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Hú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按: 古称大蒜为“葫”; 又有“葫芦”,疑当以物为氏。) 葫读音h·u(ˊ),为u韵目,属u—ü韵部。户吴切,平,模韵。 ❶[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果实外壳可做舀水器皿。 ❷大蒜。《玉篇》:“葫,大蒜也。” 上一条: 鶘 下一条: 糊 葫〔hu〕 葫芦 〔hu.lu〕 daob heub. 葫{}四5921①名大蒜的臭气。中原官话。山东曲阜。清桂馥《札朴・乡言正字》:「蒜殠曰~。」②动捞,打捞。闽语。福建厦门〖 〗。~无半项什么也没打捞到‖~鱼‖~水草。③动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闽语。福建厦门〖 〗。   葫hú姓。 葫蔬菜名,即大蒜。 ○~芦(草本植物,茎蔓生,果实像两个一大一小的球连在一起)︱闷~芦(比喻令人纳闷难猜的话或事)︱依样画~芦。 葫hú葫hu葫芦 闷葫芦 照葫芦画瓢 依样画葫芦 按下葫芦浮起瓢 水里按葫芦,此起彼伏 葫hú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辛香 > 葫 葫 hú 大蒜,相傳張騫出使西域始得其種,故名。《爾雅翼·釋草》:“蒜有大小,大蒜爲葫,小蒜爲蒜。”晉·崔豹《古今注·草木》:“外國有蒜,十許子共爲一株,籜幕裹之,尤辛於小蒜,俗人呼之爲大蒜。”《三才圖會·草木》:“葫,大蒜也,處處有之。每頭六七瓣。”參見“蒜”。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菜 > 大蒜 > 葫 葫 hú 葫hú葫*húBAF9 ❶[葫芦]húlou一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茎蔓生,叶互生。果实形状不等,或中间细,或一头细,可作器皿或供观赏。 ❷古书中指大蒜。 荤菜 荤菜荤 焄 有辛辣气味的蔬菜:辛(荤辛) 葱:葱(~白;~花;大~) 芤 菜伯鹿胎 和事草 蒜:蒜(~苗;青~;大蒜) 葫(葫蒜)麝香草 姜:姜(~皮;干~;老~) 芫荽:香菜 胡荽 韭菜:韭(青~;黄~) 丰本 起阳草草钟乳 草中乳 懒人菜 韭菜茎:韭白 捣碎的姜蒜或韭菜:齑 古书上指一种香菜:蓠(江~) (有气味的蔬菜:荤菜) ☚ 根茎类蔬菜 瓜 ☛ 葫见“大蒜”。 葫 葫亦名大蒜。西域东传之植物。《本草纲目》卷26引《唐韵》云: 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葫荽。则小蒜乃中土旧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蒜皆属五荤,故通可称荤。 ☚ 胡豆 大蒜 ☛ 葫hú植物名。 葫hú《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葫(38)。药名。 【基原】百合科草本植物葫Allium scorodoprasum L.。 【别名】大蒜(《本草经集注》),荤菜(《本草经集注》)。 【性味】 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 【功用主治】 ❶《别录》:“归五脏,散痈肿疮疡,除风邪,杀毒气。” ❷《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疗疮癣,杀鬼去痛。” 葫hú [书] (大蒜) garlic ◆葫芦 Lagenaria siceraria;bottle gourd;calabash;cucurbit; 葫蔓藤 Gelsemium elegans;elegant jessamine; 葫蒜 rocambole;rocombole 葫hú ❸ 掩口葫芦
葫 金文;《説文》所無hú[艹(草,意符)+胡(聲符)→葫(葫蘆1.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像大小兩個球連在一起,可以盛酒或供觀賞;2.這種植物的果實。)] 葫* hú(12画)
  【提示】艹,3画,宋体是一横两竖,楷体第三笔是撇;旧字形4画,中间一横断为两笔。月,中间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葫hú12画 艹部 【葫芦】 (—·lu) 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果实因品种不同而形状多样,有的药用,有的食用,也有的做器皿。果壳可入药。 葫hú葫芦,古代汉语先假借用壶,后用瓠(hù)(或匏(páo),但后来又指另一种瓢葫芦),由于葫芦本是瓜的一种。中古用“壶芦”,后有“葫”字,写作葫芦。近代以后,用瓠指另一种瓜,读去声,现代叫瓠子。“葫”是中古形声字。从草头,胡声,本指大蒜。小蒜是中国原有,古代西域出大蒜,先叫“胡”,后加草头。古代汉语本单音词,中古用“壶芦”二字,是复音词,可能是外来语,两个汉字都是假借。 葫★常◎常hú形声,从艸,胡声,大蒜,一种草本植物。葫芦,一种草本植物,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