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董每戡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董每戡
董每戡
董每戡1907——1980原名董華,浙江温州人,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生。192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二十年代末,參加文化大同盟。三十年代,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加入春秋劇社。1931年創作三幕劇《夫人肖像》。抗日戰争期間創作《敵》、《保衛領空》、《天羅地網》等獨幕劇及多幕劇。曾出版《每戡獨幕劇集》。1943年起擔任教學工作。1946年在四川省三臺東北大學任教,因參加民主運動被解聘,後歷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審,上海戲劇專科學校、大夏大學、湖南大學及中山大學教授。1978年後,回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授,爲中國劇協會員。1980年2月13日病逝於廣州。終年73歲。著有《中國戲劇简史》、《西洋戲劇簡史》、《西洋詩歌簡史》、《戲劇的創作和欣賞》等。 董每戡 董每戡1907—1980戏剧理论家。原名董华,又名董国清。浙江温州人。1926年上海大学毕业,1928年开始戏剧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和“剧联”。抗战爆发后到长沙担任“一致剧社”社长兼导演。从1943年到东北大学任教起,先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夏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同时钻研中国戏剧史。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论著《中国戏剧简史》《西洋戏剧简史》《说剧》《戏剧的创作和欣赏》《西洋诗歌简史》《〈琵琶记〉简说》《〈三国演义〉试论》,话剧《C夫人的肖像》《敌》《天罗地网》《秦淮星火》等。 ☚ 徐霞村 冯铿 ☛ 董每戡 董每戡1908—1980原名华,浙江温州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曾率领剧团到各地演出,并创作了《保卫领空》、《天罗地网》等剧。先后任东北大学(四川三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校教授。1949年后任湖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戏曲专著有《中国戏剧简史》、《琵琶记简说》、《五大名剧论》、《说剧》等,另著有《西洋戏剧简史》、《戏剧的创作和欣赏》等。董氏的戏曲研究比较重视舞台性。 ☚ 俞大纲 叶德均 ☛ 董每戡 董每戡1907.6.30——1980.2.13原名董华,曾用名杨大元、杨每戡。笔名有戈力士、丐丐等。浙江温州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不久参加中国文化大同盟,1928年,为上海《时事新报》副刊《戏剧运动》特约撰稿人。三十年初在上海参加左联和剧联,并加入田汉领导的春秋剧社,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1931年创作三幕剧《C夫人肖像》,并由上海美专剧团演出。鲁迅看了演出后,对他尝试编写多幕剧作了鼓励。1939年,与李束丝等合编《戏剧战线》。抗战时期,在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巡回演出,创作话剧《敌》、《神鹰第一曲》、《孪生兄弟》、《俘虏》、《孤岛夜曲》、《未死的人》、《保卫领空》、《天罗地网》、《新女店主》等,其中部分独幕剧曾结集为《每勘独幕剧集》出版。1946年创作四幕悲剧《秦淮星火》。积极参加团结御侮、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四十年代先后任四川三台东北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大夏大学教授,开始从事戏剧史及戏剧理论的研究。著有《中国戏剧简史》、《西洋戏剧简史》、《说剧》等。建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为中国剧协会员。著有《西洋诗歌简史》、《戏剧的创作和欣赏》、《〈三国演义〉试论》、《〈琵琶记〉简说》等。 ☚ 葛一虹 程秀山 ☛ 董每戡 229 董每戡1907—1980戏剧史专家、戏剧理论家。原名华,浙江温州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曾参加文化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加入田汉领导的春秋剧社。抗日战争时期,创作过多幕剧、独幕剧多种,有《夫人肖像》、《敌》、《保卫领空》、《天罗地网》、《秦淮星火》等,曾出版有《每戡独幕剧集》。后在多所高校执教,开始从事戏剧史及戏剧理论研究。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迁家湖南长沙。解放后出版过的著作有《中国戏剧简史》、《西洋诗歌简史》、《戏剧的理论和欣赏》,及戏剧史专题研究论文集《说剧》、《五大名剧论》(《西厢记》、《琵琶记》、《还魂记》、《长生殿》、《桃花扇》)。生前为中国剧协会员、湖南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 ☚ 赵景深 表演艺术家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