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 国民党员。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长等职。著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先生全集》、《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红楼梦索隐》等。 乳名:阿培 字:民友、仲申、鹤卿 号:孑民、孑农、竞平、寉庼、锷青、鹤青、鹤庼 自号:会稽山人 人称:阿世 化名:周子馀、蔡振 别名:子馀 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 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光绪九年(1883年)入学补诸生,在“古越藏书楼”校书,得博览群书。1339、1890年连中举人、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开始接触西学。1898年同情维新运动,倾慕谭嗣同。9月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辛丑条约》签订后,痛清廷之腐败,开始倾向革命,任爱国女校校长、中国教育会会长。次年游日本,结识旅日革命者,回上海创爱国学社,宣传排满革命,兼施军训。1903年参与创办《俄事警闻》 (后改名《警钟》日报),反对沙俄侵华。在此期间,受西方无政府主义影响,又介绍俄国虚无党事,宣传废财产、婚姻等主张。1904年在上海与陶成章等创光复会,被推为会长。翌年加入同盟会,为上海同盟分会主盟员,并参与暗杀团。1907年赴德留学,在莱比锡大学和世界文明研究所研读哲学、文学、美学与心理学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是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当权,愤而辞职。在任期中,推行若干改革措施,诸如停止祀孔、废除读经、开展军国民教育、实行男女同校等。1913年“二次革命”时,主张和平解决南北争端,并奔走调停其间。不久去法国,从事著述,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3年因宋教仁被刺回国,参加反袁,不久又去法国学习,组织“华法教育会”。1916年冬,任北京大学校长,整顿革新北大,主张学术自由,实行“兼容并包”。宣传教授治校、劳工神圣,卫护新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旧思想、旧礼教。“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被捕,多方营救,一度被迫辞职,但后来劝学生停止罢课,“力学报国”。1923年因北洋政府非法逮捕北大兼职教师,愤然声明辞校长职赴欧洲从事学术研究,参与要求英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等活动。1924年、1926年先后在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监察委员。1927年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次年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司法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翌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曾营救过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生前与鲁迅相友善,曾参与鲁迅丧事,为《鲁迅全集》作序。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赞成国共合作。1939年任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1940年病逝。著作有《哲学大纲》、《石头记索隐》、《蔡元培选集》等。蔡元培蔡元培言行录 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集 蔡孑民先生纪念集 蔡孑民先生传 蔡孑民先生传略 | 陇西约翰 徐蔚南 浙江研究社 孙 蕴 高乃同 | 上海广益书店1932年版7月 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322页 新阵地图书社1941年版134页 重庆1943年版 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56页 |
蔡元培的革命教育 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 蔡元培教育学说 蔡元培年谱稿 蔡元培自述 | 现代教育社 蔡尚思 孙德中 陈方坡 | (香港)华华书店1944年2月版 上海棠棣出版社1950年10月版464页 (台湾)复兴书局1956年版54页 1959年1册61页(北京图书馆藏手抄本)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9月版 138页 | 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政治思想 蔡元培年谱 | 孙常炜 李若一 陶英惠 | (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128页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242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 版 |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 新潮社编 | (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 十四辑(总940)影印本580页 | 现代中国思想家(第5辑):蔡元培 蔡元培 推荐廿世纪学术权威——蔡元培 | 陶英惠 陶英惠 尹雪曼等 | (台湾)巨人出版社1978年版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再版 (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79年3月版 304页 | 蔡元培年谱 辛亥革命前的蔡元培 民国蔡孑民先生元培简要年谱 | 高平叔 周佳荣 孙德中遗稿 孙常 炜增订 | 中华书局1980年2月版145页 (香港)波文书局1980年9月版118页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10月版69页 | 一代人师——蔡元培传 蔡元培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 蔡元培先生纪念集 蔡元培传 蔡元培 蔡元培传 蔡元培与新文学 悼蔡元培、吴承仕先生 | 黄肇珩 蔡尚思 梁 柱 聂振斌 蔡建国 周天度 胡国枢 唐振常 林焕平 | (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年版221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88页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245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338页 中华书局1984年7月版319页 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440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102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246页 大公报1940年3月10日 新中华报1940年3月22日 | 追忆蔡(元培)先生 | 王世傑 | 中央日报(重庆)1940年3月24日,(*王世 傑先生论著选集第505页,*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421页 | 蔡先生的一生与先贤道德教训 蔡孑民先生追悼会特刊 蔡孑民先生的贡献 | 冯友兰 王云五等 王云五 | 大公报1940年3月24日 大公报1940年3月24日 大公报1940年3月25日,教育杂志1940 年30卷4期,东方杂志1940年37卷8 期,*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78页 | 纪念蔡孑民先生 | 吴玉章 | 新中华报1940年4月5日,中国文化 1940年1卷2期,蔡元培教育文选第 246页 | 鹤见佑辅:蔡元培印象记 胡適博士在蔡元培先生九二诞辰纪念的报告 | 穆 宁 | 公论报1948年10月20、21日 *中央日报1959年1月10日,*革命人物 志第7集第356页 | 蔡元培先生重要事略系年记 | 孙德中 | *中央日报1961年1月11日,*蔡元培先 生全集第1页 | 蔡元培与民初教育部 | 沈云龙 | *中央日报1962年10月16日,*近代史事 与人物第155页 | 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记蔡孑民先生 | 孙德中 林语堂 | *中央日报1963年1月11日 *中央日报、*中华日报1965年4月9日,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69页 | 我记忆中的蔡孑民先生 蔡元培先生与报学 | 老 鹤 徐詠平 | *中央日报1965年5月11日 *中央日报1967年1月10日 |
博古通今的教育家蔡元培 在蔡元培先生的书房里 蔡元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 李立明 蔡建国 | *星岛晚报1973年5月28日 文汇报1980年2月20日 光明日报1980年3月2日 | 回忆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二三事 蔡元培和北京大学 蔡元培对我国艺术教育的贡献——纪念岳父蔡 元培先生 | 许德珩 王昆仑 周培源 林文铮 | 人民日报1980年3月4日 光明日报1980年3月4日 人民日报1980年3月5日 光明日报1980年3月6日 | 开创风气、酿成潮流——梁漱溟谈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二三事 蔡元培先生与心理学 记蔡元培先生二三事 蔡元培与中国教育会 记蔡元培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几封信 蔡元培的婚礼 蔡元培和《新文字意见书》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思想家蔡元培 蔡元培轶事:十二年后补书证婚颂词 蔡元培和我国女子教育的革新 教育总长蔡孑民传 中央教育部总长蔡孑民传 | 汪东林 马 葵 陈大柔 牟小东 汤伟康 牟小东 牟小东 倪墨炎 匡 吉 孔祥贤 林荣贵 蒋维乔 | 光明日报1980年3月9日 羊城晚报1980年3月9日 光明日报1980年3月20日 光明日报1981年4月8日 解放日报1981年10月7日 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8日 人民日报1982年2月25日 解放日报1984年1月22日 光明日报1984年7月18日 团结报1984年12月22日 浙江教育报1985年1月13日 中华教育界1912年第1年第1号 云南教育杂志1912年第1卷第1号 |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 | 蒋维乔 | 教育杂志1912年第3年第10期,*传记文 学1967年10卷2期,*蔡元培先生全集 第1339页 | 名人录——蔡元培 | | 国闻周报1925年2卷11期 |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 蔡元培 | 东方杂志1934年31卷1期,五四运动回 忆录(上)第173页,过去的学校(回忆 录)第1页,近人自传选第84页,(*学府 纪闻·国立北京大学第26页,蔡元培先 生全集第3卷第378页,*蔡元培先生全 集第629页,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20页 | 蔡孑民先生访问记 蔡孑民先生对于史学上的计划 蔡孑民先生与青年运动 蔡孑民先生的道德哲学与美育 忆蔡孑民先生 | 赵君豪 仲 凡 陈剑修 马 毅 顾孟余 | 旅行杂志1935年9卷2期 慈善半月刊1940年1卷2期 中国青年1940年2卷5期 时代精神1940年3卷1期 东方杂志1940年37卷8期,*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437页 | 蔡孑民先生的著述 先君幼年轶事拾零 | 许地山 蔡无忌等 | 东方杂志1940年37卷8期 东方杂志1940年37卷8期,*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717页 | 蔡孑民先生与大学教育 新文化运动与蔡孑民先生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思想 蔡孑民先生的哲学思想 蔡元培的革命教育 蔡元培传 | 边理庭 萧一山 陈友松 刘知非 蔡尚思 夏敬观 | 中国青年1942年6卷3、4期 时代精神1942年6卷4期 知识与生活1947年4期 明宪1947年63期 现代教学丛刊1948年1辑 国史馆馆刊1948年1卷3期,*蔡元培先 生全集第1342页 | 当代革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蔡孑民先生的风骨 一代宗师蔡孑民先生 “五四”人物纵横谈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资 料之六 | 岑 颖 曹忠胄 萧一山 罗敦伟 潘懋元 | *教育辅导月刊1952年2卷5期 *自由谈1952年3卷10期 *学术季刊1953年2卷1期 *畅流1953年7卷6期 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4期 |
蔡元培先生二三事 记蔡元培先生 | 杨恺龄 无 象 | *大学生活1956年2卷5期 *畅流1958年18卷9期,*中国文选1975 年99期 | 蔡先师港居侍侧记 | 余天民 | *自由谈1960年11卷4期,*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669页 | 蔡元培先生的风格和远见 | 罗家伦 | *新时代1961年1卷8期,罗家伦先生文 存第2册第489页,*蔡元培先生全集第 1458页 | 蔡孑民先生与我 | 王云五 | *传记文学1963年2卷2期,*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386页 | 四十年前之小故事(蔡孑民) | 吴敬恒 | *传记文学1964年4卷5期,*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371页 | 蔡元培先生与国父的关系 | 黄季陆 | *传记文学1964年5卷3期,*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405页 | 蔡元培(上、下) | 陈敬之 | *畅流1964年29卷10、11期,*中国新文 学的诞生第61页 | 三位卯字号人物(蔡元培、于右任、胡適) 蔡孑民先生的最后遗言 蔡元培的时代和他的思想(上、中、下) | 杨亮功 周 新 郭湛波 | *传记文学1965年6卷3期 *自由谈1965年16卷3期 *文星1965年16卷4—6期,*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604页 | 蔡孑民先生自述自家轶事 | 萧 瑜 | *古今谈1965年6期,*艺文志1969年44 期 | 蔡元培先生著述目录 蔡元培先生的生平 对于蔡元培先生的一些回忆 想念蔡元培先生 | 陶英惠 孙常炜 毛子水 林语堂 | *书目季刊1967年2卷1期 *新时代1967年7卷12期 *传记文学1967年10卷1期 *传记文学1967年10卷2期,*大成1979 年67期,*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72页 | 蔡元培先生传略 蔡元培与胡適——排比一点史料 蔡元培先生与中央研究院 蔡元培与北大教授 学界山斗蔡元培先生 | 黄世晖等 赵家铭 孙常炜 张梦九 | *传记文学1967年10卷2期 *传记文学1968年12卷1期 *传记文学1968年12卷2期 *畅流1968年37卷1期 *美哉中华1969年6期 | 蔡孑民与新闻事业 蔡元培(1868—1940) | 邓克榜 | *畅流1969年38卷11期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247页 | 记民国四老——吴敬恒、蔡元培、张人傑、李煜 灜 | 陶英惠 |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4期 |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先生的旧学时代 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志业 蔡元培的生平与志业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倡导美育之蔡元培先生 八月号专题人物: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的旧学及其他 有关蔡元培生平的几项补充 | 冯国华 叶龙彦 彭国樑 陶英惠 方 山 陶英惠等 王世傑 蒋复璁 沈云龙 | *史潮1975年1期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5年8卷8期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6年9卷9期 *近代中国1977年1卷1期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7年10卷5期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7年10卷12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2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3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3期,*民国史事 与人物论丛第119页 | 蔡元培与国民革命(上、下) 关于蔡元培先生的三件事 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 | 许智伟 陶英惠 陶英惠 | *自由青年1977年57卷6、7期 *中外杂志1978年24卷5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8年7 期 | 蔡元培外号莱比锡——鲁迅早期书信部分人名 考释 | 王景山 |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1期 |
论蔡元培 蔡元培的革命生涯 | 杨金鑫 吴君毅 | 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2期 *浙江月刊1979年11卷2期,*艺文志 1979年163期 | “五四”运动前后的蔡元培 “五四”运动前后的蔡元培 学不厌教不倦的蔡元培先生 北大·蔡元培·五四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 张寄谦 王淇等 陶英惠 秦梦群 蔡元培 | 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3期 历史教学1979年6期 *明道文艺1979年34期 *中国文选1979年145期 *中国文选1979年145期,*蔡元培先生全 集第676页 |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与音乐教育 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漫话蔡元培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的教育观 论蔡元培的美学和美育思想 蔡元培和美育 蔡元培 | 易慧清 廖辅叔 霍益萍 王观泉 唐宗世等 梁柱 高奇 姚全兴 李范张志建 | 辽宁教育1980年1期 音乐艺术1980年1期 人民教育1980年2期 人物1980年2期 山东教育1980年2期 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2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2期 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2期 教育研究1980年2期 | 蔡元培先生二三事 蔡元培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与图书馆事业——纪念蔡元培先生 逝世四十周年 | 郝庆元 关国煊 高平叔 王世儒 | 教育研究1980年2期 *传记文学1980年37卷2期 人物1980年3期 图书馆情报工作1980年3期 | 简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的发展学术的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人才观 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启蒙者——蔡元培先 生 | 卢善庆 唐志勇 李大章 陈铮 吕金藻 | 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3期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4期 山西教育1980年4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4期 吉林歌声1980年4期 | 民主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复合体——蔡元培政 治思想初探 | 李华兴 | 复旦学报1980年4期 | 积极提倡体育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其人其书 有所不为先生——蔡元培 蔡元培与青年学生 蔡元培先生与中国社会学 蔡元培社会政治思想初探 蔡元培晚年的政治活动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简介 怀念吾师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的革命思想与活动 南京临时政府的蔡元培 蔡元培的男女平等思想 蔡元培——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与军国民教育会及光复会 蔡元培和爱国学社 关于“五四”运动蔡元培“辞职出京启示” 蔡元培与“国立中央研究院” 蔡元培 | 杨丁新 行仁 江汉 闻雷 言心哲 季甄馥 蔡建国 卢善庆 许德珩 聂振斌 陶英惠 邓嗣禹 郑登云 姚全兴 刁培德 刘真 孟岘 姚兴全 陶英惠 傅长禄 庆佑 | 新体育1980年4期 *书画家1980年6卷4期 *今日中国1980年113期 大学生丛刊1981年1期 社会学通讯1981年(试刊)1期 江西大学学报1981年2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1年2期 美育1981年2期 学习与研究1981年3期 美学1981年3期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3期 *传记文学1981年39卷3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4期 历史知识1981年5期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5期 *传记文学1981年39卷5期 复旦学报1981年6期 历史教学1981年8期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1期 史学集刊1982年2期 红楼梦学刊1982年2期 |
蔡元培先生与新闻学研究——推荐蔡元培两次 演说 | 魏承史 | 新闻学习1982年2期 | 蔡元培介绍西方哲学的贡献 蔡元培与中国画 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五四”时期的 蔡元培 | 盛家林 牟小东 姚辉 | 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3期 中国画1982年4期 实践(浙江)1982年5期 | 蔡元培先生与民间文学 简论蔡元培的哲学思想 蔡元培与保圣寺的罗汉 蔡元培与世界语 蔡元培——我国男女同校的倡导者 蔡元培二度续弦 忆蔡元培先生 蔡孑民先生与十四个学生学拉丁文 蔡元培的辞书学理论和实践 蔡元培一九一二年教育改革述评 蔡元培在天津 蔡元培与徐悲鸿 翰林公的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蔡元培与新教育 从两次辞职事件论蔡元培 蔡元培1928年9月11日辞职函前后 蔡元培北上迎袁考略 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 试谈蔡元培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实践 论一九二七年后蔡元培的政治思想 知人善任的蔡元培 蔡元培慧眼识鲁迅 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的大学教育论 蔡元培与鲁迅 光复会首任会长非蔡元培莫属 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革新 蔡元培与张元济 论蔡元培的哲学思想 蔡元培为什么一度失误? 试谈蔡元培美育思想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 试论蔡元培的体育思想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的体育主张和实践 绍兴徐氏藏书与青年蔡元培 | 段宝林 应家淦 柔 刚 侯志平 梁柱 维思 刘海粟 马相伯 潘树广 邹时炎 高平叔 牟小东 牟小东 张文伯 唐振常 孔庆泰 唐振常 张寄谦 马福业 傅长禄 姚辉 王德林等 吕锡栽 李庆 高平叔 胡国枢 梁柱 高平叔 萧万源 孟磊 陈永泉 黄崇法 王增明 方宪玕 郑志林 | 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6期 实践(浙江)1982年6期 旅游天地1982年6期 中国报道1982年7、8期 妇女之友1982年8期 *浙江月刊1982年15卷8期 艺苑1983年1期 复旦校史通讯1983年1期 辞书研究1983年1期 武汉师院学报1983年2期 历史教学1983年3期 中国画1983年3期 北疆1983年3期 *自由谈1983年34卷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3期 历史档案1983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83年4期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3年5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 吉林大学学报1984年1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4年1期 鲁迅研究专刊(绍兴)1984年2期 历史知识1984年3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3期 南开学报1984年3期 浙江学刊1984年5期 教育研究1984年8期 民国档案1985年1期 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1期 人物1985年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2期 历史教育问题1985年2期 体育文史1985年2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2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2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5年3期 | 蔡元培——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评蔡元培德育论的特色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与美育实践述评 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曾在“古越藏书楼”工作过吗?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与“苏报案” 蔡元培先生的生平事功和思想 蔡元培与辛亥革命 试论蔡元培的历史贡献 | 盛家林 沈善洪等 胡国枢 盛家林 黎赫 胡国枢 刘晓琴 高平叔 王世傑 萧孟然 罗超 | 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4期 浙江学刊1985年4期 浙江学刊1985年4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5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85年5期 社会科学(甘肃)1985年6期 南开学报1985年6期 *王世傑先生论著选集第531页 历史人物论集第10页 历史论丛第1辑第320页 |
蔡元培 | 杜敏 |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183页 | “五四”时期的蔡元培 蔡元培和爱国中学 蔡元培 协力倡新历艰难——“五四”时期的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 王淇 王家勋 朱洪斌 唐古 黄真 姚维斗 (美)勃 德等编 宋志文 | “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第184页 文史资料选辑(上海市静安区)第121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第89页 “五四”群英第33页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33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辑第 87页,民国人物传第1卷第328页 | 蔡元培 |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11分册第25页 | 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1868-1940) | 贾逸君 |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教育第21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64页 | 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1869-1940) 蔡孑民论 蔡元培 蔡元培 | 潘懋元 程俊英 王治心 李次九 凡喆 一芬 张敏孝 佚名 徐和雍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24页 中国大教育家第89页 中国历代名人传略第6集第384页 中国古今教育家第150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56页 *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8册第133页 中国近代名人小传第291页 *中国近代学人像传(初辑)第301页 | 蔡元培的政治思想 蔡元培的思想 蔡元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民主革命家爱国教育 家蔡元培 | 邵德门 马采 苏贵民 翟厚良 |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第358页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集第163页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第347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447页 |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 邓艾民魏常海 罗炳之 李立明 |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下册)第127页 中国近代教育家第1015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04页,现代中 国作家评传(一)第1页 | 蔡元培传略 蔡元培(附蔡元培语言学论著目录) 学界泰斗蔡元培 蔡元培 蔡孑民先生传略 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我所知道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 蔡元培 新闻界名人介绍:蔡元培(1868-1940) | 李华兴 董树人 李妙根 高平叔 邹鲁 林同华 顾颉刚 雷克啸 方炳林 徐仲林等 阿英 |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2辑第378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3分册第1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24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第1页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6册第1626页 中国美学史论集第523页 中国哲学第4辑第441页 中国著名教育家第129页 *中国教育思想第527页 中国教育家传略第317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4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72页 |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和民族学 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 | 庄 葳等 惜秋 民仲 王世祯 吴相湘 谭慧生 胡起望 顾颉刚 |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00页 *民初风云人物(下)第425页 *民初四大国学家(之二) *民国人豪图传第328页 *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13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329页 民族学研究第1辑第251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3辑第46页,过去的 学校(回忆录)第10页 | 蔡元培字孑民 | | 名人录第159页 | 对于蔡先生的一些回忆 | 毛子水 | *师友记第3页,*蔡元培全集第1489页 |
蔡元培 | 厂 民 |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178页,*蔡元培先生全 集第1348页 | 蔡元培的故事 博古通今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可贵的师生情谊——记蔡元培和许德珩 | 晓恬 李德安 牟小东 | *当代名人故事第1辑 *当代名人风范(2)第501页 过去的学校(回忆录)第18页,学林漫录第 4集第53页 | 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赞助者和保护者 | 耿云志 |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 选(二)第429页 | 蔡元培 回忆蔡元培先生和草创时的光复会 蔡先生在北大的二三事 “五四”时期的蔡元培先生 效法蔡元培先生的精神 | 李德安 俞子夷 郑天挺 高平叔 孙科 | *访问学林风云人物(上集)第11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7辑第1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83辑第85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83辑第89页 *孙科文集第3册第1267页,*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400页 | 自述二章 | 蔡元培 | 名家传记(重庆)第29页,名家传记(上海) 第59页 | 蔡元培 蔡元培与儒家传统 | 金梁 戴维翰著 张力 译 | 近世人物志第322页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第 265页 | “五四运动”与蔡元培 | 左舜生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辑(总49-50) 万竹楼随笔影印本第205页 | 学界泰斗蔡元培 蔡元培(1867-1939) 蔡元培与中国教育会 蔡元培与中国教育会及爱国学社 | 李志等 周邦道 汤伟康 蔡建国 | 近代爱国人物剪影第210页 *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第95页 辛亥风云第55页 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文史资料纪念专辑 第70页 | 蔡元培与光复会草创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 蔡孑民先生传略 | 俞子夷 周天度 | 辛亥革命回忆录(七)第504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第177页 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323页 | 蔡孑民先生年纪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孑民先生传 蔡元培(1868-1940)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爱国教育家蔡元培 蔡元培与张元济交往琐记 北大感旧录(11-15):蔡孑民 蔡孑民(一、二、三) 蔡元培 蔡校长与我 蔡元培美学思想评述 记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 祭蔡孑民先生文 鲁迅和蔡元培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 | 狄君武 刘葆 坦荡荡斋 赵聪 毛子水 编纂组 朱顺佐 饶怀民 牟小东 周作人 周作人 夏敬观 陈顾远 聂振斌 阮毅成 莫洛 魏桥等 余牧人 蒋叔良 曾克耑 彭定安 马蹄疾 傅斯年 | *狄君武先生遗稿第二卷第18页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01页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16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1页 *学府纪闻·国立北京大学第23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7册第127页 绍兴贤人志(一)第118页 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发展第608页 学林漫录第7集第1页 *知堂回想录第520页 *知堂回想录第329页 *革命人物志第7集第351页 *革命人物志第22集第222页 美学述林第1辑第87页 *前辈先生第89页 陨落的星辰第158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38页 党国名人传第84页 党国伟人轶事第27页 *颂桔庐文存第15卷第12页 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上卷)第166页 *傅斯年全集第7册第30页,*蔡元培先生 全集第1441页 | 蔡元培出长北大 | 罗章龙 | 椿园载记第22页 |
蔡元培(1868-1940) |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第192页 | 蔡孑民先生传记 整顿北京大学的经过 蔡孑民先生传略 蔡孑民先生传略 蔡元培事略(开国名人墨迹) | 孙常炜 蔡元培 黄世晖 高平叔 |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896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03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19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47页 | 蔡孑民先生年表 蔡元培先生 蔡孑民的家世 以美育为教育主旨之蔡先生 蔡孑民先生述 | 海若 余毅 芝翁 吴敬恒 戴传贤 |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50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53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57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66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74页*戴季陶先生 文存第4册第1406页 | 蔡先生与广东人 蔡元培以停职为抗议 蔡元培的“不合作主义” 蔡元培与北京教育界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 蔡先生人格之一面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 悼孑民先生 蔡元培与北大 怀念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和中国教育 蔡孑民的斗争精神 小论蔡先生 | 王云五 胡適 胡適 胡適 陈独秀 傅斯年 罗家伦 陈立夫 道南 乐臾 |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384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27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31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32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38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44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49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474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652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657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707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713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715页 | 蔡元培与新文学 蔡孑民先生的最后遗言 游保定日记(1918年1月11日) 我所受旧教育的回忆 | 林焕平 周新 蔡元培 蔡元培 |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740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743页 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22页 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62页,蔡元培教育 文选第228页 | 自书简历 蔡孑民先生底著述 蔡先生的晚年 蔡先生人格的回忆 关于蔡先生的回忆 博古通今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五四”与蔡孑民 蔡元培先生言行杂记 蔡孑民先生的风骨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与学术上的功绩 蔡孑民先生传略 | 蔡元培 许地山 汪敬熙 任鸿隽 陈西滢 王昭然 姚渔湘 芝翁 约翰 曹建 文立 蔡孑民先生口述 黄世晖记 | 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498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27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30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31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35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40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44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67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73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597页 *蔡元培先生全集第1653页 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集第1页 |
蔡元培蔡元培评传 蔡元培评传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教育之梦:蔡元培 蔡元培与近代中国 蔡元培 追忆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传 蔡元培传 蔡元培先生年谱(上、下) 蔡元培 | 胡国枢编 张晓唯 梁柱 王世儒 马征 蔡建国 杨扬编 陈平原 郑原编 萧超然等 赵庆元 张乐天 檀传宝 王世儒编撰 崔志海 | 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90页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244页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02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77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299页 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214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424页 昆仑出版社1998年版207页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17页 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295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册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41页 |
蔡元培先生年谱长编(1—4) 为了忘却的纪念:北大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纪念集 | 高平叔撰 萧夏林编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 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册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545页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663页 | 蔡元培传 蔡元培研究集: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30周年 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 唐振常 丁石孙等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92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96页 | 北大之父:蔡元培 学界泰斗:名人笔下的蔡元培 蔡元培笔下的 名人 | 陈军 袁进编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610页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445页 | 校园风景中的永恒:我心目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的各种特点 | 钱理群主编 蔡尚思 |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79页 申报1940年3月17日,蔡元培先生纪念 集第49页 | 值得国人纪念的蔡元培 | 蔡尚思 | 大公报(上海)1947年3月30日,中国近现 代学术思想史论第339页 | 五四人物简介:积极支持新思潮发展的蔡元培 关于蔡元培墓志(附墓表) 蔡元培与北京图书馆 不平凡的师生情谊——记祖父许德珩与蔡元培 先生的交往 | 李蓓蓓 蔡音明 王丽娜 许进 | 解放日报1979年4月30日 人民日报1987年3月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10月16日 人民日报1988年1月7日 | 从万马齐喑到百家争鸣——记蔡元培在北大的 改革 | 胡国枢 | 人民日报1988年1月8日 |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回忆蔡元培先生 读《蔡元培书信选集》 纪念父亲蔡元培 蔡元培和《越缦堂日记》 蔡元培以政见为重坚辞教育总长职(附:蔡元 培关于唐阁政争的谈话) | 冯友兰 梁漱溟 陈翰笙 蔡晬盎等 张晓唯 肖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月9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月1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月13日 解放日报1988年1月1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3日 团结报1988年6月21日 |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 蔡元培的自由观 蔡元培与庚款兴学运动 蔡元培与故乡绍兴 蔡元培整顿北大记事 张元济与蔡元培 蔡元培请孙中山下野的一段史事(上、下) 纪念蔡元培老师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兼纪念 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 | 陈铮 周天度 张晓唯 朱明水 余顺 王英 张学继 蔡尚思 | 光明日报1988年7月20日 人民日报1990年2月12日 团结报1990年5月26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6月11日 联合时报1990年7月20日 团结报1990年9月15日 团结报1990年9月29日、10月6日 文汇报1998年5月14日,中国近现代学 术思想史论第334页 | 纪念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的博物馆观——博物馆史事与人物之四 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与“苏报案” 蔡元培的家世与家庭生活 关于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界的一项决议案——兼 评蔡元培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 张申府 宋伯胤 戴亦明 刘晓琴 高平叔 高平叔 周天度 | 文献1980年1辑 博物馆研究1984年2期 高等教育研究1985年4期 社会科学(甘肃)1985年6期 南开学报1985年6期 晋阳学刊1986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86年1期 | 蔡元培在北大的管理实践(1917) 蔡元培与毛泽东(1、2)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上、下) 蔡元培的师范教育思想 蔡元培与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与孙中山 | 程斯辉 高平叔 高平叔 黄军昌 陈德华 高平叔 高平叔 | 高等教育研究1986年2期 群言1986年2、3期 民国档案1986年2、3期 师范教育1986年3期 中学历史1986年5期 历史教学1986年5期 南开学报1986年6期 |
《蔡元培年谱》若干史实订误 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论蔡元培的科技伦理思想 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蔡元培 蔡元培的道德思想浅谈 蔡元培生平概述(上、下) 《蔡元培传》读后 蔡元培自写年谱(1868—1900)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 蔡元培“中西融合”学术思想述评 蔡元培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初探 论蔡元培的艺术审美教育思想 蔡元培美术教育思想简析 跋《蔡元培自写年谱》——蔡先生的人格和气象 一九七九年以来国内蔡元培研究摘述 蔡元培鼓励我留学印度——并记蔡元培先生对 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 | 周天度 盛家林 高平叔 徐少锦等 马克明 程斯辉 高平叔 李侃 周德昌 杨晓 吴灿新 赖辉亮 李于昆 冯友兰 张晓唯 魏风江 | 近代史研究1987年1期 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2期 群言1987年2期 道德与文明1987年2期 西北美术1987年2、3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3期 民国档案1987年3、4期 历史研究1987年4期 档案与历史1987年4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5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5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5期 美术教育1987年6期 群言1987年7期 历史教学1987年9期 野草1988年1期 | 蔡元培先生与绍兴 坚持爱国和争取民主的一生——读《蔡元培日 记》 | 陈惟于 吴廷璆 | 野草1988年1期 群言1988年1期 | 简论蔡元培对“五四”运动的贡献 民元伊始蔡元培受命赴北京 青少年时期的蔡元培 试论蔡元培反帝爱国思想的特色 试论蔡元培先生的“和而不同”精神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传略 蔡元培对大学图书馆建设的贡献——纪念蔡元 培先生诞生一二○周年 | 未君 张剑衷 胡国枢 徐嘉思 萧超然 陈琳国 李树权 | 绍兴师专学报1988年1期 南京史志1988年1期 野草1988年1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8年1期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1期 名人传记1988年1期 吉林高校图书馆1988年2期 | 略论蔡元培对民族学的贡献 论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蔡元培的人格和风格 “兼容并包”——科学精神与中庸思想——纪念 蔡元培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 | 杨根来 梁柱 梁溪草 王骏 | 中州民俗1988年2期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 民国春秋1988年3期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4期 |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研究 蔡元培的中西教育观 蔡元培与社会主义思潮 论蔡元培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 民主先驱、学界泰斗——《蔡元培画传》编后 史识淹博,史德可风——读《蔡元培史学论集》 鲁迅与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思想三论 蔡元培对我国教育的贡献 蔡元培对五四运动的贡献 蔡元培与图书馆 蔡元培在中国教育会中的作用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教改实践 五四运动的先导蔡元培先生 试论五四前后的蔡元培 蔡元培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浅谈蔡元培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试论蔡元培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蔡元培与音乐 | 陈芝秀 程斯辉等 胡家玉 崔运武 潘世聪 陈玉龙 裘士雄 金忠明 高平叔 韩梅 周启付 董惠民等 陈德华 屠文淑 魏授章 周天度 孙鸿波 苏光建 廖辅叔 | 教育评论1988年4期 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4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8年4期 中州学刊1988年4期 美术之友1988年4期 历史教学1988年6期 绍兴鲁迅研究1988年7期 教育研究1988年8期 教育评论1989年1期 抚州师专学报1989年1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9年1期 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1期 教育评论1989年2期 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2、3期 民国春秋1989年3期 丹东师专学报1989年3期 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3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4期 |
蔡元培的新语文思想——纪念“五四运动”七十 周年 | 周有光 | 百科知识1989年5期 | 蔡元培与中国大学图书馆事业 李大钊与蔡元培 蔡元培音乐思想简论 蔡元培高校管理思想初探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纪念蔡元培先生逝 世五十周年 | 李树权 王世儒 张友刚 韩延明 苏华 | 吉林大学学报1989年6期 北京档案史料1989年6期 人民音乐1989年9期 齐鲁学刊1989年增刊 民国档案1990年1期 | 蔡元培与周恩来 近年来蔡元培研究述译 善于向西方学习的蔡元培 王国维、蔡元培与中国现代美学的缘起 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创导者蔡元培 蔡元培的科举生涯——纪念蔡元培先生逝世五 十周年 | 高平叔 张晓唯 胡国枢 金大陆等 李祥林 高平叔 | 民国档案1990年1期 民国档案1990年1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1期 中州学刊1990年2期 文史杂志1990年2期 历史教学1990年3期 | 蔡元培关于科学的思想 蔡元培与图书馆 蔡元培与中国近代教育 对蔡元培思想的系统认识 | 丁石孙 甄小泉 商鸣臣 (朝鲜)闵斗基著 曲翰章译 | 群言1990年3期 黑龙江图书馆1990年3期 济宁师专学报1990年3期 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5期 | 昨夜启明之星辰——蔡元培先生的“内在理路” 简论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 试论蔡元培 蔡元培与中国文化 蔡元培主观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略论蔡元培的伦理思想 蔡元培新闻思想初探 蔡元培的孔子及儒学观述评 蔡元培佚文《岁暮怀人诗手稿》考评 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新思考 台海两岸对蔡元培先生的研究 蔡元培与旅法华工 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蔡元培推迟殿试原因考辨 在传统与近代化之间——蔡元培文化思想再论 蔡元培一生风范 孑民美育研究院史料辑录 五四运动蔡元培辞职出京 梁启超、蔡元培在湖广会馆欢迎会上的演说词 | 舒禾 赵正林 杨向奎 杨海文 杨立人 刘毅 关肇昕 陈信泰 韩钟文 钟守成 王致涌 禹雄华 陶英惠 杜裕根 蒋顺兴 高志广 金林祥 蔡建国 蔡孟坚 张斌选编 殷小未 张文武 张鹏选 编 | 读书1990年8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1年3期 浙江学刊1991年3期 海南师院学报1992年1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1期 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6期 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3期 齐鲁学刊1994年4期 浙江学刊1994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 *传记文学1995年67卷1期 民国档案1995年3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史林1996年3期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3期 档案与史学1996年4期 历史教学1996年6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5期 |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月刊》——兼论蔡元培对北 京大学的学术革新 | 宋月红 真漫亚 |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6期 |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与“科学救国”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件轶事 蔡元培的人权理论与实践 蔡元培与民初学制改革 从管学大臣孙家鼐到校长胡适——记百年北京 大学前期的二十任十九位负责人 | 高平叔 孙小礼 任继愈 赵书刚 周谷平 章亮 关国煊 |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1—3期 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2期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4期 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4期 | 试论蔡元培关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新探 开风气,鼓新潮——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 先驱蔡元培 | 张建仁 苗体君 胡国枢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3期 浙江学刊1999年5期 |
论蔡元培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问题 蔡元培与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当代性与科教兴国 蔡元培与中国科学社 蔡元培与民俗学 试析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李大钊对北京早期党组织创建的影响 蔡元培著名教育家诞辰120周年纪念 纪念人物: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诞辰 130周年《蔡元培全集》出版 | 刘惠文 欧阳哲生 官承波 尹方 张剑 段宝林 张平海 张国祥 史建霞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 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5期 *传记文学1999年74卷6期 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1期 东岳论丛2000年2期 史林2000年2期 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4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期 北京党史研究2000年5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76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28页 | 20世纪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1868—1940) “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的最后十年 近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蔡元培 纪念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传 我在老师中首先想到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 | 李维民主编 范济国 崔美明 完颜绍元 周天度 韩荣芳 胡绳 夏敬观 蔡尚思 廖盖隆等主编 肖黎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5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336页 旧上海风云人物(二集)第56页 民国军政要人归宿第89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1页 先贤和故友第39页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29页 学林往事第1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910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472页 |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1868年1月11日 (清同治六年)生。10歲随叔父蔡铭恩讀書。1883年入學補諸生。後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1889年已丑科舉人。1890年庚寅科進士。1892年爲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補翰林院编修; 1898年9月,返绍興,任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1901年赴上海,任南洋公學教員,繼任愛國女校校長,兼中國教育會會長。1902年夏,游歷日本; 同年秋返國,在上海設立愛國學社,提倡民權,宣傳革命。1903年冬,參與創辦《俄事警聞》 (後改為《警鐘日報》)。 1904年冬, 與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被推爲會長。1905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同盟會上海分部主盟員。1907年赴德國留學,入萊比錫大學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和心理學。武昌起義後回國。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 同年7月去職,旅居德國; 秋,到法國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並组織華法教育會。1916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1920年5月辭職;同年9月,重返北大; 12月起,先後到法國、瑞士、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荷蘭、英國等國考察教育,1912年9月返抵北京。1923年1月去職; 同年7月,再次到法國、比利時、英國講學、考察。1924年1月,被選爲国民黨第一届侯補中央監察委員; 11月入德國漢堡大學研究民族學。1926年1月,當選爲国民黨第二届中央監察委員; 2月回國; 5月在上海参加皖蘇浙三省聯合會,響應國民革命軍北伐; 12月國民軍克浙江,任浙江省政府政治會議委員,並代理主席。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至南京,参加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並任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務委員; 6月任大學院院長; 7月任國民政府委員; 9月任中央特别委員會委員; 10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員。1928年2月,任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校長; 同月任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3月兼代司法部部長; 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6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同月辭校長職; 10月推舉為監察院院長; 11月派為中意庚款委員會委員。1929年1月,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3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三届中央監察委員; 同月任中央政治會議常務委員; 6月派為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9月聘為北京大學校長。1930年9月,辭北大校長職。1931年5月,出席國民會議;12月任國民黨第四届中央監察委員。1932年4月,聘爲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2月與宋慶龄、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3年10月,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1935年11月,任國民黨第五届中央監察委員。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上海淪陷,移居香港治病。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終年72歲。有《蔡元培先生全集》。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作家、美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90年中进士。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失败后,提倡新学,致力于教育事业。1898年后历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爱国女校校长、中国教育会会长等职。1904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组织光复会,任会长,后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留学研究哲学。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积极支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926年起,先后任国立编译馆董事、交通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等。著有小说《新年梦》,文学评论《石头记索隐》《蔡元培美学文选》等。另有《简易哲学纲要》《中国伦理学史》等多种。有《蔡元培选集》。 ☚ 李宝嘉 章炳麟 ☛ 蔡元培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02年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举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藉学校和报纸培植革命力量。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实行民主管理与教授治校。革除了北京大学“读书为官”之旧俗。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把中国文化教育“从封建专制时代摆渡到民主自由时代”。手定教育方针,创立现代教育制度。提倡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美学教育。于美育大力提倡,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为独树一帜的创见。病逝于香港。今人编有《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 - 可可诗词网 蔡元培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鹤卿,号孑民。光绪进士。1894年(光绪二十年)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辛丑条约》签订后,渐萌反清之志。1902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创立爱国学社,任总理。次年主编《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揭露沙俄侵略,鼓吹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为上海分部主盟员。1907年留学德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为教育宗旨;提出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祀孔读经等改革措施。同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擅权辞职,旋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所工作。1913年秋去法国,后与吴玉章、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1916年冬回国。旋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宣传劳工神圣,支持正在酝酿中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保护爱国学生 ,被迫辞校长职。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当选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此后历届均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4月9日列名“护党救国”通电,10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抗战。1932年底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著作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全集》等。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1890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戊戌政变后,回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在上海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校,后者设有体操专修科。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倡军国民教育。他认为“我国则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他进一步解释说:“以教育界之分言三育者衡之,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其内容为游戏,美育也;兵士体操,军国民主义也;普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他还将中国古代教育与希腊教育加以论证。指出“六艺之射御”,希腊之“体操”,军国民主义也。在他任教育总长期间,颁行新学制,规定各类学校均设“体操”必修课。对近代体育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影响。 ☚ 谭嗣同 徐锡麟 ☛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他认为康梁领导变法维新运动之所以失败,在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因此,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赴德留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学科。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任命为教育总长,同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育,这一思想成为南京临时政府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袁世凯上台后,因不满其专制而辞去总长职,再次赴德、法等国,除研究学术外,还与李石曾。吴玉章等组织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1916年12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造,他到校不久就聘请了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著名学者到北大任教,如胡适、陈独秀、马叙伦、马寅初、李仲揆(四光)、刘师培、辜鸿铭等,使北京大学在成为现代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大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国民党第三届中央监察委员、代理司法部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主张抗日,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40年在香港病逝。著作收入《蔡元培全集》。 ☚ 梁启超 鲁迅 ☛ 蔡元培1860—1940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字鹤卿,仲申,号孑民。浙江山阴人。少时学作八股,崇宋儒。1892年中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投身教育。曾与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担任会长。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并主持上海分会。1907年留德,研究哲学、伦理学和美学,著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伦理学通史——《中国伦理学史》,以及《中学修身教科书》等。辛亥革命后回国,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兼容并包的教育及学术方针,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并曾组织北京大学进德会。这些措施,使北大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的中心,并引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兼代司法部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30年至1934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迁居香港,1940年病逝。其遗著编为《蔡元培全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蔡元培伦理思想极为丰富。他主张有选择地继承传统道德遗产,以促进民主革命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需要。他善于博收古代圣贤思想和近代东西方伦理学家的思想,斟酌取舍并有所发展。他认为,伦理的极致,就是“从良心之命,以实现理想”(《中学修身教科书》),良心是命令人从善弃恶者,它来自固有和经验两种作用。道德的要旨是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即中国古代的义,平等即恕,博爱即仁。政治必须与道德的宗旨相一致,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鹄的,而每个具体个人现实之幸福当为其基础。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为了人群之幸福,要敢于从军、革命、暗杀直至自我牺牲。重视修己修身,主张体、智、德三育并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提倡一般人道主义,反对戳辱敌国之和平居民。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的伦理思想在中国近代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家。浙江绍兴人。1868年生。光绪年间进士。1898年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1912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使北京大学焕然一新,成为蜚声中外的最高学府。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即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著作有《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 097 蔡元培多次游学西欧探研哲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颇受法德两国近代某些思想家的影响。在古今中西之争中,他反对封建政治、文化教育,主张学习西方并“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认为“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1910年出版《中国伦理学史》,为近代第一部中国伦理学史著作。在他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在于“意志”,接受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思想。他宣传康德哲学,认为“盖世界有两方面”,“一为现象,一为实体”“前者相对于因果律,而后者超轶乎因果律。前者与空间时间有不可离之关系,而后者无空间时间之可言。前者可以经验,而后者全恃直观。故实体世界,不可名言也。”他相信科学,坚信进化论,批驳宗教神学。在其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 “以美育代宗教说”。 ☚ 吴稚晖 吴虞 ☛
蔡元培 134 蔡元培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与其教育思想相适,在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和实践,主张“以公民道德为中坚”。认为先有道德现象,后有道德思想,道德思想是后人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总结。肯定道德是发展变化的,指出古今道德有很大的不同,孔孟之道已不合时宜,“不妨把它改去,不必去死守它”。主张“公民道德的纲领”是“法国革命时代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并用古义证明,使之中国化。尤为重视道德“义务”,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履行自己“当尽之义务”,使自己的行为“合于世界进行之公列”。强调劳动的义务,指出“人不是为生而工,是为工而生”。重视 “扩充知识”与“纯洁品性”,认为“科学之修养”与“操行之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发展智育对于促进德育的关系极大,德育、智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激励青年要“扩充其知识,高尚其志趣,纯洁其品性”。在德育与美育的关系上,认为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德育兼意志感情二方面;美育毗于感情”。总之,以道德教育为中坚,全面论述德、智、体、美育的意义和作用,虽然强调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但却反对像道学家那样进行空洞说教,而主张把道德教育寓于体育、智育、美育等各门课程中。这种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思想和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 孙中山 章太炎 ☛
蔡元培 062 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83年中秀才,1884年在绍兴设馆教书两年。1889年中举,1892年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升补翰林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涉猎西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鉴于朝廷“无可希望”,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开始转向反清革命。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1904年在上海发起创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留学,次年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文学史等学科。1911年底回国。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主持全国教育会议,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社会教育,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法、德等国学习和考察。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其教育思想及实践对改造中国封建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认为民国教育与君主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君主时代的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提出“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应由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育组成。确立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以此为方针,蔡元培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女子教育,主张教育独立于政党与宗教之外。其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对北大实行了全面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造。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改革教学,整顿教师队伍;以“文理通科”为指导,在北大取消文理各科的界线,全校编为14个学系,改 ‘学年制’ 为 ‘选科制’。并改革大学体制,实行民主治校,设立评议会,行政会议,教授会管理学校。还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研究所,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保证大学质量。主要著作均收入《蔡元培全集》。 ☚ 张之洞 陈嘉庚 ☛
蔡元培 160 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报刊政论家和新闻学研究活动的倡导者。原字鹤卿,号鹤庼,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富商家庭。23岁始赴乡试,26岁考中进士,被点翰林。此后即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中国教育会会长、教育部长、北大校长等职。在办学之余积极参加办报活动。1901年与张元济等在上海合办《外交报》,并为该刊撰译稿件。1903年担任上海爱国学社总理期间,曾与陈范所办《苏报》订约,由他和章太炎等几个学社成员轮流为该报供稿,写作了不少鼓吹民主革命的政论文章。同年12月,《俄事警闻》在上海创刊,进行拒俄宣传,他参加了这份报纸的编辑工作,担任撰述。1904年3月,《俄事警闻》改名 《警钟日报》继续出版,他改任主编,在该报上发表了不少反对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侵犯中国主权的爱国言论,对拒俄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18年10月,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团体新闻学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他亲自为该会起草章程,并积极参加该会的各项活动,被选为该会会长。 ☚ 唐才常 章炳麟 ☛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Cai Yuanpei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字鹤卿,号孑民。1892年时得翰林,旋补为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 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同情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回绍兴, 任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902年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 任校长。创立中国教育会, 任会长。随后又发起组织爱国学社,从事革命宣传和爱国活动。1904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成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 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 代替封建主义“忠君”、“尊孔”的教育方针和制度,对教育进行了若干改革。1913年赴法。1915年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1916年回国。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实行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提倡学术研究, 开展百家争鸣, 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 同情学生爱国运动, 多方营救被捕学生。1920年2月, 破例招收9名女生在北大文科旁听,随后正式招收女生,首开男女同校的新风。1923年出游欧洲。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2月回国,任国民党浙江政治分会委员。1927年后,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九 一八事变后,赞成中共提出的国内团结共御外侮的政治主张。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并任副主席, 参与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后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赞誉他为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遗著有《蔡元培选集》。 ☚ 新青年 陈独秀 ☛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Caiyuanpei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7岁考取秀才,以后又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创立了爱国学社、爱国女学。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38年任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蔡元培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他认为二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目的,以美育为桥梁。他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他认为新旧教育之不同,在于旧教育是以成人的成见强加于儿童,阻碍儿童个性自由发展;新教育是以儿童个性为出发点,使其自由发展。他提倡学生自学、自动、自助,教师只居于引导与辅助地位。他是儿童本位主义的拥护者与宣传者。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研究高深学问,为使学术昌盛,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聘请教师,要“以造诣为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把北京大学的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全校编制为14个学系,并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于“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他还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倡议改革讲义,只列纲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多留课外自学时间;组织各种学术活动,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使学生得以广泛涉猎各种学理,“庶有以祛其偏狭”;并在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蔡元培对于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劳动教育可使全国人民养成劳动习惯,解决劳心劳力的对立;平民教育可使全国平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达到了人人平等、幸福;女子教育可以造成完全人格,使男女平等,国家隆盛。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使平民也能到大学受教育。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在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 孙中山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 ☛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Caiyuanpei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1月11日 (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光绪进士。少年时博览群书,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接触西学,倾向变法图强,同情维新派。1898年9月回绍兴,兴办教育,提倡>新学,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愤清廷腐败无能,逐渐转向革命。同年至上海,先后任南洋公学教员、爱国女校校长、中国教育会会长等职。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被指定为上海分部主盟人。1907年留学德国,深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1912年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职内积极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7月,因袁世凯擅权,与唐绍仪等同盟会阁员同时辞职,再次赴德,从事研究工作。1913年因宋教仁被刺,回国参加反袁,不久又赴法留学。1916年底回国,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治校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的爱国斗争,营救过被捕学生。1920年赴欧美考察教育,次年归国。对北洋军阀不满,1923年愤辞北大校长职。1924年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起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抗战中拥护国共合作。1939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1940年3月5日于香港病逝。著有《蔡元培选集》 
☚ 孙中山 章炳麟 ☛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Caiyuanpei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号子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8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他很早就献身于资产阶级的“新式教育”,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 创立 “爱国学社”“爱国女学”中华民国成立,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改革封建旧教育,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新式教育,1907至1912年,留学于德国,在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学科,受过康德等人哲学的影响。1916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的学术和教育方针,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招收女生入学,开创并坚持男女平等教育,使北大成为五 ·四运动的发源地。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同志在唁电中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唁电称他“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延安《新中华报》1940年3月12日),其遗著由高平叔编为《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出版。 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十分重视道德伦理问题,他写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是改造封建主义旧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纲领。他提出五种教育, 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均不可偏废。并认为,德育是五种教育的 “中坚”,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就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他把这个口号比附为中国儒家所提倡的 “义”“恕”“仁”,把欧洲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封建主义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 形成了现代世界的教育目的,即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人格。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 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蔡元培所谓世界观教育,是指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论理,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通过美育以引导受教育者达到最高精神境界,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 ☚ 孙中山 章太炎 ☛ 蔡元培美学上继承了古代审美社会功用的思想,强调以审美教育为手段,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利害关系,达到人人相爱的境界。认为具有普遍性、超脱性的美感是沟通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桥梁,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的唯一途径。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教育家。浙江绍兴人。曾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后任过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2年)、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等职。在教育思想上,主张将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乎政治”两类。前者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后者则为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五者不可偏废,但强调“必以道德为根本”,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公民道德的全部内容。认为世界观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和社会活动皆应实施美育。重视学生自动、自助、自学,认为教师只居于引导与辅助的地位。提出大学的本质就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为使学术昌盛,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聘请教师要“以造诣为主”,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强调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对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妇女教育也很重视。对中国文化、教育、科学的发展都作出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等。参见“哲学”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家,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倡导者和促进者。主张兴办博物馆事业,扩大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使之成为培养教育人才的一个阵地。曾任国民党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主任委员,为该院的建设作出一定贡献。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中国近代道德教育家。强调公民道德教育,认为强凌弱、贫富悬殊、资本家与劳动家血战的原因是未设公民道德教育,致使亲爱精神亡佚;主张实行人道主义。撰写近代第一部《中国伦理学史》(1910年);翻译出版[德]鲍尔生(F.Paulsen,1846—1908)著《伦理学体系》中的第二编《伦理学原理》(1909年)。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1907年留学德国攻读人类学及哲学。1926年发表《说民族学》,在这篇文章里将“民族学”一词介绍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北大设人类学讲座。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人类学研究组并兼任主任,增设体质人类学科目。先后组织调查了广西凌云的瑶族、台湾的高山族、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这些调查报告都经其“精心审正”,然后出版。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类学家。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主要宣传康德哲学,认为世界分为现象界与实体界,前者相对于因果律,后者超轶乎因果律;前者与时空不可分离,后者无时空可言;前者可以由经验把握,后者全恃直观。认为近世除对古典哲学的整理和对西方哲学的介绍外,还没有中国独创的哲学。参见“教育”中的“蔡元培”。 蔡元培 蔡元培蔡元培(1863—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18岁设馆教书,26岁中进士,点翰林,28岁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立爱国学位,爱国女学,曾被推为总理。1907年赴法留学,1915年与吴玉章等人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24年,1926年分别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曾任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长,监察院长等职。1928年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长。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他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就是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明确提出要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要建立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义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他在主持教育部工作期间,曾提出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创设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并且通令全国推行社会教育,积极提倡成人教育、补习教育。在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他以“教育独立”为口号,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军阀控制教育和帝国主义势力利用宗教渗入学校,干涉教育。他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使其才能自由发展。他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教师仅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他的教育实路多在高等教育方面,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问,为此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传播马列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促进了当时新思潮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革命青年,保护了一批才华出众思想进步的著名学者,他的著作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欧洲美学小史》,编有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 ☚ 杜威 张伯苓 ☛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早年提倡民权和女权,创办中国教育会。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翌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心理学,深受康德、尼采哲学影响。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3年赴法考察教育。1915年与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培育了大量人才。哲学上主张“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墨守孔学的旧习”(《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认为我国传统哲学“没有科学作前提,永远以 ‘圣言量’ 为标准,而不能出烦琐哲学的范围。”(《简易哲学纲要》)赞同康德哲学,认为世界分为现象和实体两方面,前者相对于因果律、与时间空间不能分离、可以经验,而后者超轶乎因果律、无时间空间可言、不可名言、全恃直观。倡“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美感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以资产阶级的方法撰著近代中国第一部《中国伦理学史》。并于20年代初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著作今编为《蔡元培全集》、《蔡元培哲学论著》等。 ☚ 孙中山 章炳麟 ☛
蔡元培 蔡元培蔡元培 (1863—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18岁设馆教书,26岁中进士,点翰林,28岁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立爱国学位,爱国女学,曾被推为总理。1907年赴法留学,1915年与吴玉章等人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24年,1926年分别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曾任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长,监察院长等职。1928年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长。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他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就是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明确提出要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要建立以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义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他在主持教育部工作期间,曾提出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创设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并且通令全国推行社会教育,积极提倡成人教育、补习教育。在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他以 “教育独立”为口号,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军阀控制教育和帝国主义势力利用宗教渗入学校,干涉教育。他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使其才能自由发展。他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教师仅处于引导和辅助的地位。他的教育思路多在高等教育方面,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问,为此必须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 “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提倡自学。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传播马列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促进了当时新思潮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革命青年,保护了一批才华出众思想进步的著名学者,他的著作与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欧洲美学小史》,编有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 ☚ 杜威 张伯苓 ☛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教育家、报刊政论家和新闻学研究活动的倡导者。字鹤卿,浙江绍兴人。光绪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后,离京南下从事教育。1989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办学之余,积极参与办报活动。1901年与张元济在上海合办《外交报》,常为该刊撰写翻译稿件,是他从事新闻事业之开始。1903年与章太炎等爱国学社成员一起为《苏报》写了不少关于民主革命的文章。同年12月,任对俄同志会机关报《俄事警闻》撰述。1904年3月任《警钟日报》主编,著文抨击沙俄侵占我国东北领土主权。1918年10月,在他的支持下,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被选为该会会长。1923年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赴欧美考察教育。1927年后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著述很多,已出版的有《蔡元培全集》。 ☚ 强学报 蒙文白话报 ☛ 蔡元培1868~1940Cai Yuanpeimodern revolutionist and educationist 蔡元培1868—1940近代著名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父光普是钱庄经理。他十岁丧父,随叔父读书。十五岁入学补诸生,后在绍兴著名藏书家徐树兰的“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籍。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1892年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1898年离京回绍兴,立志兴办教育,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1901年到上海,先任南洋公学教员,后任爱国女校校长,又兼中国教育会会长。次年,游历日本,返国后在上海创设爱国学社。1903年创办《俄国警闻》 (后改《警钟日报》),揭露沙俄侵略我国东三省。次年冬,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创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在沪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上海分部主盟员。1907年赴德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和心理学。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次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后,仍留任教育总长。后因对袁擅权不满,于同年7月辞职,旅居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听讲,并在世界文明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次年秋去法国,著《哲学大纲》、《石头记索引》,与吴玉章、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组织华法教育会。1916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的爱国运动,多方营救被捕者。1920年冬,赴欧美考察教育,于翌年回国。1923年因不满北洋军阀政府,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24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5年到德国汉堡大学研究民族学。1926年初回国,参加北伐,任浙江政治分会委员。1927年站在蒋介石方面,参加“清党”运动,出席中央政治会议,担任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大学院院长。1928年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代理司法部长、监察院院长及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次年,辞去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上海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有《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1868—1940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进行革命宣传。三十年先后主编《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反对沙俄侵略中国,并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三年留学德国,宣统三年(1911)回国。次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1915年与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并包”,提倡科学、民主,宣传劳工神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继续宣传“教育独立”、“科学救国”。发起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担任董事。1927年任蒋介石政府的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抗日战争中在香港病逝。有《蔡元培选集》。(参考图655) 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生。1889年举人,1890年进士,德国莱比锡大学、汉堡大学研究。1892年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9月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1年任南洋公学教员,继任爱国女校校长兼中国教育会会长。1903年冬参与创办《俄事警闻》。1904年在上海组织光华会,任会长。190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上海分部主盟员。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同年7月去职,居德国;秋到法国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并组织华法教育会。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5月辞职。后赴欧洲考察教育。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 5月在上海参加皖苏浙三省联合会,响应北伐; 12月任浙江省政府政治会议委员,并代理主席。1927年在南京参加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并任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6月任大学院院长;7月任国民政府委员;9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10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1928年2月任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校长; 同月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 3月兼代司法部部长; 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6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10月监察院院长; 11月派为中意庚款委员会委员。1929年1月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 3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中央监察委员;同月任中央政治会议常务委员;9月聘为北京大学校长。1930年9月辞北大校长。1931年5月出席国民会议; 1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1932年4月聘为中央大学校长;12月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3年10月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1935年1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著有 《蔡元培先生全集》。 ☚ 蔡友士 蔡功南 ☛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中国民主革命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和倡导者。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举为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为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研究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留德期间,曾选修冯特讲授的心理学与哲学史,并学习“心理学实验室”课程达一年半之久。1911年回国,民国初期历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17年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支持陈大齐创建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倡导将心理学的实验法应用于教育工作,重视心理学的科学实验与理论研究,对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重视民族心理的研究,主张新的教育要以儿童心理实验为基础。将美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深入研究美学与艺术心理思想。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 谭嗣同 梁启超 ☛ 蔡元培(清·同治六年——民國二十九年 1867~1940) 浙江紹興人。字鶴卿,號孑民。清季進士,拜翰林院编修。光緒二十八年 (1902) 與章炳麟等組織“中國教育會”,提倡科學救國。繼入 “同盟會”。留學德國後,鼓吹革命,尋亡命日本,受知於孫文 (孫中山)。民國五年 (1916) 任北京大學校長,以其文化思想、文藝革命理論造就進步人才。民國十七年 (1928)創立國立中央研究院,并任院長,促進古文化之發揚、國學科學之研究、自然科學之進步,對中國現代化貢獻卓越。善書法,通書學,有若干書道論述。著有 《蔡元培選集》、《中國倫理學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