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葬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葬俗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藏民族认为,当一个人诞生后,他便要带着父母的血肉和原始的智慧——灵识,在世间经历生老病死。到死去之后,其灵识还能存在吗?于是,种种形式的葬礼便产生了。在青藏高原上主要有五种葬法。
 墓葬 墓葬又称土葬,是公元9世纪以前藏族的传统葬俗。藏王等阶层土葬时要修建高大的墓,有金银器皿等陪葬;普通人则以几块石片为棺,掘坑埋葬,最多能陪葬几个土罐。土葬习俗是从古象雄王朝时代流传下来的,公元10世纪以后,土葬习俗逐渐被其他葬法所代替,至清末,被凶杀、摔死、得传染病致死者,才行土葬,认为挖坑埋葬才能绝根灭种。至今只有很少藏区行土葬。
 水葬 水葬是将尸体葬于流动的江河之中,不能抛于死水池塘。河谷地区因气候较热,又无鹫,故水葬较多。水葬的方法各不相同,或用白布包裹尸体后弃于江河;或先置入棺材,到河边拆棺,连同尸体一起抛入河中;或解肢后葬于河中。而在高寒农区和牧区,只有对乞丐、鳏寡孤独及贫寒者,才行水葬。也有部分地区先将尸体火化,再将骨灰倒入江河水葬。
 塔葬 这种葬法只有大活佛和高僧才能使用。塔葬前,要将尸体火化,或者用盐等物抹擦尸体,待水份被吸干,尸体成木乃伊之后,涂上香料和药物,用绸缎包裹置于塔中即可。塔可以建在寺内,也可建在寺外。如历代达赖喇嘛的肉身塔都存放于布达拉宫。塔有土、石、铜、镀金塔等多种,高度也不一,小者尺余,大者数十米高。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均用铜、银、金和珍珠宝石制成,工艺考究,价值连城。
 火葬 用木柴将尸体烧化后,骨灰或撒于江河,或就地埋葬,或置于塔中,或撒山巅,这种葬法称为火葬。火化时,将棺木置于柴堆之上,浇上酥油汁,活佛和大户人家浇的酥油多一些。在牧区,除个别活佛外很少行此法,火葬主要流行于有森林的农区。
 天葬 这是整个藏区普遍实行的葬俗。天葬又称为鸟葬。葬时将尸体分解成块,肉切成小块,骨头用石砸碎后拌糌粑和碎肉,喂秃鹫,尸体以食干净为最佳,如有剩余,焚后散于葬场,或就地掘坑埋下。葬台一般设于远离村寨的山上,分僧人、男子和妇女三台。有专门从事天葬的天葬师,其社会地位低下。 僧人天葬,先在背上用刀划一卐字符,再解肢切肉;是高僧,则留其头颅,以用来做密修法器。寺院内的头颅碗,并不是普通人的,均为有成就者的头颅;普通人则先从脊背割一条,再行肢解。当尸体驮到葬场,烧起浓浓的香,秃鹫就会立即飞来,多者三十余只,少则也会有二十只左右。有的地方则将整尸由秃鹫自食,所剩骨头用石砸碎,拌上糌粑喂秃鹫,如秃鹫不食,则焚之,或埋地下。得传染病、猝死、意外伤亡者,均不能行天葬。
 吊唁 不管行什么葬,只要有人过世,全村人都要去吊唁。参加者要素装前往,并送一份礼,礼品一般是现金、酥油、茶叶或哈达。参加者到门口便要脱帽、放下发辫,向亲属问候,将哈达和礼品送给主人。丧家如生活困难,村中老者会主动出面招集前来吊唁的人,商量救济办法。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死者生前的仇人,也会来吊唁,并在老者的劝说之下,从此了结恩怨。如有地界、金钱等方面的问题,老者又会当众调解,划清地界和赔偿方法,并从此不提及此事。人死了,不管他是怎么样一个人,都要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这是代代相传的习俗。
 超度 行什么样的葬礼,都要为死者超度。人死后,先用绳将尸捆成蹲状,如胎儿状。男者左手在内,右手在外,相交于胸前;女者则反之。牧区习惯用白布抱尸放于帐房外,有的专做一白布小帐房,作为祭坛,有的放祭品,有的则在坛前烧一堆柏枝、糌粑和羊粪混合的香。农区则将尸体置于白布口袋,或置于木棺内,放在屋内一角,并在尸下垫土坯。人死后,部分人去寺院请活佛、僧人前来做法事,部分人准备食品和处理尸体。寺院接到报丧后,会立即派人前往。一般请七至二十一名,也可请二至三名。如果经济条件好,也可请数十名僧人前来念经。各地都有停尸习俗,停尸天数按气候、财力而定,但最多为七天。念经的僧人一到,先向主人家表示慰问和哀悼,便在火塘上座位置坐成一排,开始为死者诵经。传统的宗教教义中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在七期即四十九天中飘浮于“中阴”。中阴又称为中有,意思是说从断气之日算起的四十九天之内,人的灵魂将离开人体,在阴界和阳界之间来回游动,寻找归宿,四十九天一过,其灵魂或升天堂,或转生人间,或堕入地狱。死者在世时,乐施善行,功高德旺,其必然转生佛事盛行的地方,且是一个好家庭。如果在世时罪孽深重,如无上师导引,必堕地狱,受无限之痛苦。所以,在七期之内要请上师来念经,使有功德的人,转生于更好的去处;而无功德或有罪孽的亡者,则在导师的导引之下,免于或少受地狱之苦,尽早转生于人世,再造功德,以求极乐之界。七期中要诵许多佛经,各教派所诵经文也不尽相同,以噶举派为例:一七诵《光明经》,二七诵《平和经》,三七诵《静猛经》,四七诵《永断轮回经》,五七诵《杰瓦嘉措经》,六七诵《贡仁经》,七七诵《解脱经》。此外,还可以加上《药颂经》《莲花经》《金刚经》等。经济宽裕者,可请僧人诵四十九天经,贫寒者可请一两天,或请僧人在寺院内念经超度亦可。所谓念经超度,就是说以佛的力量,以上师修持的能力,把死者的灵魂引向光明。念完经后,主人家要将死者生前较为贵重的物品,如鼻烟壶、腰刀、手饰等送给诵经者,有的则拿出一笔可观的钱,捐赠寺院,并请代为造佛像或印刷经书,或作修补寺院之用。

葬俗

黎族的丧葬。解放前在黎族人的传统观念中相信人死了但灵魂不死,并相信还有一个阴间世界的存在; 认为人已寿终正寝但其灵魂还会回到世上来的。所以,丧事的办理也就很自然地会受到这种观念的支配。
黎族的丧葬是土葬,多数有墓山。整个葬仪大致分为报丧、入殓、守灵、停棺、出殡、下葬等。
人死后,由亲属给死者洗身、梳头、更衣。妇女去世,要穿最好的𧚔裙,戴耳环、手镯等首饰。然后用黑布或白布裹尸,放入用黑布铺底的棺材里,并用棉 (或麻)被子盖身。棺材里垫有木炭、福字纸等。死者亲属一二人穿起孝服,头包黑布和白布,腰扎小藤篓,放声大哭,先到死者舅舅家去报丧。舅家闻讯后即派人来看遗容。合亩制地区报丧是由亩头派人通报。村里其他一些人,即入山砍伐木材,制作独木棺。死者家人孝男孝女及其亲戚都反穿衣服,哀哭,村中妇女亦加入哀哭,并停止进饭 (以酒代饭,小孩可以吃饭)5天。5天后死者家里杀猪宰牛,请村里人及亲戚饮酒吃饭。入殓时,先给死者揉眼眶,让其闭目。死者不闭目,说是不吉利。并在眼眶各放一枚盖眼铜钱,使死者再也看不到在人世间的亲属。一般人家都有些随葬品,如谷种、铜钱、少量衣物、日用品。根据死者家境和个人身份的不同,停棺一至三天,合亩制地区停棺两天。停棺期间,全村群众特别是同血缘家族的人均停止生产劳动,嫁出外村的姑娘都要请回来,为死者守灵。出殡埋葬,要择吉日良辰,由村人抬棺,孝男孝女及死者的丈夫 (或妻子) 以及亲属都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嚎啕大哭,匍匐跪送。送葬队伍: 由长子两手端香炉,腰背竹篓,竹篓里放着砍刀,走在队伍前面开路;后面依次是乐队、灵柩、妇女和其他送葬人。送至墓地,挖坑埋葬,树立墓碑,根据死者生前特征在其墓碑上画上他的图像。如会打猎的男者就画弓箭、野兽等。会养猪的妇女就将她养猪的形象画出来。从出殡到埋葬的全过程都要不间断地鸣土枪。
合亩制地区,丧葬较特殊,当病人一断气,死者的亲属就用棉布或羽毛往死者的嘴里沾滴饭水,说是让鬼魂吃饱才好到祖先鬼那里去。出殡时,鬼公和死者亲属均去村口的一棵大树下祭送鬼魂。鬼公不断念死者祖先的名字,祈祷他们领去自己后代的鬼魂,并鸣土枪以报知死者的祖先鬼,又用钩刀在大树上砍几下,说这表示割断家人和死者的关系。这时还由两个妇女走在前头开路,鬼公在后面跪送。送葬的亲属都在灵柩后面哀送。当灵柩走到墓山路口时,在前面开路的两个妇女便杀鸡丢弃在路边,供奉山鬼以便让死者鬼魂进墓山。埋葬后在墓堆上还制一象征性的小船形屋,以及牛栏和猪栏。此外,死者生前用过的弓箭、纺织工具、饭锅、酒缸、碗筷等用具,并找上几块牛、猪的下颚骨以及少量稻谷等用作陪葬,以便死者的鬼魂随时取用。
一般人家都要请道公做道场。穷苦人家只做一天,略有家业的人家做两三天,较富裕者做六七天,并宰猪杀牛,大宴宾客,大闹几天几夜,耗费较大。富有之家用上等木材做棺材,穷人只有用露兜叶席包裹尸体,草草埋葬了事。这种花费的现象,已被新社会的新风尚所代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