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蓟运河古称鲍丘水、沽河、蓟州河,在玉田县境内称长沿河、柳沽河。开凿于东汉末年,唐时便用于运粮饷。明天顺二年(1458),由北塘开新渠,天津粮船由此河可上溯蓟州,是明清两代主要漕运水道,因名运粮河、蓟运河,为古鲍丘水入海故道。因系人工河道,众河之汇,故又有“九曲十八弯,泄九十二条支流入海”之说。蓟运河上游有泃河、州河两条支流,自九王庄起称蓟运河,流经蓟县、宝坻县、宁河县、塘沽区、汉沽区,由北塘入海。全长189公里,流域面积11380平方公里。1949年前,该河道弯曲窄小,堤防矮薄,泄洪能力小,每至汛期,洪涝连年,屡决为害,以1939年水灾最重。1950年开挖潮白新河,1951年在上游河段建邵庄子、南周庄、咀头3座分洪闸,1959年在州河上游建于桥水库,1968年在茶淀建防潮闸,1973年在北塘蓟运河口又建新防潮闸,1972年开挖引泃(河)入潮(白新河),1973年开挖还乡河分洪道,并加固河堤,增强了蓟运河的防洪能力。津围公路桥、津榆公路桥、京山铁路桥、津蓟铁路桥等跨越该河。河内原产银鱼,明清为朝廷贡品,另有紫蟹、芦苇草,合称蓟运河三宗宝。1968年蓟运河防潮闸建成后,鱼蟹几近绝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