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陵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陰陵泉
陰陵泉  yīnlíngquán

足太陰脾經穴。在脛骨内側髁下緣凹陷處。因腔骨内側髁高突如陵,髁下凹陷似泉,故名。主治腹脹,腹痛,水腫。始見於秦漢典籍,沿稱至今。《靈樞經·本輸》:“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爲合,足太陰也。”《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陰陵泉治脅腹滿,刺中下部盡皆鬆。”

阴陵泉

经穴名。代号SP9。出 《灵枢·热病》。属足太阴脾经。合 (水) 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 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 或艾条灸5~15分钟 (图67)。

图67

阴陵泉

阴陵泉

中医腧穴名。属足太阴脾经,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主治:腹胀,泄泻,经期浮肿,带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操作:直刺1—2寸。

☚ 地机   血海 ☛

阴陵泉Yinling ch'uan

系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位于胫骨内踝下缘,胫骨内侧之凹陷处。施针时直刺1~1.5寸或透阳陵泉。主治腹胀、黄疸、腹泻、水肿、小便不利、小便失禁、阴茎痛、膝痛等。

阴陵泉

经穴名。属足太阴脾经,合穴。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主治:腹胀,喘逆,水肿,黄疸,暴泄,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膝痛等。直刺0.5—0.8寸;可灸。

阴陵泉

阴陵泉

足太阴胃经穴。取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见图2—1—3)。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中风、带下、阴挺。刺灸法:直刺1~2寸。局部麻胀感向下放散。艾炷条3壮;艾条灸5~10分钟。

☚ 三阴交   血海 ☛

阴陵泉yīnlíngquán

经穴名。代号SP9。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合穴。位于小腿内侧, 胫骨内髁下缘, 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下肢麻痹或瘫痪、膝痛等。直刺1. 5 ~ 2 寸。灸3 ~5 壮或5 ~10 分钟。

阴陵泉

阴陵泉Sp9Yinlingquan

足太阴脾经穴。首见《灵枢·本输》,名“阴之陵泉”。《甲乙经》称阴陵泉。本经合穴。
位于膝下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正坐或仰卧取之。相当于比目鱼肌起点的上方;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并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最深层为胫神经。本穴位置另说与阳陵泉相对。
一般直刺1~1.3寸。针后局部痠胀,并可向下扩散。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萎;疝瘕,膝痛,脚气等。现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疝,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实验研究表明:针刺细菌性痢疾患者的阴陵泉穴,可使白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能力显著增加,并可促使凝集素的产生,提高凝集素的效价。经不调,痛经,遗精,阳萎;疝瘕,膝痛,脚气等。现又多用以治疗

阴陵泉

☚ 地机   血海 ☛

阴陵泉

Yinlingqu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