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萧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萧统501—531即昭明太子。南朝梁武帝长子。文学家。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受其父之影响,崇信佛教。后不及即帝位,病卒。时年三十一岁,谥曰昭明,世称昭明太子。少聪慧好学,过目能诵,五岁时已遍读《五经》,后博览群书、收藏图籍近三万卷。尤好文学,常召集文人学士刘勰。刘孝绰、王筠、陆倕、殷芸等人至东宫议论古今之事或评判历代篇籍,在此基础上,排出优秀文学作品,编成《文选》三十卷,收载自秦至南朝梁诗文词赋等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取标准甚严,强调文质并茂,故优秀作品大部分入选。为现存我国古代第一部质量较好的诗文选集。《文选》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文人必读课本。唐李善为之作注,后又有吕延济等五人作注,谓之“五臣注”。宋人将两者合为“六臣注文选”,逐渐产生专门研究“文选”之“选学”。统另撰《正序》,编《文章英华》等书,已不传。原有集,今佚。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即昭明太子。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初立为太子,未即位,落水染病而卒。谥昭明。幼聪颖,好文学,博闻强记,藏书近三万册。曾专筑“文选楼”,广招文人学士,讨论篇籍,商榷古今,编成《文选》三十卷,世称《昭明文选》,为我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被隋唐以后文人奉为文学教科书,并形成专门学问“选学”。亦善诗文,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 苏绰 萧纲 ☛ 萧统 萧统501—531即昭明太子。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长子。武帝天监元年(502)冬十一月,立为皇太子。中大通三年(531)四月病卒,时年三十一,谥号昭明。美姿貌,性宽和,崇信佛教,爱好文学。当时东宫名才并集,文学极盛。著有文集二十卷,又撰集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已佚。又编撰《文选》三十卷,今存。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梁书》本传称赞其诗思敏捷,“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所编《文选》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衡文标准,最能体现其论文主张,而其诗作却未见佳处。存诗三十三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书》卷八、《南史》卷五三有传。 ☚ 邢劭 沈炯 ☛ 萧统501—531即昭明太子,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三十一岁病逝。谥曰昭明。萧统在东宫时,曾延集文人学士,编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文选》。另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英华集》二十卷,均已佚。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洲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曾立为太子,未继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性好文章,招聚不少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其文学思想见于《文选序》和其它一些文章中。 ☚ 裴子野 萧纲 ☛ 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的长子,世称“昭明太子”。曾编选《文选》三十卷。他的《文选》序,集中表现了他的美学倾向。他用天文、人文来说明文学的发展,提出“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由质朴发展到华丽,文学也不例外。他第一次明确将文学同经、史、子中的文章区分开来,看到了文学作品特有的意义和价值。他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认为文章要“丽而不浮”,即既华丽又不流于浮浅,也表明了他对文学审美意义的认识。 ☚ 南齐书·文学传论 文选序 ☛ 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文学家。其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信佛能文,所作多宣扬佛学及表现上层贵族的生活情趣。由魏晋到齐梁,各种文学形式趋于定型成熟,作家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对它们进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萧统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30卷,对后世文学颇有影响,后人亦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文选》为诗文总集,收录作家130家,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史保存了重要资料。《文选》在唐代就成了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范本,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研治《文选》亦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唐初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萧统著作颇多,有“文集20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 10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20卷,《文选》30卷”。除《文选》外,余皆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 裴子野 殷芸 ☛ 昭明太子集/昭明太子集 ☚ 何逊集 昭明太子集 ☛ 萧统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生于襄阳。梁武帝长子,两岁(公元502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病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所编《文选》3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序》称,所选之文要“以能文为本”,“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认为最好的文章“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又曾为陶渊明编辑诗集并作序,高度赞扬诗人“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5卷。 萧统 萧统501—531南朝梁辞赋家、文选家。《梁书》、《南史》有传。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生而聪慧,3岁受《孝经》、《论语》,5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美容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不忘。东宫有书3万卷,引纳才学之士,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所罕见。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立亭馆,与朝士乐游其中。尝泛舟后池,人或盛称“此中宜奏女乐”,他不应而咏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诗句。普通(520—526)年间,大军北讨,京城谷贵,常遣人于闾巷道路,视贫困家、流离于路者,发粮拯救。中大通三年(531)疾卒,谥昭明。及卒,京城男女,号泣于路;四方庶民,闻丧恸哭。所编辑的《文选》60卷,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从选文标准到编排体例都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以至后世形成了专门学问——“文选学”。今存辞赋6篇:《殿赋》、《铜博山香炉赋》、《扇赋》、《芙蓉赋》、《鹦鹉赋》、《蝉赋》,均系残篇。撰有《正序》10卷,《文章英华》20卷,原有集,本传载有20卷,《隋书·经籍志》载目2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昭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萧衍 萧锋 ☛ 萧统 萧统501—531南朝梁宗室。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长子,母丁贵嫔。天监元年 (502),立为皇太子。太子生而聪慧,3岁受 《诗经》、《论语》,5岁遍读《五经》,9岁听讲《孝经》,尽通大义。12岁于内省替狱官判罪,凡犯人判刑罪以上者,均判杖50。有司将此事告知武帝,武帝笑而从之。自此多次让他听讼,如有想宽纵的犯人,就使太子判决。天监十四年 (515),武帝临太极殿为太子举行冠礼。他姿容漂亮,举止雅善,读书数行并下,过目不忘。每次游宴之余、赋诗作韻,皆一气呵成。武帝信奉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也素信三宝,遍览众经。他服御朴素,膳不兼肉,欲以节俭为天下表率。普通七年 (526),母亲得病,太子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母死,他悲哭减食,本来腰带十围,至此减削过半。人们看见他的身影都为之落泪。太子加元服后,武帝让他处理政务。他明于事理,凡发现奏章中有谬误巧妄者,都能立即辩析,徐令改正,没有处罚过一人。他平断刑狱,也多所全宥,天下称仁。太子亦招纳才学之士,讨论典籍,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当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名流并集,乃晋、宋以来文学最为鼎盛的场所。中大通三年 (531),太子游后池,乘舟摘荷花,姬人荡舟,他不幸落水得病而死。武帝失声痛哭,谥曰昭明。昭明太子主持编纂文集20卷,《正序》 10卷,《文章英华》20卷,《文选》30卷。其中 《文选》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 萧遥光 陈叔陵 ☛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中大通三年卒,谥昭明。好文学,博览群书,藏书近三万卷。曾招集文士,编成《文选》三十卷,选录先秦至梁诗文700余篇,分三十七类,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世称《昭明文选》,对后世发生极大影响。又著有文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参见“文选”。 昭明太子集/梁昭明太子文集/梁昭明集选 ☚ 吴朝请集选 昭明太子集 ☛ 萧统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帝位病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著有《昭明太子集》〈明人辑本〉。萧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十分推崇儒家经典,同时也受到佛家思想熏陶,笃信佛教。他力倡文学,曾聚集当朝文学精英,汇编《文选》30卷。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萧统顺应文学发展的要求,在我国文学史上最先对文学与学术著作作了区分。他认为学术著作以阐述作者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为主,即所谓“以立意为宗”(《文选序》);文学则要求作者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来组织题材,并运用辞藻、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来表现精深含蕴的义理,即所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以能文为本”(同上)。这说明萧统对艺术思维的部分特征有所领悟,特别是对文学形式方面的特征已有明确的认识。萧统的文学审美倾向偏重于形式,但也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对文学的审美要求是“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强调了文学形式诸因素之完美统一,以及文与质的相称。他对六朝文学重文轻质的现象亦持肯定态度,认为“踵事增华”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和巨大的美感作用,指出优美的文学作品对审美主体的精神、品格、情操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之可蹈,抑乃爵禄之可辞,不必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陶渊明集序》)《文选》反映了时代审美倾向,反映了萧统的文学审美标准,成为研究中国美学史不可或缺的资料。萧统对文体的研究,对陶渊明作品(包括诗文)的思想与艺术的评价,也都对古代散文美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苏绰 萧纲 ☛ 萧统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长子,甫2岁,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曰昭明,世称昭明太子。童年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及长,读书数行俱下,诗文属思便成,无所点易。又随武帝笃信佛教,遍览众经,招引名僧,讲论不绝,自立新义。尤爱文学,聚书近3万卷,招引才学之士,讨论篇籍,商榷古今,继之以文章著述,唱和相酬。曾聚集文士,编集《文选》30卷,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700余首,分为38类,仓罗宏富,代表性很强,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重要的文学史参考资料。又有文集20卷,已佚,后人辑为《昭明太子集》。复撰集古今典诏文言,为《正序》10卷,选编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20卷,现均亡佚。今存各体诗歌若干首,文章约50篇。《文选》选录诗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要以“文为本”。讲求辞藻华美,声律和谐,对偶用事切当,内容典雅,形式华丽,主张文质并重。认为文学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力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 并独推崇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但实际上有偏重辞采的倾向。《文选》对后世影响极大,形成专门研究《文选》的“选学”。宋代谚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可见一斑。 ☚ 刘令娴 沈炯 ☛ 文思敏捷/引纳才士 ☚ 文成于心 文思敏捷 ☛ 萧统501~531Xiao Tongman of letters of Lia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 first son of Emperor Wu of Liang. Works: Literature Selections,Poet of Thinking of the Past after the Party Is Over,etc.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武帝长子。武帝天监元年,立为太子。谥昭明,也称昭明太子。崇信佛教,提倡文学。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裒集秦汉以来诗文甚富,为总集之祖,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自己也擅诗文,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南兰陵(江苏常州)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中大通三年(531)死。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常以劳役过重,户口不实为忧。集文学之士商榷古今,编辑《文选》三十卷。在文学理论方面受刘勰影响较深。信佛。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