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萨伊定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萨伊定律Say’s Law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一种市场理论,其内容是:供给自行创造自身的需求。他认为交易是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一种商品的出售就是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一种商品的供给必然给其他产品的需求创造条件。这一理论称为“萨伊定律”。根据这一理论,在整个经济社会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恒等关系,商品和劳务一定能同其他商品和劳务交换,某种商品或劳务生产过剩,只是其他商品或劳务生产不足的一种表示,可以通过增加生产来解决,任何商品和劳务的产量的增加,都会使收入和支出按同等数量增加,产量和收入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产品市场如果有过剩,也只是局部过剩;劳动市场如果有失业,只是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萨伊定律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古典”模型论证的主要观点。

萨伊定律Say's Law

西方经济学家萨伊关于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就是产品与产品相交换,一种商品的出卖就意味着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任何一种商品生产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对其他商品需求的增加,因而不存在一般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此说把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混为一谈。

萨伊定律

一种认为生产本身即为其产品创造了需求、供求会自然均衡的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Jean Baptiste,1767—1832)提出。参见“供求自然均衡论”。

萨伊定律

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于十九世纪初提出的所谓“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他认为,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转瞬即逝,实际上是商品和商品交换,买卖完全平衡,一种商品必然给另一种商品打开销路,所以 “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正因为这样,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就不存在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还进一步说,鼓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企图把资本主义描绘成一个和谐美好,万古长存的社会。他的这个理论,被后来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称为“萨伊定律”。萨伊定律是错误的。它不仅抹煞了资本流通(货币——商品——货币)和简单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的区别,还把简单商品流通等同于物物交换。也就是说,它对以下的客观事实全然不顾,即资本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不是货币而是商品;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已完全分离; 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等。因而是不科学的、庸俗的。

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Say's Law of Markets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67—1832)是少有的从宏观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古典商业循环论者,他的商业循环理论可以用所谓的萨伊市场定律概括之。萨伊提出这一定律是为了回答19世纪初人们时常争论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否会出现普遍生产过剩这一问题,随后的许多西方商业循环理论都没法搞清楚在何种情况下这一定律成立或不成立,因而对西方商业循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萨伊定律可以简单地表达成“每一个供给都会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意思是说,商品一旦被生产出来也就自动为其创造出了市场,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萨伊认为,在劳动分工和产品交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所生产的产品在满足自己本身需要之后,剩余部分总是用来交换自己所需的、其他人所生产的产品,这样,这个人的生产供给本身就包含了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即创造出了自身的需求,而且在价值上等于他所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价值。萨伊由此推导出了一个人所生产的产品(供给量)同其需求的数量总是相等的,如果出现生产过剩,即他所生产的产品超过本身需求的数量,这只能意味着这个人从事生产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消费,萨伊认为这样的结论是不合理的。由于每个人的供给同其需求总是相等的,那么,从整个经济来看,总供给应等于总需求,因而经济中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萨伊承认,一个人所生产产品的数量并不一定总能同其他人的需要量相吻合。例如,在现行市场交换比率或价格水平上,他所生产的剩余产品可能超过其他人需要的数量。但萨伊认为这种不平衡只能是暂时的,供大于求会使价格下跌,刺激需求上升;同样,这个生产者可以减少生产或转向生产其他需求量大的产品。因此,上述情况下出现的生产过剩只能是暂时的,而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同总需求总是相等的。萨伊的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自由放任主义的观点,在1929—1933年大危机之前,这种观点在西方商业循环理论界一直占居统治地位。

☚ 古典商业循环理论   日斑论 ☛
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Say’s Law

西方经济学家对法国萨伊 (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 关于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观点的称呼。萨伊定律形成于产业革命之后,当时出现生产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周期性地无法保证产品销路和就业的现象。这使得一些人担心生产的增长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限度,而如果超过这一限度,产品就无法全部售完。除非采取某些政策措施保证有足够的收入来购买产品,否则,不可能自动地形成足够的、来吸收日益增长的工业品的需求。
萨伊旨在消除这些担心,认为任何产品,生产者除了自己消费以外,总会用它来交换所需要的其他产品,因而任何产品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对其他商品需求的增加。或者说,任何产品的生产形成了有关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而人们的收入不是用于个人消费便会用于投资; 消费形成对消费品的需求,投资形成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因此,萨伊定律又可表述为:人们的收入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起来的收入全部转化为用以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按照萨伊定律,个别产品可能由于不适合社会需要而无法销售,但整个商品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对萨伊定律逐步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是詹姆斯·穆勒 (James Mill),他引用行为理论来说明人们之所以生产,只是出于他们对别的产品的需求。根据经济中预期的变化,每个人的供给等于他事先设想的需求,因而全社会根据经济中预期的变化,其供给也等于事先设想的需求。但可惜的是,詹姆斯·穆勒是引用事后分析来论证供给原本等于需求。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从另一方面对萨伊定律进行研究。他在1776年出版的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说: 某个商人的商品可能会供过于求,但整个国家则不会,并认为储蓄促进生产的增长。其含义是指,储蓄函数的变动在一定收益率下的增加储蓄将导致未来生产的增长。但不用函数概念则可解释为,储蓄量的增加将会促进未来的经济增长。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曾经评论说: 萨伊已经非常满意地说明了,由于需要只受生产限制,所以,任何数额的资本在一个国家都不会得不到利润。可见,萨伊和李嘉图以萨伊定律为基础得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 所有商品都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的。当时,西斯蒙第 (Simonde de Sismondi)、马尔萨斯(Malthus)、劳德戴尔 (Lauderdale) 是萨伊定律的主要批评者。他们断言,会有短期的不均衡,而不是长期的停滞。本世纪,面对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推翻了萨伊定律关于宏观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教义。凯恩斯假定“工资刚性”,即货币工资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这不同于萨伊定律关于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这一前提。以后,特别是后凯恩斯主义时期,关于萨伊定律的讨论,最概括的命题是商品 (包括货币)供给的总值等于商品 (包括货币) 需求的总值,因而商品的过度供给等于是对于货币的过度需求。这一命题称之为“瓦尔拉 (Walras) 定律”。假使没有对货币的过度需求,那么,总供给就等于总需求。这一命题又称之为 “萨伊定律”。当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作为均衡条件之一时,它表示均衡产量水平和不均衡产量水平都可能存在。这后一种命题称为 “萨伊分定律(Say’s Equality)”。
显然,萨伊定律是有错误的。在社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是复杂多变的; 旨在获取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萨伊定律所谓需求无限的错误,证明了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 古典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
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Say’s law

指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定律。这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理论支柱。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J.—B.Say) 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15章中首次提出的。根据这个定律,全面生产过剩或消费不足与经济萧条不存在因果联系。这是因为,需求受到社会所生产的财富和生产水平的制约。所谓“消费不足”不外乎是支付手段的匮乏,但支付手段一定存在于其它价值、其它产品以及劳动、土地和资本的成果之中。因此,一种商品的买入只能用另一种商品的价值来完成。这就是萨伊“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的真谛。当然,萨伊并不否认特殊产品可能会因生产过量或因其它产品生产短缺而产生过剩现象,但这只能存在于短期。只要一切资源自由流动的条件得以满足,上述短期过剩或短缺现象就会消除。
由萨伊定律可引申出如下4个结论:
1. 任何国家,生产者越多,产品种类越丰富,则销售越容易,国家越繁荣。
2. 每个人会因其他人的繁荣而沾光,一种产业也会因其它任何产业的兴旺而获利。
3. 外国产品的进口有利于本国产品的销售。对外货的购买,总是能为本国工业创造出同样规模的市场来。
4. 纯粹的消费,即不能诱发新生产的消费,对一国财富的增长并不助益。
同时,萨伊定律也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好的政府肯定有能力刺激生产,而坏的政府则只能鼓励消费。赋税危及作为资本形成资金来源的储蓄,从而无助于生产的扩大进行。因此,税收增加不是致富的原因,倒是只有“国富”才能最终导致税收的增加。
总之,萨伊定律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内容:
首先,供给形成了相对购买力,并创造了其本身的需求;而且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经济社会可达到充分就业。萧条的首要对策,在于排除一切干涉,并听任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
其次,基于市场法则,租税有阻碍资本形成的负效应。因此租税的课征至少应不能危及再生产。
最后,租税手段可支配人民的勤与惰,影响社会的节俭与浪费,因此,它是掌握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关键。
本世纪的30年代萨伊定律遭到凯恩斯的猛烈抨击,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但萨伊定律强调供给方面的论点,到70年代后却成为支配美国供给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

☚ 有效需求   消费函数 ☛
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

萨伊关于商品实现的一个著名观点。这个定律认为,在充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是不可能的。它的成立基于两个命题: (1) 交换就是产品同产品的交换。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只在一瞬间起作用,所以,每一商品的卖者同时也就是其他商品的买者,卖就是买,买也就是卖。一种产品的生产必然会给其他产品创造销路。(2) 用来支付产品的就是由产品价值分解而来的各种收入,即工资、利润、地租。因此,商品的价值和用以购买商品的手段,在数量上相等。换言之,社会上商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根据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论点,萨伊引出四个结论: (1) 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2) 每个人都和社会全体的繁荣有密切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城市居民从乡村居民得到利益的来源,同时也是后者从前者得到利益的真正来源。(3) 输出到外国的产品决不损害本国生产。(4) 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总而言之,萨伊关于“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四个结论,都宣扬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发生。至于有时某一种产品过剩,这或是由于该商品生产过多,或是由于其他商品生产过少,并且这种生产上的过多或过少,只不过说明交换在哪个环节上发生了临时的故障,只要实行充分的自由竞争,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劳动和资本的转移,这种暂时的生产过剩是可以克服的。萨伊的这些观点被李嘉图以及后世无危机发展论者所接受。

☚ 三位一体公式   节欲论 ☛
000100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