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靴蒙古族的传统靴子。流行于今内蒙、新疆等蒙古族地区。分皮靴、毡靴、布靴三种。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若按靴统划分,可分为靴身宽大、靴统低矮的传统蒙靴和靴身较为窄瘦的高、中统马靴。靴底也分皮、布两种,布底多为手工纳成的厚厚的“千层底”。靴面多为黑色、古铜色或棕黄色。靴帮通梁和嵌条多为牙绿色。靴帮、靴勒处多剪贴有精美的“云卷”、“盘肠”等图案。不论传统蒙靴还是马靴,靴身都比较宽大,里面可以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还可以藏刀。 蒙古靴汉满等民族对蒙古族长统靴的称呼。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以厚布或帆布制成,柔软轻便。皮靴以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寒防水。靴前有尖,稍向上翘,骑马不易挂镫。靴帮通常有图案,靴身宽大,靴里或衬皮或衬毡,冬季可套棉袜或毡袜。四季均可穿用。骑马穿它能护踝,夏天能防蚊,冬天可御严寒,深为牧民所喜爱。牧区老年人至今仍喜穿蒙古靴,年轻人多爱穿马靴。 蒙古靴蒙古族传统靴子。古代蒙古族以游牧、狩猎为生、长期生活于草原、沙漠之中,加之战事频繁,需要不断转移牧地,追捕野兽,行军作战。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制了蒙古族特有的靴子。《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早期就穿“鹿蹄皮靴”。在《马可波罗行纪》中亦记载了精巧、漂亮的蒙古靴。它不同于一般的马靴,头尖而上翘,与蒙古式马镫、马鞍及骑马姿势相适应。靴体宽大,可在靴内套裹腿毡、棉袜、毡袜、裹脚布等。裹腿毡露出靴筒外两寸许,便于穿脱。靴面的不同部位以贴花、缝缀、刺绣等工艺装饰各种花纹、图案,形成蒙古族特有的风格,穿着舒适,美观大方,防寒性能强。骑乘时护腿、护踝、上下马方便,不易挂镫。徒步时能踏沙、踏雪、防水、拨草,增加行走速度,又可防虫、防露,减少腿病。依其质地分为皮靴(古称※不里阿耳靴)和布靴(即※马海靴)两种。经不断改进,均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