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蓝山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蓝山县 蓝山县属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支流舂陵水上游。南邻广东县连县。面积17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9千公顷。人口33.59万。1995年工业总产值5.24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亿元。财政收入3303万元、支出4600万元。辖城关、竹管寺、毛俊、楠市等6镇、9乡 (含5个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汉代至南北朝为南平县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并入临武。唐咸享二年 (671) 复置南平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名蓝山县,沿用至今。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7.8℃,降水量1549.8毫米。林产有杉、松、楠竹,泪竹为名产。农产品有稻谷、小麦、甘薯,还有茶叶、苡米、生姜、香菇、黄花、金桔、百合、烟草等。“祠堂圩荸荠”、“洪观苎麻”、“楠市黄花菜”远近闻名。有锰、铅、锌、水晶石等矿藏。手工业以藤椅著名。有桂阳~宁远、蓝山~连县等公路干线。名胜古迹有塔下寺和通心岩等。 ☚ 江华瑶族自治县 新田县 ☛ 蓝山县 蓝山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居湘江支流舂陵水上游。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西汉高祖置南平县,故城在今塔峰镇古城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书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绘有南平县城图记。隋朝省南平县,并入临武县。唐咸亨二年 (671)复置南平县。天宝元年 (742) ,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改名蓝山县,迁县治于今塔峰镇城腹村。北宋景德三年 (1006) 再迁至今县治。因其三迁县治,故县有“三蓝” 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11月撤销郴县专区,蓝山县划归湘南行政区管辖。1954年6月撤销湘南行政区,划归郴县专区管辖。1959年3月撤销蓝山县、嘉禾县,合并设立蓝嘉县,县人民政府驻蓝山县城关镇 (今塔峰镇)。1961年7月撤销蓝嘉县,恢复设立蓝山县、嘉禾县。1962年10月蓝山县划归新设立的零陵专区管辖。现属永州市。县人民政府驻塔峰镇。全县面积1807平方公里。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瑶、壮等民族。蓝山地处南岭山地中部。地势自南向北倾斜。东、南、西三面环山,南部山岭重叠,北部山、丘、岗交错。最高峰香炉石海拔1781米。主要河流有钟水、俊水、舜水。年平均气温17.8℃,1月平均气温6.5℃,7月平均气温28.1℃。年平均降水量1549.8毫米间。矿藏有铁、锰、铅、锌、铀、水晶石等。农林产品有稻谷、薯类、玉米、大豆、烤烟、生姜、荸荠、黄花菜、松、杉、南竹、油茶、香菇、苡米、百合、厚朴、红茶、棕片等。新圩“黑糊酒”、火市竹椅、早禾米筛棕绳、塔峰紫茄、毛俊香芋、大白苦瓜、黄花梨、邹氏油茶等为当地名产。工业品有水泥、工业硅、松香、竹器等。公路有216、322、324省道,汽车可通往各乡镇。钟水可放排筏至湘江。名胜古迹有南平故城、城头岭城址、宁溪所城、塔下寺等。 ☚ 江永县 新田县 ☛ 塔下寺/南平故城/宁溪所城/城头岭城址 ☚ 鸣凤阁 塔下寺 ☛ 蓝山县 蓝山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山脉中段北侧,湘江支流舂陵水上游,邻接广东省。汉置南平县,唐改蓝山县,沿用到今。面积1806平方公里,人口33万。县城城关镇,隶属零陵地区。县境东、南、西三面环山,香炉峰海拔1781米。公路通车邻近各县。矿藏有铁、锰、铅、锌、铀、水晶石等。产稻谷、苧麻、烤烟、花生、茶叶、柑桔、木材、药材等农林产品。工业品有碳铵、水泥、电石、工业硅、机制纸、纸板、饮料酒、日用陶瓷等。塑料绣花鞋和竹器畅销国内外。 ☚ 祁阳县 宁远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