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浮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浮肿fúzhǒng

皮下组织因积液过多而肿胀
 △ 两腿~。
★浮标 浮荡 浮想
★沉浮 飘浮 轻浮

肿胀

肿胀

肿(焮肿) 膀(青紫烂~) 胀(烂~)
肌肉肿胀:臃(臃肿)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包(手起个~)
皮表小肿块,小疙瘩:
脚肿:膇 瘇
因细胞间或浆膜腔中液体积聚而表现为皮肤按之下陷的一种症状:水肿 浮肿
人体因水分运化失调而造成的肌肤浮肿现象:虚肿
人体内脂肪异常增多的现象:虚胖
由于局部血管扩张及血液过多而引起的一部分皮肤的发红肿胀:红肿 焮红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或郁血充血而体积增大:肿胀)

☚ 呕吐   血症 ☛

浮肿

症状名。水肿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浮肿有虚实之分,以虚证为多见。《景岳全书·杂证谟》: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浮肿虚者,当以培补脾肾为主,方用实脾饮、金匮肾气汤、真武汤等。实者,当以逐水为先。《证治汇补·水肿章》: “牵牛散,治脾湿太过,遍身浮肿,喘不得卧,腹胀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涩滞。”参见水肿等条。

浮肿

证名。出自《素问·气交变大论》,即凹陷性水肿。属虚,为区别肿之为实者,又称虚浮。但持此说者不多。

浮肿

又称“水肿”。人体组织细胞间液体积聚过多。有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由血浆渗出或淋巴液回流不畅、营养不良、肾脏疾患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炎、钩虫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

浮肿

浮肿

有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者,浮肿多从眼睑开始,迅速波及面部、踝部及全身,伴体弱乏力、食欲不佳、发冷发热、腰痛尿少等症。慢性者,除有全身渐进性浮肿外,尚有头痛、眩晕、鼻出血、面色苍白、贫血等症状。治疗:❶针刺或药线点灸肾俞、膀胱俞、三阴交、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❷苍耳子、金钱草、车前草、榄核莲、茅根,水煎服,治急性浮肿。
❸商陆、何首乌、地桃花根、瘦猪肉,水煎服,治慢性浮肿。
❹田螺、车前子、蒜,捣烂敷膏,外贴脐部,治急性浮肿。
❺蓖麻子、石蒜、冰片,捣烂,敷贴于双足涌泉穴。治慢性浮肿。
❻治疗期间,注意忌盐和休息。

☚ 红浊   风湿 ☛

浮肿fúzhǒnɡ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水肿。有虚实之分, 以虚证多见。多由肺脾肾脏气虚衰所致, 肺虚则气不化水, 脾虚则不能制水,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故传于脾而肌肉浮肿, 传于肺则气息喘急(见《景岳全书·水肿论治》)。治宜益肺培脾温肾为主。参见水肿条。

浮肿

浮肿

浮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及全身肿胀的一种病证。常见于外感风寒湿邪,劳倦太过,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原因所致。水是至阴之物,其本在于肾,其标在于肺,其制在于脾。若肺虚则气不能化精、化水;脾虚则不能制水;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传入脾而肌肉浮肿,传入肺而气息喘急,故说:三脏各有所主,都因阴火衰微,肾中之气不能化而水道不通,溢于肌肤而浮肿。浮肿有阳水和阴水,表里寒热之分。若身热口渴,二便闭涩是阳证;若身冷不渴,大便利是阴证。阴证中有中气、挟食、中寒、肾虚等区别。若咳喘,面浮肿者为表证;腹胀胁硬者为里证;若烦热,口燥,腹胀,便闭,饮食喜冷者为里热证;口不渴,饮食喜热,恶寒,恶风,发热者为表寒证。治宜宣肺行水,健脾化湿,温肾化气,通阳利水等法。太阴人表寒浮肿用干栗蛴螬汤,里热浮肿用葛根浮萍汤。少阴人表寒浮肿用芎归葱苏理中汤,十二味宽中汤,保命饮,里热浮肿用香砂养胃汤。少阳人表寒浮肿用木通无忧汤,荆防地黄汤,里热浮肿用木通大安汤,荆防败毒散。太阳人用荞麦100g,水煎空腹服,日再服。

☚ 郁证   胀满 ☛

浮肿

浮肿

本病系体内水液增多,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浮肿,为肿胀病之一种。本病没有原发性者,而伴随某一脏腑痼疾之加重,胃腑之消化希拉和调火赫依之功能紊乱,导致胃火衰败,进而全身各部分热能功能减退所致。或长期食用缺乏营养之饮食,饮水(茶)过多等,影响精华与糟粕之分解活动,致使精华不能完全被吸收而浑浊,在赫依之催动下散布于全身,潴留于肌肤疏松处,则出现浮肿。在临床上将浮肿分为心脏性浮肿、肺源性浮肿、肝性浮肿、脾性浮肿、肾性浮肿、妊娠浮肿等。从三根及所患脏腑之特点而言,心脏性者赫依偏盛,肺性者巴达干、血偏盛,肝性者希拉偏盛,脾性者巴达干偏盛,肾性者巴达干与黄水偏盛,妊娠性者巴达干、赫依偏盛。但因所患之原发病症患者之体质特性、年龄、患病季节、病程长短等因素之不同,可并发六基症之任何一症。浮肿发展则将成为水肿。
浮肿病人一般都有某一脏腑的慢性病史。症状为眼睑、颜面、小腿及足背等处浮肿,按之凹陷,肤色灰滞,唇、舌、齿龈皆失去色泽,消化失常,体力衰弱,喘促,心悸,脉象沉细。治宜以调理胃火,抑制赫依,燥湿利水为原则。药物宜投石榴四味散1.5g加蜀葵花、螃蟹、甘草、栀子、香青兰各等分,与前药等量同服。尚需给滋养三骨汤或滋养四骨汤,以抑赫依之骚动。外治取水肿三穴施灸或火针。又方:取泡制之巴豆、红花、荜拨各等分配伍之泻剂,引用大黄三味汤送服,有逐水及余邪之功。
心脏性浮肿,源发于心脏。主要表现为心跳,呼吸急促,肿势消长不定,小腿胫部足背较甚,按之凹陷,但复起亦速,脉象沉而不规律。治宜投沉香八味散1.5g,加水晶十五味散1.5g,开水送服,可缓排水邪,并有燥湿之效。
肺性浮肿,其原发病明显加剧,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痰带血色或多泡沫。浮肿在眼睑、颜面等处较明显。脉象虽沉而底则偏数。治宜如系巴达干成分大则可用葡萄十一味散,引用蜀葵花、青木香、蒺藜、螃蟹、海金砂各等分配伍之汤送服。血邪成分大则可选用《蒙医内科病学》方沙棘十八味散,引用前述汤剂送服。外治可在肘外穴微量放血。如系巴达干成分大则可在脊椎第四、五节施灸。
肝性浮肿,原发病愈益加重之外,出现体力衰弱,疲惫不堪之状,浮肿面扩大,甚至腹部臌胀,眼睛与皮肤、尿液等皆呈黄色,脉象细数。治宜二十五味大汤加栀子、香青兰各等分,开水沏服。或取牛黄九味散1.5g,加消肿红花七味散1.5g,白糖水送服,同时在肘外穴微量放血。
脾性浮肿,除原发病加重外,伴有腹胀,肠鸣,浮肿,唇舌干燥呈灰白色或发青。脉象沉弱而低促。治宜芫荽八味散与诃子七味散交替服用,引用草果、小蜀葵子、蒺藜、螃蟹、海金砂各等分汤送服,同时艾灸脊椎第十一、十二节。
肾性浮肿,除原发病加重外,出现腰肾部疼痛,头晕、耳鸣,颜面及阴部浮肿并瘙痒。治宜如寒象较盛,可用豆蔻十味散,取文冠木、蒺藜、螃蟹、小蜀葵子、海金砂等分煎汤引服。热象偏盛,则用肾热诃子十味散引用上述汤剂送服,外治可艾灸脊椎第十四、十八节。
妊娠浮肿参见妇科病。
饮食起居方面,忌食过于热、酸及咸味和过于凉性及缺乏营养之饮食。亦不能吃不易消化及不洁之物,或劳动疲乏后饮过多之水。应进食温性而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之饮食。起居宜忌感风冒寒,过度劳累,久坐卧于潮湿之处,力求心情舒畅,防止暴怒生嗔。

☚ 肿胀   水肿 ☛

浮肿

dropsy

浮肿fú zhǒng

edema; drops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