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莱蒙托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莱蒙托夫1814—1841Mikhail Yurievich Lermontov

俄国诗人。出身贵族家庭。早年就学于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曾在骠骑兵团服役。中学时代即开始写诗,受到普希金、拜伦的影响。1837年普希金遇害后,他写诗篇《诗人之死》,揭发凶手即沙皇政府,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1841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一生写短诗四百多首,还写有长诗、长篇小说和剧本。抒情诗《鲍罗金诺》、《祖国》抒发爱国之情。《孤帆》表达对自由的渴望。长诗《恶魔》抨击农奴制社会。《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表现出反专制倾向。叙事诗《童僧》赞扬叛逆精神。中篇小说《当代英雄》,抨击俄国的贵族社会,反映贵族青年的弱点及其阶级局限性。其作品充满对封建农奴制俄国的不满与反抗,具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Laimengtuofu,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俄国诗人、作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退伍军官家庭,幼年丧母,随外祖母生活。1828年入贵族寄宿学校,183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1832年离开莫斯科大学,入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写批评贵族上流社会,追求自由的诗歌和剧本。他继承了普希金的文学传统,后来又接受拜伦等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早期的作品以抒情诗为主,充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中以《乞丐》、《天使》和《帆》等较为著名。1837年,普希金在决斗中身亡,莱蒙托夫悲愤不已,当即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不是别人,而是沙皇俄国整个上流社会,这篇渗透批判精神的政治抒情诗,以手抄本的形式迅速流传,震动了俄国文坛。同年,以描写1812年击败拿破仑的波罗金诺战役为主要内容的长诗《波罗金诺》发表,这篇诗作以爱国主义激情和宏大的气魄引人注目,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成熟期。
莱蒙托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叙事长诗《恶魔》(1829~1941)和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前者描写一个怀疑现存秩序、热烈追求自由的恶魔,爱上格鲁吉亚姑娘塔玛拉,后被谪放人间,在孤独、痛苦中找不到出路。诗作充满强烈的反叛精神,也表达了极端个人主义式的反抗不可能成功的思想。后者描写流放到高加索的青年军官毕巧林的故事。毕巧林精力充沛、才智过人,富有教养,对贵族社会抱着批判甚至敌视的态度,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但又缺乏理想,找不到改变现状的出路,只能把精力和才智浪费在一些无聊琐碎的小事上,成为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的又一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
莱蒙托夫的创作结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方法,并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这些都对后来的俄苏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 契诃夫   普希金 ☛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

俄国诗人、作家。贵族出身。
天资聪颖的诗人自幼在语言、绘画、雕塑等方面表现出非凡才能。在莫斯科大学附属寄宿学校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同时开始创作,写诗60首。
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后,深受自由思潮的感染,思想逐步成熟,写有抒情诗、叙事诗和剧本,如 《西班牙人》、《人和情欲》等,后因参加学生驱逐反动教授事件而被迫退学,诗人愤然进入彼得堡近卫军士官学校。
在单调窒闷的军校生活环境中,莱蒙托夫坚持创,1835年,首次公开发表作品 《哈克·阿勃列克》。1837年为悼念普希金而写的《诗人之死》使他成为俄国文坛的新星,但由此也开始了遭受沙皇政府政治迫害的漂泊生涯。
诗人被流放到高加索,在那里他写了大量抒情诗,长诗《童僧》和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也相继问世。1840年2月,因决斗再度被流放高加索,临别即兴诵作名诗《云》。1841年诗人完成长年创作的长诗 《恶魔》。1841年7月15日,年仅27岁的诗人倒在决斗场上。
他的创作受普希金和拜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叛逆精神,同时又充满孤独和哀伤的情调,反映了处于革命低潮中的先进贵族知识青年的情绪,别具一格。

莱蒙托夫像

☚ 别林斯基   屠格涅夫 ☛

莱蒙托夫1814—1841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普希金遇害时写了著名的《诗人之死》一诗,激怒了沙皇政府,遭流放。叙事诗《恶魔》、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充满着对俄国封建农奴制的不满与抗议。同果戈理一起,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为19世纪中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

俄国诗人。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后在士官学校毕业,服役于骠骑兵团。1837年普希金死后,创作著名诗篇《诗人之死》,愤怒谴责宫廷权贵扼杀自由,震动彼得堡,被流放南俄。不久返回,先后创作《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1838)、《童僧》 (1839)、《恶魔》(1839)第三首著名长诗,以反抗压迫和追求自由为基本主题。“恶魔” 为罪恶的 “世俗秩序”叛逆者与孤独的利己主义者的二重形象。1840年再度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全书由五个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故事组成。主人公贵族青年皮巧林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的黑暗时期走入生活,他厌恶首都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来到边远的高加索,仍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只得在无谓的冒险猎奇中寻找刺激。先是与商人卡比基争夺土司的女儿贝拉,导致贝拉的死。后来到山间疗养地遇到昔日被他抛弃的情人维拉,一面与她调情,一面又勾引公爵小姐玛丽。结果导致了一场决斗,打死了旧日的朋友。最后在从波斯回国途中死去。皮巧林是一个“恶魔”式的叛逆者、40年代“多余人”的典型,具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内容和时代特征。该书成为俄国现实主义心理小说的奠基作。诗人在决斗中被杀。

☚ 谢甫琴科   屠格涅夫 ☛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Лсрмонтов, Михаил Юриевич

俄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接受母亲及舅父的家庭教育。1834年任职于外交部,1843起在宫廷任职。30年代末开始写作,作有许多抒情诗和歌谣。1854至1857年间与热姆丘日尼科夫兄弟合作为《现代人》写讽刺幽默作品。50年代末起为《俄国丛谈》等报刊撰稿。1861年辞去公职,专事写作。60至70年代政治上趋向保守,艺术上信奉“纯艺术”论。这一时期创作了历史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沙皇鲍里斯》,美化古代领主政治,对专制体制持有异议,对宫廷生活、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征有细致入微的刻划。以民歌体抒情诗《我的铃兰草》(1840)为代表的一些诗作,表现现代文明与宗法制自然经济的悲剧冲突,对他钟爱的乡村生活的不幸寄予同情。他的诗大多清新明快,富有民歌般的韵味。此外他还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勇士歌谣《穆罗马人伊利亚》、《萨德科》及讽刺诗《波波夫的梦》等。他是19世纪中期俄国文坛重要诗人之一。

☚ 冈察洛夫   屠格涅夫 ☛
000009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