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说
清末哲学论著。清末章炳麟(生平见(訄书》条)著。初系《儒术真论》的附录。写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同年秋发表于《清议报》第二十八至三十册。
《菌说》以“不知原始,不能反终”作题解。“菌”原出《庄子·齐物论》“乐成虚,蒸成菌”,章炳麟引用西方近代的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将其解释为细菌和微生物,以考察生命、物种、人类的自然进化过程。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盖万物之初,只有阿屯(Atom),而其中万殊”。并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批评了谭嗣同《仁学》中的把“以太”混同于佛教的“性海”错误观点,辨明“以太”并非“心力”,而是构成阿屯的实体,说:“或谓‘性海即以太’。然以太即传光气,能过玻璃实质,而其动亦因光之色而分迟速。彼其实质,即曰‘阿屯’”。由此肯定生命是一种物质现象,并把细胞作为生命原始物质来叙述生命现象,说:“今夫庶物莫不起于细胞。细胞太抵皆球形,其中有核,亦大抵皆球形。核中液体充满,名曰核液,分染色物、非染色物两者。凡细胞诸种,皆自原形质成立。原形质似卵白质,赫胥黎氏称之曰‘生命之本原’……是即生物之所以灵运,然非有神宰畀之矣。”概述了生命现象之基础是物质,并认为物质“相易相生相摩,渐以化为异物”。进而具体论述了各种元素和合而成空气金铁,空气金铁转化为草木,草木变成蜃蛤水母,再递进“为甲节,为脊骨,复自鱼以至鸟兽而为猿、狙、猩、狒,以至为人”这样一个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
《菌说》认为自然界没有创造主,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也没有任何东西在主宰。说:“非有上帝之造之,而物则自造之”,“天运地处,竞无主张纲维也”。并运用生物适应环境的原理,驳斥上帝造人说。但是,《菌说》把生物进过程,归结为精神的作用,“夫自诸异物而渐化为人者,此亦以思自造者也”。这又表现了唯意志论的倾向。
《菌说》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把感觉等认识能力看作是人的机体的功能,认为声、色、香、味等欲望是各种官骸的需要,说:“盖内有精虫,外有官骸,而人性始具。使官骸皆殒,而精虫独存,则无声、色、香、味诸欲,而独有牝牡之情。”不仅如此,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都是肉体的功能。否认有先验的道德观念,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恶,只有在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上,才表现为善恶,说:“无善无恶,就内容言;有善有恶,就外交言。”并援引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说,“一切道德,皆始自利”,把道德观念的起源归结为自利。
《菌说》还根据进化论思想,反覆强调“合群明分”对于国家、民族御侮图存具有的重要意义:“彼人之自保则奈何?曰:合群明分而已矣。苟能此,则无不自立,譬之蜜蜂,虽细不败。苟不能此,则无不受侮”,“是故合群明分,则足以御他族之侮,涣志离德,则帅天下而路。”因此反对那些洁身自好、自命清高的隐逸人士。认为他们的行为将使民族退化,国家灭亡,“今知不合群致死以自御侮,则后世将返为蛮獠狙获。以此为念,则足以倡勇敢也必矣”。
另有修订手稿,现收藏于北京图书馆。还收入《章太炎选集》和《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