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角枫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角枫根 【概况】: 异名 八角金盘(《本草从新》),木八角(《纲目拾遗》)。 基源 为八角枫科八角枫属植物八角枫及瓜木的根。八角枫属全世界有30余种;中国约9种、10变种。 原植物 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Hai·ms(A.begoniifolium Baill.),又名华瓜木(《中国植物图谱》),八角梧桐、八角金盘(浙江),八角王(广西),鹅脚板(四川),白荆条(贵州)。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Sieb.et Zucc.)Harms(Marlea platanifolia Sieb.et Zucc.;M.sinica Nakai),又名八角枫(《中国树木分类学》),燊悬叶瓜木。(《中国植物图谱》)。 历史 八角枫始载于《简易草药》,云:“八角枫其叶八角,故名八角枫。五角即五角枫。有花者其根亦名白龙须;无花者即名八角枫。 ”《植物名实图考》载:株高二三尺,叶如梧桐而八角,秋开白花细簇,取近根皮用,即此树也,江西、湖南极多,不经樵采,高至丈余。 其叶角甚多,八角言其大者耳。 ”按上,应为本种。 形态 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高3~6m,稀达15m,胸高直径可达20cm;树皮淡灰色,幼枝紫绿色,无毛或具疏柔毛。 单叶互生,纸质;叶柄长2.5~3.5cm,幼时红紫色;叶片圆形、椭圆形或卵形,长13~19cm,稀达26cm,宽9~15cm,稀达22cm,基部两侧不等称,阔楔形、截形、稀近心形,叶缘不分裂或3~7裂,稀为9裂,裂片短尖或钝尖,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脉腋有淡黄色丛状毛;叶脉长3~5基出,掌状。聚伞花序,腋生,3~4cm,被疏柔毛,每花序有7~30(~50)花;花梗长5~15mm;小苞片早落,线形或披针形。 总花梗常分节,花冠圆筒形;花萼长2~3mm,顶端分裂为6~8枚齿状萼片;花瓣6~8,白色,后变黄色,线形,长1~1.5cm,基部粘合,上部开花后反卷,外面有稀柔毛;雄蕊6~8,与花瓣近等长;有近球形花盘;子房2室,柱头常2~4裂。核果卵圆形,长约5~7mm,直径5~8mm,幼时绿色,成熟后黑色,顶端有宿存萼齿及花盘。 种子1粒。花期5~10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2分册,164页,图版48) 生境与分布 生于1800m以下的山地或疏林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东南亚及非洲东部各国也有分布。 瓜木与八角枫的主要区别是叶片近圆形,不分裂或分裂,叶柄长3.5~5cm;花瓣长2.5~3.5cm;核果长卵形,长8~12cm。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2卷,2分册,165页,图版47)生于海拔2000m以上的向阳山坡或疏林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 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 八角枫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用种子育苗繁殖,长江以南于2~3月播种,黄河以北在4~5月播种,按行距30cm开浅沟条播,每亩用种量5~6kg。播后覆土1cm或用草木灰覆盖。出苗后逐次间苗,保持株距7~10cm。 当苗高80~90cm时,可移栽出圃。 于冬季落叶后或春季萌发前起苗,带土定植,株行距各为2~2.5m。亦可分株繁殖,在冬季或春季挖出老树的分蘖苗栽植。 移栽后每年应结合中耕除草,追施厩肥或化学肥料。 采集 全年可采,挖取支根或须根,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 根长圆柱形,略成波状弯曲,有分枝,长短不一,长者可至1m以上,直径2~8m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栓皮纵裂,有时剥离,须根纤细。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 气微、味淡。以干燥、无杂质、须根多者为佳。 显微 八角枫根的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窄小,有时有石细胞。韧皮部外方为伴有纤维的细胞群,石细胞椭圆形,类圆形;纤维类多角形,壁极厚,层纹明显,胞腔圆点状。韧皮部有单个纤维或小群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列或3~5个成群,初生木质部3~4原型。 木射线宽2~数列细胞,细胞内有直径25~30μm的草酸钙方晶。本品薄壁细胞多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以韧皮射线为多。(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65) 粉末:棕黄色。气微,味涩,微苦。 ❶ 草酸钙簇晶极多,直径18~75μm。 ❸ 石细胞较大型,单个散在,淡黄棕色,呈类圆形或略呈不规则长圆形,直径60~80μm,或更大,长可达400μm。壁极厚,胞腔细小,纹孔扁长形,呈放射状排列,密集。 理化 ❶ 八角枫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5g,以0.5%氢氧化钠调pH8~9,加氯仿50ml,回流提取30分钟,提取液浓缩至干,残渣用1%盐酸溶解,蒸干,加氯仿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1∶1)为展开剂,以盐酸八角枫碱为对照。 展距8cm,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斑点显橙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82-1)。 ❷ 八角枫与其地上部分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1g,加1%盐酸120ml,水浴温浸30分钟,浸出液加氨水至pH9以上,用氯仿提取2次,提取液浓缩至2ml,点于硅胶H-CMC板上,以甲苯-丙酮-甲醇-氢氧化铵(8∶9∶2∶1)为展开剂,以dl-毒藜碱为对照。 展距10cm,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82-2)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根含dl-毒藜碱(dl-Anabasine),亦称新烟碱(Neonicotine)和喜树次碱(Veroterpine)[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通讯 1971;(1)∶46 [2]中草药 1981;12(8)∶352 【药理】: ❶ 肌肉松弛作用 八角枫须根煎剂或八角枫总碱ip或iv对犬、大鼠、小鼠与兔均有显著的肌松作用。 表现为四肢伏地、垂头,但动物清醒。与琥珀酰胆碱等去极化型肌肉松弛剂相似,iv时在产生肌松作用前,有一短暂的肌肉震颤现象。兔胫神经-胫前肌实验表明,iv毒藜碱5~7.5mg/kg后,电刺激胫神经引起的肌肉收缩完全停止,直接刺激肌肉仍有收缩反应,表明其作用是由于阻滞了神经肌接点的化学传递,对肌肉本身并无作用。兔、犬、小鼠实验与临床观察表明,毒藜碱的肌松作用以去极化型阻滞开始,以后逐渐转化为抗去极化型阻滞,并可被新斯的明所对抗,说明毒藜碱是属于双相型肌松剂。 ❸ 对呼吸的影响 兔iv须根煎剂1.25~1.5g/kg或八角枫总碱1.0~1.8mg/kg,以及麻醉犬iv八角枫总碱0.5~0.75mg/kg,均可出现呼吸兴奋,剂量加大时则呼吸停止。对呼吸的兴奋是由于对颈动脉体和延髓浅表部位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所致,而抑制作用主要是呼吸肌麻痹。 ❹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兔iv须根煎剂或八角枫总碱均或引起血压下降,而麻醉犬iv八角枫总碱可使血压上升。 八角枫总碱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但不引起房室导阻滞。 ❻ 其它作用 小鼠ig八角枫支根醇提取液有显著的抗早孕与抗著床作用。对大鼠实验性脚肿与棉球肉芽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毒性 小鼠ip须根煎剂的LD50为9.98g/kg。 兔iv须根煎剂1.25g/kg,犬iv 4g/kg,均可致死,中毒致死原因为呼吸肌痹。兔iv八角枫总碱最小肌松量与MLD分别为2.47±0.17与5.65±0.58mg/kg,兔iv毒藜碱的最小肌松量与最小呼吸麻痹量分别为1.18±0.092mg/kg与1.47±0.13mg/kg。兔po须根煎剂10g/kg或iv八角枫总碱1.9mg/kg,连续15d,组织学检查表明,iv八角枫总碱组肾脏有轻度灶性炎证或坏死,两组均有肝轻度脂肪变性、炎证及灶性坏死,其它脏器无明显变化。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 。【药性】: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本草从新》:“苦、辛。温,毒烈。”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 主治 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精神分裂症,心力衰竭。 ❶ 《本草从新》:“治麻痹风毒,打扑瘀血停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剂量应严格控制,孕妇、小儿及老年体弱的病人,均不宜使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杜仲,治劳伤腰痛。 ❷ 配松节,治鹤膝风。 方选和验方 ❶ 《贵阳民间药草》:“治鹤膝风:白金条节15g,松节9g,红、白牛膝各9g。切细,加烧酒500g浸泡。 每服药酒15g,常服。 ” ” 单方应用 ❶ 《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麻木:白荆条,男用8g,女用4.5g,泡酒180g。每次服药酒15g。 ” ” 食疗 ❶ 《贵阳民间药草》:“治半身不遂:白金条4.6g,蒸鸡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