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虚字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虚字说》

训诂著作。清袁仁林著。书成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继第一部虚词专书《助语辞》(元卢以纬著)之后与刘淇《助字辨略》几乎同时出现的文言虚词专著。博取经史诸子及百家文中虚词共134个,分为51条。其分析颇有见地,精辟处多被马建忠采入《马氏文通》。今有1989年中华书局解惠全注本。

虚字说

研究虚词的专著。一卷。清·袁仁林著。取经史诸子百家文中虚字100多个,类聚而条析之,论辨颇为精当。《马氏文通》论虚字,曾采用其中一些说法。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虚字说

虚字说

清袁仁林著。仁林,字振千,陕西三原人。成书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共采选经史、子、集里的虚字百余个,其中单音虚词60多个,另外还收了一些复音虚词。袁氏认为,“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盖说时为口吻,成文为语辞,论字为虚字。”故所收虚字大都为语气词。其突出特点是对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形态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和分析。例如在分析“夫”字时说:“夫字之气,清浮平著,每著于所言而虚指之,有一段铺开扶起,敷布回翔意。”接着分析了“夫”字的五种用法;在谈到“夫”作语已辞时指出:“用为语已辞者,意有所见而拖其气以盘旋之,有无限虚空唱叹意”。虽嫌虚灵,但仍可见其对“夫”字的语气情态有极深的体会。又如在谈到“乎”“与”“耶”三字的异同时,能采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它们的特点:“乎字、与字、耶字之声,均属平拖长拽,疑活末定。”“论其分界不同处,乎字气足,与字气嫩,耶字气更柔婉。”可以看出其对虚词用法的准确把握。本书所收虚字,大都能如此条分缕析,论辩精审,不乏创见,故《马氏文通》在论虚字时,每每能采用其说。但袁氏似不精于音韵,涉及音理每有谬误,谈声气于玄虚;又好谈起承转合,当属八股时尚的影响;且本书体例不严,收字嫌少,间有误释之处。末附“虚字总说”一文,对文章中词类活用的作用及语言环境(上下文)对活用的影响有细致的分析,并全面阐明对虚字的见解,可视作一篇独立论文。有清道光年间《惜阴轩丛书》本、丰城熊罗宿据丛书本翻刻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 辨字诀   助字辨略 ☛
虚字说

虚字说

虚词著作。清袁仁林撰。袁仁林(生卒年不详),字振千。陕西三原人。雍正年间贡生。他稳重好学,不苟言笑。嗜韩文,手自笺注。善书,求者常盈门。尤精《参同契》。年近九十卒。著有《古文周易参同契注》、《韩文笺注》、《瓠园丛语》等书。所撰《虚字说》成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由袁氏的学生王德修付梓刊刻。
《虚字说》书前有一自序,简要地讲述了虚字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虚字的目的与方法等,书后有王德修作的跋。该书“自经史以逮诸子百家之文,凡所用之虚字,逐一条晰,务各省其情理”,共论述了用作语助的单字和复词一百四十三个,按表达功能的不同归纳为五十一条,每条所收虚字多少不等,有的一个虚字就是一条,如:“夫”、“盖”、“而”、“及”、“顾”五个字,各分五条,而有的是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虚字归在一起,如:“第、但、独、特”四个虚字合为一条,“使、设、令、假、借、藉、设使、假使、假令、借曰、藉令、藉非”十二个虚字、词合为另一条,然后进行对比研究。在这五十一条之后,还有一个带理论性的总结——虚字总说。它较为全面地讲述了虚字的意义和作用,详细地讨论了词类活用及语言环境的影响等,可视为一篇独立的论文。
《虚字说》继承了《语助》的编写体例,即按表达功能及意义的不同归类分析虚字。作者认为“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意义耳”。他用“神情口吻”、“声气”说来解释虚词的作用,在体察、分析虚词的语气作用上有独到之处。由于该书是“为童子说书”、“俾垂髫者目焉”而作,所以注重实用,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实用性的价值。正如今人张清常所说:“袁氏非常注意如何写文章,把虚字的运用看成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他非常注意从虚字的运用来分析名篇的全面布局和脉络筋节。”该书在解释虚字时常常使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或俗语。如“岂”、“讵”二字,乃扭转之辞,亦带疑之辞,其句尾与‘乎’、‘哉’、‘耶’、‘欤’四字头脚呼应。”再如:“‘诸’字之声,略与平拖,仍复缩往,腰句者,可带‘之于’二字,乃是平趋过递。尾句者可带‘之欤’二字,乃是带疑未定。”这些分析与描写,都颇为生动、形象。书中还论述了一部分语气词连用的问题,称之为“合声”。如:“‘也哉’,合声,‘也’之气钩勒扬起,‘哉’字气撒开畅落。‘乎哉’,合声,‘乎’之气充足虚拟,‘哉’之气平开畅达。‘矣哉’,合声,‘矣’之气了决迅卷,交与‘哉’字畅叹。‘也乎哉’三合声,‘也’字钩勒扬起,‘乎’字凝停充足,‘哉’字沈著畅落。‘也与哉’三合声,‘也’字钩勒扬起,‘与’字低平疑缓,交与‘哉’字畅落”。这些分析不仅能够比较细致深入地观察语言现象,而且能对不同语气词的作用作出比较符合文言实际的讲解。该书还能着眼于修辞手段和表达效果方面的分析,因此对后代的语法著作亦有一定的影响。《马氏文通》中的虚词诠释从立论到所用词句有不少都采自《虚字说》。如《马氏文通》中“‘则’字乃直承顺接之辞,与上文影响相随,口吻甚紧”一段跟《虚字说》中“‘则’字,‘即’字,乃直承顺接之辞,犹俗云‘就’也,与上文影响相随,口吻甚紧”等句,其用语几乎完全相同,足见马建忠对袁氏的重视。当然《虚字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解释虚字时往往追求所谓“声气”的差别,而忽视了它的某些语法作用。袁氏认为:“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致使不少分析解释显得含混、玄虚、不易理解且难以掌握。另外用声音摹拟语气的做法也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在语言中虽然有些词是摹拟声音的,如象声词、叹词等,但就一般情况而言,词的音、义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何况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那部分虚词呢?而且袁氏似不精于音韵,涉及音理常有谬误,分析字音又常用今音摹拟古代虚词的语气,并且有将近半数的虚字又未能用声音去加以摹拟。即使论及“声”的地方,其所指也是前后不一,有的是指声音,即字的读音;有的是指声气,即虚字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声”和“气”不分的,可见这种做法很难贯彻。
主要版本有最初在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由王德修付梓刊刻,后为三原李锡龄收入《惜阴轩丛书》,丰城熊罗宿校刊本,此本点逗了原文,校正了《惜》本中的若干错误,并在袁氏讲字音而讲错了的地方加了一些按语;1935年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本;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解惠全注解本,此本以熊罗宿校刊本为底本,参照《惜阴轩丛书》本详加校点,诠释并评价其得失,书前列出目次,书后又另编音序索引,翻检非常方便。

☚ 经籍䉵诂   助字辨略 ☛
虚字说

虚字说

(清)袁仁林著。收录经史诸子百家文中虚字百余条。

☚ 语助   经传释词 ☛

虚字说

一卷。清袁仁林撰。仁林字振千,陕西三原人。其人出处无可考。据其自序云书于东渠小学,其后王氏跋云《虚字之说》,吾师振千先生,为予小子辈说书而作,则袁氏为教师,此书为方便教学而作也。书前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袁氏自序,后有乾隆十一年(1746年)王德修跋。是编搜辑经史诸子书中之虚字一百多个,各辨其语意文理,审其疾徐轻重,逐一区别,加以说解,并征引经史诸子百家之言以为证焉。书中颇多精当之论,较前人深刻多矣,如曰:“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在六书分虚实,又分虚实之半,皆从事物有无动静处辨之。若其仅属口吻,了无意义可说,此乃虚之虚者,故俗以虚字目之。盖说时为口吻,成文为语辞,一也。”“语辞何以无义,缘其字本为语中衬点之声,离语则不能自立。”明确提出实字、虚字的是南宋末年的张炎,说见《词源》。张炎之后,字分虚实之说为历代训诂学家所接受,但何为虚字,诸家解释皆不及袁氏确切,袁氏之论,至今仍值得重视。又如曰:“腰句过递中用‘乎’字与‘於’字有别。‘乎’字气常圆满包含,用以腰句,能使上截微顿乃下,而情辞自足;“於”字气常巽顺直趋,用以腰句,能使上截轻松贯注,而情辞自捷。”“‘诸’字,腰句者可代‘之於’二字,乃是平趋过递。尾句者可代‘之欤’二字,乃是带疑未定。较之‘之於’,‘之欤’二者样处,别有一种团缩劲秃之气,正以其各收二字之音缩为一音,故彼自流畅,此自团缩。”袁氏对虚字语气的这些精细体味和分析,是很有价值,值得今人重视的。论者谓是书所说诸字,纯从经史诸子百家成语中体会其分若干用,用分若干义,一一为之剖解,自来训诂虚字,明晰详尽,从未有逾于是编者。此书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及咸丰年间刊本,另有《惜阴轩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

虚字说

虚字说

(清)袁仁林著,解惠全注。中华书局1989年9月出版。收录经史诸子百家中虚字100余个,加以汇释条析,论议颇为精当。

☚ 语助辞集注   经传释词 ☛
000006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