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蒲松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清初著名小说家。青少年时代醉心科举,但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才援例出贡。他长期以教书授徒为业,生活穷困,同情人民疾苦,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水旱灾害的侵扰,时政弊端和科举制度的黑暗均有深切感受。在清政府文化统治高压下,借妖狐鬼怪故事,编写《聊斋志异》十二卷,发泄个人不满,隐射社会黑暗,揭露八股取士的腐朽科举制度。文笔流畅,语言简洁而生动,富浪漫主义色彩,几百字短文,能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一向为后世所称道。该书在作者生前已有抄本传世。乾隆十六年(1751年)铸雪斋抄本是今存较早的一种。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校会著会评本,采录较为完备,共四本九十一篇。松龄一生著作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四百余篇,诗九百余首,词一百余阕,杂著数种,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几种。后人编有《蒲松龄集》行世。 共1首 (词)清· 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 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十九岁时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补岁贡生。其间五十多年,除迫于家贫一度应聘为宝应知县孙蕙幕宾外,一直在家乡为熟师。能诗、文、词、赋、戏曲,善作俚曲。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词集》。戏曲作品有《闱窘》(附南吕调〔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饭》三种。俚曲有《禳妒咒》、《磨难曲》等十一种,合刊为《聊斋俚曲》。尤以短篇文言小说创作著名。曾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借以暴露当时社会的丑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另有《农桑经》、《省身语录》等有关农业、医药等的通俗读物多种。一说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亦为他所作。 ☚ 李符 吴雯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先辈多读书人,但功名不显。十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此后屡试不第,直至七十二岁始得岁贡功名。一生郁郁不得志,大部分时间在缙绅人家坐馆。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撰写《聊斋志异》。除此书外,据路大荒整理编辑的《蒲松龄集》,有文集十三卷、诗集五卷、词九十二阕、杂著二种。戏曲作品有三种:杂剧《闹馆》、《闹窘》、《钟姝庆寿》。俚曲《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快曲》、《丑俊巴》、《穷汉词》、《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增补幸云曲》等十四种。多用淄川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 陆曜 龙燮 ☛ 蒲松龄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人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一生为举子业,但却屡试不第,直至七十一岁才考中贡生。他的家境十分贫苦,所以作品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神话、寓言是《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 ☚ 程圣民 管仲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博人。十九岁为诸生,后屡应乡试不售,以塾师为生计,清贫终生。早年与同邑名士李希梅、张笃庆等结“郢中诗社”,后幕居于孙蕙宝应知县署中。其《聊斋志异》大体成于毕际有“石隐园”中,时正执教于毕氏府邸。事迹见于路大荒《蒲松龄年谱》。著有《聊斋词》一卷,得七十六首,系经路大荒氏辨正,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蒲松龄集》。其词纵笔写意,不拘绳墨,多诙谐趣,大抵以生活情状自遣为主,哀生悼逝之作亦情真意切,不矫揉造作,不雕琢生涩,以生动自然为尚。 ☚ 叶宏缃 周在浚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先生,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以志怪小说《聊斋志异》闻名于世。少聪敏,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受知于诗人施闰章,以县、府、道三第一补生员。与同邑诗人张笃庆等结为郢中社,诗酒唱和。后久困于场屋。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应友人宝应知县孙蕙之邀入其幕。后曾在山东名流王敷政、唐梦赍、高珩、毕际有等家坐馆,并结识了文坛领袖王士禛。松龄于四十三岁时补廪膳生,七十二岁时考中岁贡,一生大多在贫困潦倒中度过,其诗也多表现自己贫困生活、屈辱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平,如《日中饭》写其全家的惨状:“儿童不解燠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篮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由此产生的愤懑不平也随处可见。如《夜坐悲歌》、《感愤》、《漫兴》、《客斋》二首等皆属此类诗章。松龄诗中还有许多同情百姓苦难的作品,如《糠市》、《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流民》、《饿人》、《离乱》、《旱甚》皆写得十分沉痛。《饭肆》云:“旅食何曾旁肆帘,满城白骨尽灾黔。市中鼎炙真难问,人较犬羊十倍廉。”其诗质朴刚健、清新畅朗,兼而有之,亦有少量颇具神韵的作品。一生著述极勤,除写作达四十馀年的《聊斋志异》外,还著有俚曲十四种、《怀刑录》、《省身语录》、《日用俗字》、《农桑经》等。有《聊斋诗集》六卷、《聊斋文集》四卷。《国朝耆献类徵》卷四三一有传。蒲箬撰有《柳泉公行述》。今人路大荒撰有《蒲松龄年谱》。 ☚ 钮琇 张笃庆 ☛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西周生,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清代文学家。十九岁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考均为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三十岁时迫于家贫,一度在江苏宝应县作幕僚,后在家乡为塾师。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五年后去世。著有《聊斋志异》八卷、《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四卷、《聊斋俚曲》十四首,及戏剧《考试九转货郎儿》等三种。 蒲松龄 清代小说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出生在山东淄川 (今淄博市)的一个 “书香世家”。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算是望族。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但在科场上却一再受挫,直到七十岁后才以老秀才的身份援例取得“贡生” 的荣誉头衔。他既然没在官场上沉浮,也就没有曲折的人生经历,主要在家乡做塾师,一度曾到江南当过幕宾,最后老死家乡。蒲松龄的不朽名声来自那部现在已是家喻户晓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这也许是他生前根本没有想到的。传说,蒲松龄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遇上奇闻,便记录下来。据蒲松龄 《聊斋志异序》 自称:“才非干宝,雅好搜神; 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也就是说,《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并非蒲松龄的虚构或创作,而是他笔录的各种传说和传闻。“志异” 就是记录怪异的意思,这是古代笔记小说的一个传统,宋代编纂的 《太平广记》 就收录了五代以前的许多志怪小说。但在蒲松龄前,志怪小说多是故事梗概的记录,而在蒲松龄笔下,却极尽渲染之能事,即使许多人鬼幽会的情节,也细微曲折,摹绘如生。这就是蒲松龄的本事。他用唐人写传奇的方法来写志怪小说,故能使简单的情节变成娓娓动听的故事。有趣的是,当《聊斋志异》广为流行后,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却不以为然,说:“小说中的那些细节,如两人之间的卿卿我我,作者写得维妙维肖,他是从哪里知道的?” 这种疑问,现在看来固然很可笑,但在当时,却不足为奇,因为许多人尤其是正统文人,是将小说当作 “实录”的。纪晓岚就以这种 “实录” 的笔法编写了一部 《阅微草堂笔记》,当时很流行,现在也还有读者。《聊斋志异》是一部 “奇书”,它的魅力来自那些离奇的狐鬼花仙故事。有些人希望在这些鬼故事中发掘出所谓社会意义,如揭露、影射、批判等等,这是非常煞风景的事。鬼故事就当它鬼故事读。即使蒲松龄自称《聊斋志异》为 “孤愤之书”,有所谓 “寄托”,但数百年来,读者喜欢的却是那些狐鬼花仙故事所带来的令人毛骨悚然而又新鲜刺激的感觉。读《聊斋志异》,应该是一个人在深山的古庙或郊外的茅屋中,点着一盏昏黄的油灯; 如果在电灯下,在高楼大厦的居室中,是难以读出感觉的。当年,蒲松龄的山东老乡、著名诗人王士禛曾为《聊斋志异》题辞: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蒲松龄 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一生屡试不第,授徒自给,七十二岁始中贡生。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聊斋诗集》等。后人辑为《蒲松龄集》。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小说家、辞赋家。《国朝耆献类征》、《国朝诗人征略》等有传。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屡试不第,至71岁援例出贡。写作文言小说《聊斋志异》,颇著名。诗文亦有成就,诗约千首,文约四百多篇。另有戏曲、俚曲十数种等。《聊斋文集》著有《秦松赋》、《古历亭赋》、《趵突泉赋》、《煎饼赋》、《荷珠赋》、《屋漏赋》、《蝗赋》等11篇赋作,常于谐谑中见深意。今人路大荒辑有《蒲松龄集》。 ☚ 【十三画以上】 虞集 ☛ 蒲松龄【同义】总目录 蒲松龄柳泉 蒲松龄清初小说家。山东省淄川(今淄博市)人。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19岁中秀才,尔后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取为贡生。一生穷愁潦倒,在穷乡僻壤以授徒为业。然才艺出众,著述甚丰。其代表作《聊斋志异》“风行天下,万口传诵”。此外,尚有存诗近1000首,词100余首,文400多篇,戏3出,俚曲十数种,杂著5本。 蒲松龄 143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人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其远祖为元代般阳路总管,故有人定其为蒙古族。祖辈都是读书人,但功名不显。19岁时,县、府、道三试第一,但科举艰难,屡考不中,71岁才得为贡生。曾一度为人幕宾,多年以教授私塾为生。主要著作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撰有文集、诗集、词集、杂著、俚曲多种,今人辑有《蒲松龄集》。 ☚ 王士祯 查慎行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Pu Songling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自幼随父攻读经史,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但以后却屡试不第。31岁开始出外谋生,先在江南宝应知县孙蕙处当了一年幕宾,以后长期在缙绅家设馆教书,直到71岁,才援例为贡生。 ☚ 杨潮观 吴敬梓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蒲家庄人。他生在 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到了他父亲这一代,连秀才也不是,被迫弃儒经商,到蒲松龄时家境更为贫困。蒲松龄从小热衷科举,在19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第一,受到施闰章的赏识,但此后他屡试屡败。为生活所迫,蒲松龄31岁时,应同乡江南宝应县知县孙蕙的邀请去做幕宾。次年,蒲松龄辞职回乡,此后就一直在同邑名人毕际有家做家庭教师,一直持续到70岁。71岁时,蒲松龄成了岁进士。4年后去世。蒲松龄才华横溢,少年成名,但是屡试不第,一生穷愁潦倒。这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蒲松龄清高孤傲,有正义感,对劳动人民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作了无情的鞭挞。蒲松龄是一个穷教书匠,对社会底层人物接触较多,他又是一个有名的文人,与当时统治阶级的某些上层人物有来往。丰富的社会阅历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蒲松龄多才多艺,著作甚丰。除 《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著,其中都有一些好作品。路大荒编辑的《蒲松龄集》是迄今为止蒲松龄作品最完备的版本。 ☚ 曹雪芹 洪昇 ☛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早年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祯所重,但屡试不第,71岁始成贡生。一生潦倒,过着“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的清贫生活。除中年一度在宝应作幕客外,都在家乡为塾师。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最负盛名,该书以谈狐说鬼的浪漫主义手法,揭露抨击封建礼教的束缚、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主张个性自由,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艺术成就也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又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的通俗读物多种。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我国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另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家境贫困,自幼勤学,颇有文名,深受当地名人赏识,但怀才不遇,屡试不第,72岁时始成贡生。中年以后几乎年年外出游学,或作幕宾(文书之类),或作塾师。由于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熟知下层社会生活,著有多种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平时留意采集民间传说逸闻,倾注数十载的心血而写成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等十余种和日用通俗读物多种。青少年时代,还喜读中医药书籍,得知一些医道,自康熙九年(1670年)起,还常为农家医病,自己也非常重视养生之道,把养生作为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方法。他喜饮茶,终年饮用自配的“蜜饯菊桑茶”,主要成分有蜂蜜、菊花、桑叶等。他认为自己从不生病,主要是得益常饮此茶的缘故。由于此茶有祛暑、清内热、消积、通血脉、健心脾的功效,对人体有百益而无一害。在他经常外出游学中,既锻炼体力,又培养自己的顽强毅力和勇敢精神,尤喜在旷野活动,经风雨、见世面。此外,每日清晨早起必到松柏林中进行锻炼,认为空气中的松柏香气对身体有益。先练一遍“五禽戏”后,再分开马步,抬起两臂,瞑目静站练静气功,然后将形似青蛙的“蛙鸣石”上举数十次,直至周身出汗为止。一生使用的“蛙鸣石”,现还摆在蒲松龄故居的“聊斋”中的案几上。正因为蒲松龄善于养生,才有一个健康身体,使得他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多种名著。 ☚ 弘历 马寅初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童年跟着父亲读书,勤奋好学。他19岁初应童子试,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深受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康熙九年(1670)应邀做过宝应和高邮的幕宾,这使他对官场和世情有了更深的认识。回乡后长期做乡间塾师,此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他对史学、哲学、文学,甚至天文、农桑、医药等都有很大的兴趣。蒲松龄虽一生刻苦好学,但自童子试后,却屡试不第。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一生都在农村过着贫寒的生活。在艰难的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仕途之黑暗,世道之不公。他把满腔的愤恨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已开始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此外蒲松龄还作有通俗俚曲14种,如《墙头记》、《姑妇曲》等,其创作思想与《聊斋志异》相通。 ☚ 孔尚任 吴敬梓 ☛ 蒲松龄集 ☚ 正谊堂文集 蒲松龄集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为施闰章、王士祯所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71岁始成贡生。除中年在宝应、高邮作过幕宾外,都在家乡为塾师。擅诗文、小说、俚曲。对经史、天文、农桑、医药亦有研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聊斋文集》《聊斋诗集》等。 ☚ 陈廷敬 张贞 ☛ 文雄一时/久困科场/结郢中诗社 ☚ 帝赐一轴书 文雄一时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 (今淄博)人。幼有轶才,19岁应童子试,曾得县、府、道三第一,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推重。后屡应省试不第,年71,始补贡生。一生贫困潦倒,除中年为生活所迫,至宝应县作幕客一年,一直在家乡为塾师。有《聊斋志异》、《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俚曲》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借花妖狐鬼之形,抒平生孤愤块垒,成就卓越,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作俚曲风趣自然,雅俗共赏,表现了作者的多方面才华。 ☚ 王士禛 洪昇 ☛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出生于一个已渐趋败落的小书香家庭,早年热衷功名,19岁接连考取县、道、府3个第一,名震一时,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71岁才援例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作幕客外,终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以数十年之功采集民间野闻,加以丰富想像和艺术加工,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该作品继承唐传奇小说的文言体,借鬼狐寓言寄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有所批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另有短篇小说400余篇,诗900余首,词100余阙,通俗俚曲、杂著,戏等若干种。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淄博市)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其高祖、曾祖都是秀才,父蒲槃亦为童生,此种家庭培育了其举业心,从小即热衷功名,醉心科举。由于勤奋和天资聪颖,19岁即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其“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大振。此后,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虽文名颇高,但此后却屡应省试不第。康熙九年(1670年)至康熙十年间,为生活所迫,应做县令的同乡友人之邀,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幕宾,整日与“无端代人歌哭”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2年后即辞归故里。这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其对于官场生活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写下了《南游诗》,其中不少篇章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回乡后,到同县乡宦毕家设帐授学。毕家藏书颇丰,对其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年70始撤帐回家。71岁时终援例成为贡生,4年后即辞世。一生未能攀缘科举出仕,在农村过着清寒生活。其思想中既有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世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逐渐认识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象自己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其年轻时即开始,至康熙十八年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成书。内容多写狐鬼花妖,借以暴露当时的社会丑恶,同时溶进自己一生的不平之气和郁愤,反映了我国17世纪的时代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除《聊斋志异》外,另有《聊斋俚曲》行于世。凡14种,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通俗易晓,神韵盎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相通。14种俚曲中以《磨难曲》成就为最高。另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桑、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祟书》等。今人路大荒将其所有著述辑为《蒲松龄集》,于1962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 蒲松龄 ☚ 蒲风 蒲松龄集 ☛ 蒲松龄1640~1715Pu Songlingwriter,poet and litterateur of the Qing Dynasty,his courtesy name was Liuxian,and also called Hermit of Willow Spring. Works: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Big Boy,Collected Works from Make-do Studio,Poetry Collection of Make-do Studio,etc. 蒲松龄1640—1715清杰出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又号西周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幼有轶才,为施闰章、王士禛所推重。屡试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老而不达,受徒于家。他一生著作颇多,除《聊斋志异》外,还有《醒世姻缘传》、《省身录》、《聊斋词》、《聊斋白话韵文》、《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及《农桑经》等多种。 蒲松龄1630或1640—1715清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人。青年时甚为聪颖,十九岁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之后却屡试不第。三十一岁,迫于生活,应聘在江苏宝应县做幕宾。因大违素志,次年便辞幕回乡。从此一直在乡间设帐教学。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他一生穷困潦倒,科场失意,因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逐渐有所认识。加之长期住在农村,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官吏豪绅的种种罪行,激起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提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的著作,是书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等。(参考图61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