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藷藇”、“署預”、“𧄔藇”、“藷芋”、“儲與”、“薯藇”。即山藥。薯蕷科,多年生纏繞藤本,葉三角形,葉腋間生有可食之珠芽,地下有肉質塊莖,可供食用,亦入藥。《山海經·北山經》:“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郭璞注:“根似羊蹄,可食。曙預二音。今江南單呼爲藷,言儲,語有輕重耳。“《淮南子·俶真訓》:“儲與扈冶。”高誘注:“署預猶𧄔藇耳。”《廣雅·釋草》:“王延、𧄔藇,署預也。”王念孫疏證:“今之山藥也。根大,故謂之𧄔藇。𧄔藇之言儲與也。”唐·杜甫《發秦州》詩:“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宋·蘇軾《聞子由瘦》詩:“土人頓頓食藷芋,薦以熏鼠燒蝙蝠。”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薯蕷》:“〔釋名〕薯藇、土薯、山薯、山芋、山藥、玉延。吳普曰:‘薯蕷一名藷薯,一名兒草,一名脩脆。齊魯名山芋,鄭越各土藷,秦楚名玉延。’”參閱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蔬類·薯蕷》。

薯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