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涤非1907—江西临川人 文学史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等职。著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研究》等。 原名:忠临 萧涤非萧涤非教授与唐代文学研究 文史哲编辑部 文史哲1983年3期
萧涤非萧涤非传略 萧涤非 | 萧光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编 | 晋阳学刊1987年6期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第595页 |
萧涤非 萧涤非1906年—江西临川县人,青年时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辗转执教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到山东大学至今。曾任山东大学副教务长、中文系主任等职,现为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史哲》编委副主任。 萧涤非先生在古诗研究方面主要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这是他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时的毕业论文,其第一篇《绪论》分五个章节,总论乐府之历史起源、发展变迁及乐府之界说分类。他认为“乐府之起源,自生民始”,然而“乐府在先秦,乃所以为治,而非以为娱,乃将以启发人之善心,使百姓同归于和,而非满足个人耳目之欲望。”今天所谓的既教且乐的乐府实起源于汉武帝之设立乐府专署之时。他认为乐府之认识须“打破音乐之观念”,而应特别注意其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对于五言诗之起源问题,萧涤非非常看重,认为是“治汉乐府之第一关键”。他认为先有五言乐府,后有五言诗,他还将五言诗的发生发展划为四个时期:(一)五言之孕育期(汉朝初迄武帝);(二)五言之发生期(武帝迄宣帝);(三)五言之流行时期(元成帝迄东汉初);(四)五言之成立时期(东汉中叶迄建安)。 在第二篇《西汉乐府》中,萧涤非将两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并以此将两汉乐府划分为三个依次嬗递的阶段,即“自汉初迄武帝,为贵族乐府时期。自武帝迄东汉中叶,为民间乐府时期,自东汉中叶迄建安,为文人乐府时期。”并且将两汉乐府的发展与五言诗的发展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在第一章《论乐府之声调》中论述了声调之于汉乐府的重要作用,认为“汉乐府之能以脱离诗骚之藩篱而别开生面者……声调之改换,殆其主因也”。他还认为在雅声、楚声、秦声和新声这四种声调中,秦、楚二声“大抵节奏停匀,故文句亦多联整,且贡献在于产生五言诗体,而新声则节奏参差,故句读亦复长短不齐……其贡献在于开后世长短歌行一派。”而新声之输入中土,在于汉武帝之好大喜功,开边黩武。萧涤非还把汉乐府诗分为说理、抒情和叙事三大类,在抒情一类中认为汉乐府之所以描写夫妇之情爱和六朝乐府去写男女相思刻画女性不同,其原因在于儒家思想的一尊地位,他还由此得出《孔雀东南飞》必产生于独尊儒术之时,不可能出现于礼义纲纪松弛之六朝,这个结论是很使人信服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富有创作性的断代类别文学史,正如其导师黄节所称赞的那样“知变迁,有史识;知体制,有文学;知事实,有辨别;知大义,有慨叹,此非容易之才。” ☚ 余冠英 姜书阁 ☛ 萧涤非1907年生,原名忠临,江西临川县人。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现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关唐诗的主要论著有《乐府诗词论薮》、《杜甫诗选注》等。 萧涤非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有多方面的建树。关于王维、刘禹锡、皮日休等的研究论文,时有新见,自成一家之言。他对杜甫的精深研究,集中表现在《杜甫研究》和《杜甫诗选注》两部独具特色的著作中。在杜甫研究中,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文学史现象,以阶级的眼光,分析作家的立场、意识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从而将杜甫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他认为杜诗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大”,这又包括内容的广阔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两个方面。一是“真”,人真情真诗真。特别是那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更是真切感人。他的《杜甫研究》不仅着重研究了杜甫接近人民生活的一面,而且用了较大的篇幅,分析杜诗的艺术性。该书被誉为“是一部有创造性的作品”。在对杜诗的评注中,作者始终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鲁迅先生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二是“以杜解杜”,“不强杜以从我,而举杜以还杜。”他倾注巨大心血写成的《杜甫诗选注》,选目完备,考索翔实,注释精当,新意迭出,辞章优美,二十几年来一直被广誉为海内最好的杜诗选注本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