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菲利普斯曲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菲利普斯曲线

表示物价或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一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lban William Phillips)于1958年提出而得名。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的研究认为,在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又进一步用这条曲线,来描述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在一定范围内的替代关系。即,用失业率的提高可以换取通货膨胀率的降低,或用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换取失业率的降低。以此作为政府选择经济政策的依据。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故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它可以用来说明经济周期中失业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率变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最早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Phillips, Alban W., 1914—1975)于1958年在英国任教时提出。他从英国1861—1957年间的统计资料中发现,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以失业率为横轴,以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为纵轴,每个经济周期中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与失业率的对应关系是一条顺时针的环形线(图中虚线)。当经济由收缩阶段向扩张阶段运动时,这条环形线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即随着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的上升,失业率下降。当经济由扩张阶段向收缩阶段运动时,这条环形线又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即随着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的下降,失业率上升。这条顺时针的环形线可简化为一条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Samuelson, Paul A.,1915— )和索洛(Solow, Robert Merton,1924— )在1960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将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换成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率,从而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建立了负相关关系,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及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应用。在传统的、以IS-LM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没有包含对价格的分析,因而菲利普斯曲线在经得住一定时期实践检验的情况下,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即提供了一种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进行选择的政策“菜单”。政府可以利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一高一低或一低一高的替代关系,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为了降低失业率,政府可采取扩大总需求的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当经济处于扩张阶段时,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政府可采取紧缩总需求的政策,提高失业率。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陷入“滞胀”之中,出现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现实状况不再支持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提出,菲利普斯曲线只存在于短期,在长期则不适用;理性预期学派提出,只要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和短期都不能成立,政府干预政策只能造成和扩大经济的周期波动,而不是平抑经济的周期波动。

菲利普斯曲线

由菲利普斯依据英国1861~1975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关系所作的一条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有交替关系,如图1。图1中W表示货币工资,(ΔW/W)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横轴U表示失业率。曲线L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1降到u2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ΔW/W)1上升到(ΔW/W)2,即货币工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菲利普斯认为,货币工资水平在5%失业率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要使工资增长不超过生产率增长,也许需要5~6%的失业率。


图1


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正相关,而通货膨胀率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此人们也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


图2


图2中,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 (以P表示) 与失业率(以U表示)的交替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就较高;反之,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就较低。有研究表明,要满足不超过3%失业率,价格可能有必要每年上升4~5%。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福利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一方面,它在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利弊得失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既然通货膨胀和失业存在着交替关系,就应当选择二者的最优交替制。为此,必须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所谓收益,是指通货膨胀率的降低或失业率的降低可能带来的好处; 所谓成本,是指通货膨胀或失业率上升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要从社会、政治方面来选择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点,以便使这种交替成为可以被社会所接受的或允许的。一般认为,政策的制定者不应该在任何情况下使通货膨胀或失业中的任何一项达到使社会不能容忍的地步,而应当使通货膨胀和失业二者都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失业的成本比通货膨胀的成本可能要略高一些。政府应制定二者的临界点,如可假定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分别为4%,作为政府采取调节措施的信号,图2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由这二个临界点构成的临界区域。当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处在临界区之内时,政府不必采取措施干预 (如图2中的B点)。当处于图2中的A点或C点时,政府就要采取调节措施,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如在A点时那样),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如在C点时那样)。
随着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菲利普斯曲线有可能向右上方移动,这说明必须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使失业率下降到一定点; 或者必须用更高的失业率才能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到一定点。如有人曾指出,在较早的时候,与5%通货膨胀率一起发生的是3%的失业率,而到了较近时期,与5%的通货膨胀率一起发生的则是4%的失业率。还有些研究指出,要把通货膨胀率压低到2%,将会要求有5. 5%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定的临界点就不适用了,只有提高临界点,作为政府调节的信号。
对于需求管理来说,菲利普斯曲线被认为是一个很方便的工具,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实行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交替。由于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特别是劳动市场的结构等不同,各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菲利普斯曲线也并不是稳定的曲线。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就业水平,或者通货膨胀条件的失业代价,仍然是宏观福利经济学的新课题

菲利普斯曲线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 (或物价上涨率) 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1958年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最先提出,故名。他提出这条曲线原是用于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的依存关系的。可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给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开脱罪责,硬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于是就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这条曲线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了。在以物价上涨率为纵座标,以失业率为横座标的座标图上,这条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这表明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是按相反的方向变动,此消彼长。凯恩斯主义者就以此为借口替他们的通货膨胀政策辩护,似乎为了减少失业,则必须以通货膨胀作为代价。

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提出的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理论解说和分析工具。
菲利普斯在研究英国1861~1913年经济资料时,发现工资的增加在失业率低的年代要快得多。他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雇主们把增加后的工资以提价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结果出现通货膨胀,并且,这种高就业下出现的通货膨胀与总需求的扩张无关。
菲利普斯原曲线的形态,见图。图中分布各点代表英国1861~1913各年度的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由菲利普斯设计的这条曲线,表示由工资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 反之亦相反。


菲利普斯曲线


现代经济学家在使用菲利普斯曲线时,将原图竖轴代表的货币工资变动率改为以价格水平表现的通货膨胀率,并将研究重点放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与一定水平的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上。
应当指出,从本世纪40年代末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实际情况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与原菲利普斯曲线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以1948~1972年美国的情况为例,见图。


美国1948-1972年菲利普斯曲线


从上图可见,整个曲线已向右方移动并且斜度急陡,这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替换成本加大了。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多出现与菲利普斯曲线不吻合的情况,因此,该曲线也受到不少经济学家的攻击和责难。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提出的关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理论解说和分析工具。
菲利普斯在研究英国1861~1913年经济资料时,发现工资的增加在失业率低的年代要快得多。他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雇主们把增加后的工资以提价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结果出现通货膨胀,并且,这种高就业下出现的通货膨胀与总需求的扩张无关。
菲利普斯原曲线的形态,见图1634。
图1634中分布各点代表英国1861~1913各年度的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由菲利普斯设计的这条曲线,表示由工资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相反。


失业(%)


图1634菲利普斯曲线


现代经济学家在使用菲利普斯曲线时,将原图竖轴代表的货币工资变动率改为以价格水平表现的通货膨胀率,并将研究重点放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与一定水平的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上。
应当指出,从本世纪40年代末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实际情况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与原菲利普斯曲线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以1948~1972年美国的情况为例,见图16-35。

图16-35 美国1948~1972年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16-35可见,整个曲线已向右方移动并且斜度急陡,这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替换成本加大了。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多出现与菲利普斯曲线不吻合的情况,因此,该曲线也受到不少经济学家的攻击和责难。
☚ 结构型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 ☛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Ourve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他根据英国100年来的历史资料,得出失业率和价格一工资率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即:工资增长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工资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价格上涨率上升,失业率下降;价格上涨率下降,失业率上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曲线来表示:


图15

☚ 斯堪的那维亚通货膨胀模型   摩擦性失业 ☛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Phillips,A. W,1958) 通过统计观察发现,英国在1861~1957年间,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可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为: △Wt=f (ut),式中,△W是在t时期内货币工资变动率,u是t时期内的失业率。最初,菲利普斯曲线只是一种经验关系,用库普曼 (T.Koopmans) 的话说,叫做 “没有理论的度量”,后来,利普西 (R. G. Lipsey,1960)通过单一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利普西指出,货币工资变动是劳动力市场超额需求程度的函数,而失业率可视为劳动市场超额需求的一个负函数。从而利普西先验地建立了劳动力超额需求X= (ND-NS)/NS(式中ND是计划的劳动需求,NS是计划的劳动供给) 和失业率u之间的负向关系,即XU函数。这一结构式在经济理论上是首创的,从而形成了菲利普斯—利普西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形成以后,在理论上经过了多次修正。萨缪尔森和索洛 (P. A. Samuelson,R. M. Solow,1960) 把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转化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与经济政策联系起来,使其成为政策制定者“在不同程度的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关系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在短期和长期是不同的,从而便有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则是一条垂线,即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按照弗里德曼(Friedman,1968,1975) 和费尔普斯(Phelps,1967,1972) 的观点,在长期,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使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上移动,排除了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任何长期替代关系,从而可供选择的预期通货膨胀对应于可供选择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名义总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经济行为人能够提高他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从而使货币工资和一般物价水平按相同比率提高,所以不论是实际工资还是产品的相对价格都没有提高,因而菲利普斯曲线上移而失业则恢复到原有水平。如下图所示。假设菲利普斯曲线R0是有效的,经济系统处于A点的稳态位置。在这一点,自然失业率u*为真实通货膨胀率减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零的失业水平。经由扩张总需求政策,使失业率降至u0,结果根据菲利普斯曲线R0决定通货膨胀率为π1,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为π1的假定下,菲利普斯曲线R1是有效的,从而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即由B点又恢复到C点,这样逐次调整,使预期通货膨胀逐步接近真实通货膨胀率。从而,在长期使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线。


按照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分析,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之间的差别,是适应性预期的结果。但是,适应性预期概念很容易遭受这样两个责难: 一是它会导致有规则的偏倚预期 (Lucas,1972),二是每当经济行为人占有附加信息的时候,它会导致信息的浪费。理性预期学家卢卡斯 (R. Lucas,1972) 和萨金特 (T. J. Sargent,1973) 认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的经济人是明智的,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一切能够得到的信息,因此,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运用理性预期的概念使其更符合经济人假定。在理性预期情况下,甚至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也是不稳定的。经济行为人已知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提高,会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时使菲利普斯曲线发生移动。从而根据理性预期假说,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失效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 恩格尔定律   乘数 ☛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物价上涨率 (通货膨胀率) 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逆向变动关系的曲线。1958年,当时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英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1862—1957》一文。文章根据英国将近100年间的统计数据,绘制了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这便是原来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原来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 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 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后来,后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根据所谓工资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说法,认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表述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 (通货膨胀率) 之间的关系。这样,只需要把货币工资变动率改为通货膨胀率,同样可以得到一条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此起彼落的逆向变动关系。这种意义上的菲利普斯曲线被用来作为现代西方国家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依据,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权衡利弊作出取舍。当政府认为通货膨胀率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时,可以用提高失业率的办法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或者,当政府认为失业率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时,则可以用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来降低失业率。

☚ 工资—物价螺旋式通货膨胀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
000100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