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華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井坊部 > 牌柱 > 桓表 > 華表 華表 huábiǎo 古稱“誹謗木”、“表木”。傳說堯舜時於交通要道竪立木牌,即俗稱之“誹謗木”,衙門、帝王宫殿及陵墓前的大柱,或左右對稱排列,或立於建築物四隅,有標識、裝飾及供觀瞻供言事者書寫諫言。後逐漸演變爲矗立於城郭、之功用。設於墓前者亦稱“墓表”。古以木爲之,後世多爲圓形大石柱,柱身渾圓挺健,并雕有蟠龍雲紋等圖案裝飾;亦有於上部横貫一雲板,成十字形者。如今立於天安門前後的兩對漢白玉華表,造型俊秀,雕琢極工,即屬華表之精品。《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其華表則鎬鎬鑠鑠,赫奕章灼。”李善注:“華表,謂華飾屋之外表也。”唐·白居易《望江州詩》:“江迴望見雙華表,知是潯陽西郭門。”宋·高承《事物紀原·華表》:“《古今注》曰:程雅問堯設誹謗木何也?曰:今之華表,以木交柱頭,狀如華形,似褐禊之狀,或謂之表木。應劭曰:今宫外、橋樑頭四柱木是也……韋昭曰:慮政事有缺失,使言事者書之於木,凡交衢道路悉施焉。後世以石易之,第取其觀贍而已。後人立於塚墓之前,以紀其識也。”《格致鏡原》卷二十:“縣所治,夾兩邊各一桓(表),陳、宋之俗言桓聲如和,今猶謂之和表,即華表也。”清·朱彝尊《日下舊聞》引《楊文敏公集》:“若夫飛閣峩峩,實爲承天繡楹,霧簇畫拱,星聯躆石猊之盤礴,竦華表之巋然。”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堪輿部 > 砂 > 華表 華表 huábiǎo 堪輿家稱水口間挺拔的山峰爲華表。《周易陰陽宅·論華表捍門》:“華表山者,水口間卓立挺秀之峰巒也。或則兩山對峙,水從兩山中間流出;或則横欄高鎮,窒塞水中者也。二者俱要聳天表,終稱華表之名。水口有此,其内必有大地。仿佛人家門前,既豎旗杆,門内必有大應大堂,其理一也。”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碑志 > 華表 華表 huàbiǎo 亦稱“表木”、“石柱”。古代立於陵墓前的石柱。原爲木制高柱,近柱端處有以短横木或木板貫穿成十字交叉,以作標志之用。後亦立於宫殿、宗廟、亭郵等建築之前以及交通大道上。當源於“誹謗木”,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也。以横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惡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據文獻記載,戰國時代墓前已有華表。《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八載有“燕昭王墓前華表”。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千年華表》:“昭王墓前華表已千年,使人伐之。”西漢時墓道前樹立華表已很流行。東漢時盛行用石柱立于神道前端,作爲神道的標志。形制基本定形,通常爲圓形柱身,周圍雕刻有瓜棱形直紋;柱頂有方石,上多刻有“某某官職某某之神道”字樣;方石之上爲柱頂,現存東漢華表柱頂均殘缺。《後漢書·中山簡王焉傳》李賢注:“墓前于道建石柱以爲標,謂之神道。”南朝梁代陵墓的華表柱頂多爲蓮花承露盤蹲坐小辟邪,北齊義慈惠石柱柱頂爲小石屋,中置一佛龕;柱礎多浮雕石獸。至唐代多爲八棱形柱身,柱頂與柱礎都有卷草紋雕飾。宋以後,皇陵華表通身雕刻龍紋,皇后刻丹鳳、牡丹纏枝紋等。清代皇陵的華表上部用一塊鏤雕的如意雲板,柱礎四周又添設望柱及攔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