丹,即意守真元内气任运之形象或感觉。
❹意守通体法: 通体者,互合一体之谓,非总遍全躯之意。意守通体即意守调气中的“息和”之相。
❺意守虚明法: 神明寂照为虚。虚非寂灭顽空,杳杳冥冥,其中有明。神明妙用为明,明非生智攀缘,晶莹湛然,虚为其宗。虚中含妙用,故虚即明,明从虚中生,故明即虚。虚明者,必不为二,亦虚亦明,虚明交融,意守此相,即为意守虚明。
作念 作念是指自我构念而言。功中依据治病、保健、功候之需,以构成某种特有内容的意念活动,它是调练心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克制杂念、调整与改造机体的机能状态。作念内容有喜笑念、憎爱念、愈病念、散适念、幽美念、虚明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