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董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董狐

春秋中期晋国史官。周人辛有之后。又称史狐。晋灵公十四年(前607年),晋卿赵盾惧杀出逃,尚未出境,闻族人赵穿已杀灵公,乃返登卿位。当时他任太史,为正视听,乃直书“赵盾弑其君”,并将它展示于朝廷。赵盾不服说:“弑者赵穿,我无罪。”他驳斥道:“子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旧时因谓直笔记事、无所忌惮者为“董狐笔”。

董狐

 春秋时晋国史官。据《左传》 宣公二年,晋灵公无道,赵盾屡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害他,他被迫出奔,他的族人赵穿杀灵公。赵盾尚未出国境,闻讯而返。太史董狐这样记载此事: “赵盾弑其君。”赵盾说: “呜呼! ‘我之怀矣,自贻伊戚。’ 其我之谓矣!”意思是说: 我多情善感,结果留下这个恶名。孔子评论道: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乎,越境乃免。” 意思是说: 董狐是优秀的史官,能按照章法直书不隐; 赵盾是优秀的大夫,能承受恶名。他要是走出国境才返回,就没事了。赵盾在尚未离境时,其族人杀死无道的国君,他就要代其受过,被以“弑君”的恶名。又据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齐国权臣崔杼杀齐公,太史书曰: “崔杼弑其君。”崔杼杀太史。太史弟继承兄位,照样直书,又被杀。其弟接着再书: “崔杼弑其君。” 崔杼无可奈何,只好作罢。南史氏听说崔杼杀死太史,便带上竹简前往,得知崔杼之恶已经载于青史,才返回。春秋时代的规矩或 “书法”是否合理,姑且不论; 后代史官是否都敢于 “不虚美,不隐恶”,也是一个问号,但董狐秉笔直书的精神,齐太史兄弟以身殉职的勇气,经过孔子的褒扬,便成为中国历代史家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的典范。南宋文天祥 《正气歌》: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这种 “实录” 传统一直是传统史家赖以自立的精神支柱,即使暴君的淫威,也难以将其动摇。难怪前人有言: 帝王最怕史家。
董狐

董狐

春秋时晋国史官。皮日休《忧赋》:“赵盾终屈于董狐,崔杼竟书于太史。”晋灵公无道,赵盾屡谏,灵公欲杀之,赵盾出逃,但未逃出国境,灵公即被赵穿所杀,赵盾亦还国。史官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因为赵盾执掌国家大权,奔不出境,入不杀贼,所以他应承担“弑君”的责任。后世以“董狐”代称良史。

☚ 葛天之乐   朝夕池 ☛

董狐dòng hǔ

董狐是春秋时晋史官。因他敢于直书不讳记载史实,被后人称道。故关中今亦成为不怕惹事的代称。例:不怕~有多大,~了麻搭,由他来负责。
❍ 这人胆大,~了一片的麻搭!
《辞源》:“董狐,春秋时晋史官。后世因以董狐为直书不讳的良史的代称。”

董狐

泛指优秀的史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干宝向刘长卿叙其《搜神记》,刘曰: ‘卿可谓鬼之董狐。’ ”
○ 董狐直笔

董狐

董狐

《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后以此典称颂敢于秉笔直书,不加隐讳的史臣。唐·白居易《鸡距笔赋》:“夫然,则董狐操,可以勃为良史;宣尼握,可以删定《春秋》。”

☚ 东山之志   董生下帷 ☛

董狐Dong Hu

legendary historian who was known for his honesty

董狐

春秋时晋国史官。周人辛有后裔,世袭太史之职。亦称史狐。

董狐

春秋时晋国史官。灵公残暴,赵盾数谏,灵公患之。几次刺杀赵盾未遂。赵盾出亡,未及出境,听到灵公被杀,又返回来了。他记道: “赵盾弑其君。”责备赵盾亡不出境,返不讨赋。时人认为他书法不隐,誉为“良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