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落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落叶 落叶散文集。徐志摩著。北新书局1926年出版。收《落叶》《海滩上种花》《青年运动》《话》《列宁忌日——说革命》《论自杀》《守旧与玩旧》《政治生活与王家阿三嫂》等8篇。其中多半是讲演稿。作者在谈人生态度时说,自己“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而思想又是“永远不系统的”。在谈社会革命问题时,一方面激励青年奋发图强,发扬民族精神,赞颂苏俄的革命和列宁的伟大,一方面又怀疑“马克思阶级的绝对性”,否定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作品真实地反映作者当时思想的矛盾,感情热烈奔放,文句流畅明快,且富有诗趣。 ☚ 乌篷船 阿长与《山海经》 ☛ 落叶 落叶中篇小说。郭沫若著。1926年4月10日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初版。 ☚ 不平衡的偶力 爱的浪费 ☛ 落叶 落叶赵清阁著。194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 合欢草 金顶山 ☛ 落叶 落叶短篇小说集。杜零雁等著。1933年5月上海中学生书局初版。收杜零雁《火热的心》、许乃茂《落叶》、范焕基《夜泊》等短篇小说11篇。 ☚ 苹果里 鬼话 ☛ 落叶 落叶徐志摩著。1926年上海北新书局初版。收《落叶》、《列宁忌日——谈革命》、《海滩上种花》等散文9篇。 ☚ 惆怅 1927年 ☛ 落叶 落叶
西风、落叶是秋的象征,历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忧惋的格调。但这首出自诗僧宗泐的《落叶》诗,却通过对秋之落叶这一典型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彻悟了佛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理后所得到的 “自性清净”的情怀。就在这瑟瑟秋风,飘飘黄叶之中,人们体会到了诗人所追求的 “空”、“寂”、“闲”的禅趣。 首联写景,用笔极为平淡。“一片复一片,西风与北风。”作者在细致地欣赏大自然的秋色。但见那已枯萎的树叶在瑟瑟秋风中飘飘落下,且秋风不断变换着方向,也就该一阵比一阵紧了。平淡无奇的二句,却已紧紧扣住了秋的特征,烘托出了秋天萧瑟的气氛。这就为以下的情感基调作了铺垫。颔联 “但看阶下满,不觉树头空。”一俯一仰二个动作,得到了二种情理之中的结果。时间渐长,台阶下积满了落叶,而树上的叶子自然也就稀疏而空光了。这两句表面上实写二种互为因果、合情合理的秋天常见的自然景象,实际上借此表达了佛家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对宇宙万有的总看法。佛家认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刹那灭的。这就是 “诸行无常”;佛家又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人身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一切法 (一切事物和现象)也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无常恒坚实的自体。这就叫 “诸法无我”。“无常”和 “无我”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教义,被称为“法印”。犹如树叶,秋天到,西风紧,必然叶黄叶落。“阶下满”,则自然 “树头空”。经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春天来临,又会绿叶萌发,与其它姹紫嫣红一起组成春天的图画。这是客观现象,这是自然规律,然而在僧家的眼里,这是 “无常”,亦是 “无我”。作为一名高僧,诗人他巧妙地融此理于景色——在一幅小小的秋的画面中,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这就是源自禅家的“意境” ——情景交融。落叶在常人眼中是一种衰败的象征,但诗人以 “法眼”观之,则是一种必然。他的心境自然也就旷淡自如、轻安愉悦了。所以他会在颈联设想“落叶”的效用是“缀服犹堪用,题诗自不工。”上句从正面说,下句则从反面论,无论如何都表现出了一种闲逸、深长的情趣。带着这样的心境,他在尾联写对“落叶”的处理:“山童朝更扫,闲委古墙东。”上句着一“更”字,暗示 “落叶”之多,山童早晨清扫落叶已是极平常之事,这实际从侧面写自己对“落叶”的自然心态。所以,下句便用“闲”字来概括。于是作者“自性清净”的情怀,闲适高逸的禅境在不经意的平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诗里,之所以看不到一点 “悲秋”的情绪,正是诗人做到了 “以禅趣入诗”。他从简单的自然现象的观照中悟解佛理,以其“法眼”来看待秋天,所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幅静穆、闲逸的秋图。 这首诗语言朴素,明白如话,但意蕴非常深远。作者把诗意压缩到意境中,让人们自己去生发、体会,达到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 翠微深处为杰上人作 释来复 ☛ 《落叶》落叶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孔绍安自隋归唐后官拜内史舍人。他的传记《隋书》不载,而载于《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全唐诗·卷三十八》收辑了他的七首诗,包括这首《落叶》在内。但是细考诗意,此篇当是孔绍安于陈亡后不久“徒居京兆鄠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因此,我们把它归人隋诗部分。 这首诗显然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首句用落叶惊秋的形象,比喻诗人于家国破亡后的景况。孔绍安原是陈朝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吏部尚书)。陈亡时,他才13岁。此诗开头用个“早”字,便给了读者以好景不长的暗示,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他作为前朝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能不受到损害。孔绍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 “本朝沦陷,分从湮灭。”(《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因此他发出“飘零似客心”的哀叹,是很自然的。这个“客”字,使我们联想起南唐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尽管孔绍安和李煜的时代相距近四百年,各自的地位和处境也不完全一样,但其飘零感是类似的。 末两句叙诗人怀恋故国的感情。它仍然采用比兴手法,紧扣落叶着笔。“翻飞”二字,竭力形容诗人内心纷乱而又身不由己的神情状貌,可谓贴切。傅庚生先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于《联想与比拟》一章中写道: 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增益其鲜明,或加重其暗晦。更往往凭依己身情感之悲、愉,重视或漠视与情感趋向有关涉或无关涉之事物。 孔绍安凭依己身情感之“惊”和“惜”,而极言落叶之“飘零”与“翻飞”,正是他的深情引起了深一层联想的结果。 孔绍安于隋炀帝末年出任监察御史。以后又投奔唐高祖李渊。他仕唐时有《咏石榴》诗云: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说明他终于认识到隋、唐统一局面的好处,不再惜念往日割据东南一方的“故林”了。 落叶 枝上曾几日, 夜来秋已终。 前四句紧扣题面写“落叶”。“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曾”,即竟。春风中绽出的新叶,历经春、夏、秋三季而枯黄凋落,作者着一“曾”字,写树叶从初生到凋零实在没有几天,这种感受显系惊叹光阴流转之快。转瞬之间,又到了秋末。“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状秋叶纷纷落地。“不静月斜处,偏惊头白翁。”月光之下,白头老翁睹落叶而惊心。落叶年年皆有,它预示着节序的迁移,时光的飞驰,而身届暮年的白发老人,由于其本身生命的行将终结,故而对节序、时光格外敏感,因此才会感到惊心。 诗尾“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二句最为奇警。落叶不必怨恨秋风摇落,如果有恨的话,则是春风不该将你吹开。依照常理,落叶之恨, 自当冲着摇落它的秋风而来;但是,诗篇却透过秋风落叶看到了春风的多事。如果不是春风吹绿了大地,吹开了树叶,又哪里会有叶落之终呢?春风送暖,新叶出芽,这本是树叶的生命之始,可是诗人认为,生命的开始之中已包含着生命的结束。如果没有开始,也就不会有终结。有始必有终,这既是生命的规律,也是一切事物的规律。 落叶luò yè下落的叶子:只听唿唿的一声风过,吹的那树枝上~,满园中刷喇喇的作响。(一○一·1289) 各种叶 各种叶初生的叶:甲(菜~) 新叶 ☚ 叶子 绿叶 ☛ 落叶 落叶luoye叶片从母体脱离的过程。对大多数植物来说,叶片经过成熟衰老的过程之后就要脱落。干旱、低温、极端阴蔽和病虫害常导致早期落叶。温带落叶树在冬前短日照诱导下,引起全树叶子脱落,这对渡过冬季不良条件有利。因为在冬季冻结土壤中,植物吸水很困难,但冬季阳光仍较充足,且常有风,故蒸腾作用可相当强。冬前叶子脱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蒸腾面积,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同时脱落前,叶中的营养物质已转运到茎中贮存,供来年新叶生长利用。因此,秋风扫落叶是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性。叶子脱落一般发生在叶柄基部与茎相连接的部位,这个部位称为离区。叶子将要脱落时,离区细胞代谢发生变化,靠近叶柄一侧的细胞壁、中胶层活跃分解,引起细胞相互分离,这时叶子只靠维管束连接。离区的维管束中可能没有纤维,因此支持力量异常薄弱,在叶子本身的重量和其他机械力(如风的摇曳)作用下,维管束的联系折断,叶子就脱落。落叶后,维管束断口处为侵填体或树胶封闭,在叶柄残基形成木栓覆盖层,保护落叶后不受病菌的伤害和防止水分丢失。 ☚ 单性结实 植物生长调节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