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薛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薛己约1488—1558

明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属江苏)人。其父薛铠亦为明代名医。性颖异,过目成诵。喜读书、著书,精于医学,通内外、妇儿、眼、齿各科,尤精于疡科。正德时(1506—1520)选为御医,擢南京院判;嘉靖间(1522年以后)进太医院院使。善用补益之剂,以补中、四君、六味、八味为主。治病重视脾肾。著有《家居医录》十六种,多附治验病例,医家多遵守之。后世汇集成《薛氏医案》七十八卷,有参考价值。

薛己(1487—1559)

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新甫,号立斋。薛铠子。正德元年(1506 年)补为太医院院士,六年升吏目,九年擢御医,十四年迁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1530 年)以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承家学,初为疡医,擅长内、外科,旁通妇、儿、喉、口腔、骨伤诸科。推崇《内经》治病求本之旨,师法张元素、李杲、钱乙等,融通李东垣脾胃之说及王冰、钱乙肾命水火之说,重视先天、后天辨证,主张脾胃与肾命并重,倡导温补,滋养化源,善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之法,为明季温补学派先驱。曾校注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和《外科精要》、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明王纶《明医杂著》、倪维德《原机启微》、薛铠《保婴撮要》等;校刊元滑寿《十四经发挥》、杜本《敖氏伤寒全镜录》,明徐用诚《本草发挥》、陶华《痈疽神秘验方》等。著有《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等十余种,后辑编为《薛立斋医学全书》《薛氏医案》等。

薛己约1486~1558

明代医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父亲薛铠是当时名医,任职太医院。他承继医业,钻研医术,闻名于当时。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外、妇、儿、眼、齿、本草等科,尤精于疡科。薛氏受张元素、李杲等人的影响,主张治病务求其本原,提倡用补真阴真阳的方剂;在疡科方面,主张要明本末虚实,才能用药。对于疾病的记述和治法有一定的独创之处。编辑和校刊医书较多,如《内科摘要》、《校注外科精要》、《校注妇人良方》、《校注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口齿类要》、《本草约言》等十余种(均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后人将他的医案整理成《薛氏医案》,其中包括他的家传经验。

薛己(约1486~1558)

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父薛铠,任职太医院,以儿科见长。薛己幼承家学,初为外科医生,以后以内科出名。正德时(1506~1521),选为御医,后升任太医院判;嘉靖时(1522~1566?),又升任太医院使。中年告归,专心致志于著述。其主要著作有《内科摘要》、《外科枢要》、《女科撮要》、《保婴粹要》、《正体类要》、《疠疡机要》、《口齿类要》等。校注有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及《外科精要》,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王纶的《明医杂著》,陈文中的《小儿痘诊方论》,倪维德的《原机启微》,朱震亨的《平治会萃》,及其父所著的《保婴撮要》等书。薛氏的医学知识极为广博,对于内、外、儿、妇、疮疡诸科都精通。而且态度严肃,善于追根究底,辨证论治一贯,原则始终。所以沈启原说他治病“无急效,无近期,纾徐从容,不劳而病息愈。”薛氏的中心思想是以脾胃、肾命为核心,强调疾病的原因是真阴真阳的不足。他说:“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以生。”《四库提要》也说: “然己治病,务求本原,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补真阳真阴,以资化源,实自己发之。”一般说,薛氏重视脾胃,不亚于东垣;重视肾阴,却不同于丹溪,是偏温补而慎用寒凉。以后的赵献可、张介宾等多宗其说而善用温补肾阳之剂。这样,就形成了医学中的温补流派。

薛己

060 薛己1487—1558

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世医出身,少年时期继承家医,学习极为刻苦,在家中“蓬头执笔,抽绎寻思”,研究医学。他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等科,尤精方书,医学造诣较深,曾任御医、太医院使。学术上主张治病务求本源,一生著述甚多,有《内科摘要》、《外科枢要》、《妇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保婴金镜录》等,各书均附有医案,大部分书被编辑为《薛氏医案》。其《内科摘要》一书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医书。

☚ 舒卡·年姆尼多吉   李时珍 ☛
薛己

薛己1487—1559

明代医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 (今苏州)人。世医出身,父薛铠为邑名医,曾任职于太医院。己幼承庭训习医,兼内、外、妇、儿诸科,驰誉于时。正德间(1506—1521年),任南京太医院御医。嘉靖间(1522—1566年) 入北京太医院,官至奉政大夫,太医院使。晚年致仕归乡,潜心于著述。薛己博览历代医书,上自 《内经》等典籍,下至金元四大家之著作,无不精研。尤其在历任两京太医院期间,得阅珍秘医籍甚多。其医学理论,推重李杲之说,并能兼融各家之长。治病主张务求其本原,善用培补真阴、真阳之方剂,多在一两味间加减,以见化裁神妙之巧。薛己著述极富,计有《内科摘要》二卷、《女科撮要》二卷、《本草约言》 四卷、《外科枢要》四卷、《外科经验方》一卷、《疠疡机要》三卷、《正体类要》 二卷、《口齿类要》一卷、《痘疹方论》 二卷、《薛氏医案》一卷。此外,校注、增补医著多部,主要有 《保婴金镜录注》、《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校注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名医杂著注》、《校补原机启微》、《校注外科精要》、《校注妇人良方》、《校补痈疽神秘炙经》 等。万历间 (1573—1619年),沈氏汇辑薛己著述,刊行 《薛氏医案》七十八卷,流传于世。

☚ 龚廷贤   徐春甫 ☛

薛己1488-1558xuē jǐ

《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夏枯草(8)。人名。明代医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世医出身。弘治间被征入太医院,擢南京院判。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精于疡科。著述甚丰,著有《外科发挥》、《正体类要》、《内科摘要》、《口齿类要》、《本草约言》等。另有校注书多部。

薛己(约1488—1558)xuējǐ

明代医学家。字新甫, 号立斋。江苏苏州(吴县) 人。世医出身, 父亲薛铠是当时名医。他承继医业, 曾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外、妇、儿、眼、齿等科,尤精于疡科。主张治病务求其本原, 倡用补真阴真阳的方剂。在疡科方面, 主张辨明本末虚实才能用药。编辑和校刊医书较多, 如《内科摘要》《校注外科精要》《校注妇人良方》《校注钱氏小儿直诀》《口齿类要》《本草约言》等, 均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

薛己

薛己

薛己

薛己(1487~1559年),明代医学家。字新甫,江苏吴县人。为薛铠之子,少承家学,亦精于医。正德年间(1506~1521年)被选入太医院为御医,继擢南京院判,嘉靖时进为院使。薛己治学极为刻苦,《保婴撮要》林懋序说,他曾偶见薛立斋在家中“蓬头执卷,抽绎寻思”地研究医学。薛己论著很多,自著者如《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保婴金镜录》等。另有校订旧本、附以己说者,如校注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外科精要》,王纶的《明医杂著》,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杜本的《伤寒金镜录》,以及其父薛铠的《保婴撮要》等。上述医书大部收入《薛氏医案》中,各书显著特点是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来说明理、法、方、药的依据。同时,薛己在论述方面,既熟悉前代医家各科治疗理论。而又不拘泥成方成法,具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如宋以来外科痈疽有托里内消之说,薛己则提出需要辨证治疗,指出:“夫痈疽疮疖,皆由气血壅滞而生也,当推其虚实表里而早治之。可以内消,此即托里之意也;若毒气已结,勿泥此内消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深浅……”,分别治疗。对于宋以来外科所谓“五善七恶”,见四恶则属不治的说法,薛己也表示异议,指出:“不可因其恶而不治”,“法当纯补胃气”。另外,薛己还主张治病务求本源,以为张仲景八味丸与钱乙六味丸为直补真阳、真阴要剂,对后世温补学说有一定影响。清《四库全书总目·薛氏医案》曾评称:“赵献可作《医贯》。执其(指薛己)成法,遂以八味、六味通治各病,甚至以六味丸治伤寒之渴,胶柱鼓瑟,流弊遂多。徐大椿因并集矢于薛氏,其实非己本旨,不得以李斯之故,归罪荀卿也”,可见对薛氏论述有较为中肯的评价。

☚ 韩𢘅   万全 ☛

薛己约1488—1558

明著名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父亲薛铠是当时名医。曾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外、妇、儿、眼、齿各科,尤精于疡科。他主张在辨证上以脾、胃为阴阳,肾、命门分水火;治疗上擅用补益,以补中、四君、六味、八味等为主。著有各科医书十六种,汇刻为《薛氏医案》,有参考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