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果 > 蘆菔子 > 萊菔子 萊菔子 láifúzǐ 莱菔子semen raphani理气药。出《本草衍义补遗》。见《三农纪》。又名萝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晒干。生用或炒用。主产河北、河南、浙江等地。辛、甘,平。入肺、脾、胃经。功能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❶食积气胀,胸腹胀满,与香橼皮、枸橘、苏子、白芥子、葶苈子、枳壳等配伍,如枳壳宽胸散(《牛经备要医方》)。 ❷马伤料,与麦蘖、枳壳、山楂、神曲、白术等配伍,如麦蘖散。 ❸牛马痰涎壅盛,气喘,咳嗽,配与苏子、白芥子同用,如三子下气汤(《韩氏医通》)。牛、马18~60克:猪、羊6~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本品含挥发油及脂肪油。挥发油中含甲硫醇、α-及β-己醛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erucic acid)、亚油酸、亚麻酸、芥子酸甘油酯(glycerol sinapate)等。另含芥子碱(sinapine)以及植物抗菌素、莱菔子素(rapha-nin)。水提液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莱菔子素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病毒、真菌及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尚有芥子油成分,又称莱菔子硫素(sucforaphen),1.0%浓度可抑制链球菌、化脓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肠杆菌。尚有解毒、降压、抗炎、镇痛作用。 莱菔子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又名萝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Raphanus sativus L.的种子。辛、甘,平。入肺、胃、脾经。下气,化痰利咽,消食散瘀消肿。 ❶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便秘,下痢后重。煎服:9~15g。 ❷生研服,吐风痰;醋研敷,消肿毒。 ❸研烂,热酒调敷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本品含莱菔素(Raphanin)、脂肪油、挥发油、植物甾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芥子酸甘油酯等。还含芥子碱硫酸氢盐等。挥发油中含甲硫醇等。莱菔素在体外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能抑制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生长。水提物可抗炎、降压等。过量水提物可致小鼠惊厥而死。 莱菔子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莱菔的种子。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辛、甘,平。归肺、脾经。有消食导滞,降气消痰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食积胀闷,泻痢后重。本品善消面食积滞。老年人,脾胃消化功能渐趋不足,饮食稍过即觉胀满难消,甚则嗳腐吞酸,可与神曲、麦芽、鸡内金相配;若见小儿食积泻痢,里急后重者,可以本品与木香、大黄等同用。 ❷气逆喘咳,痰多。用于治疗老人、小儿痰多咳喘之症,多与苏子、白芥子相配。 ☚ 薤白 山楂 ☛ 莱菔子lái fú zǐ《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莱菔(30)。药名。 【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 【别名】萝卜子(《日华子本草》)。 【性味】辛甘,平。 ❶《滇南本草》“性温,味辛。” ❷《本草纲目》:“辛甘,平,无毒。” ❸《玉楸药解》:“辛,热。” ❹《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用味微辛,性平;炒用性温。” 【归经】入肺、胃经。 ❶《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❷《药品化义》:“入脾、胃二经。” ❸《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 ❶《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❷《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 ❸《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❹《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❺《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隔,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❻《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 ❼《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成分】种子含脂肪油,油中含芥酸、亚油酸、亚麻酸等,挥发油(为α-及β-己醛、甲硫醇)等。尚含有抗菌物质称莱菔素(Raphanin)、芥子碱(Sinapine)、芥子碱硫酸氢盐,以及生物碱、黄酮、邻苯二甲酸丁二酯。 【药理】 ❶抗炎:莱菔子对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肿有明显的抑制其炎性增生,但抗渗作用较弱。 ❷降压:有效成分主要是芥子碱硫酸氢盐。 ❸抗菌:莱菔子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及同心性毛癣菌等6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莱菔素。莱菔素对DNA和RNA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❹对胃肠道的作用:莱菔子生用或炒用对兔体外回肠节律性收缩有增强作用和抑制小鼠胃排空的作用,能提高豚鼠体外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降低胃底部纵行肌紧张性。炒用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对兔体外回肠节律性收缩的抑制。炒用强于生用,其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机械性消化,缓解肠运动减弱所致的腹胀。 ❺对呼吸道的作用:莱菔子对痰壅咳喘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❻其他:莱菔子素在1∶1000~1∶10000浓度时可抑制体外兔睾丸组织细胞的生长。1∶800的莱菔子素可使体外蛙心的心搏减慢,张力下降。 莱菔子láifúzǐ中药名。出元·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别名萝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L. 的种子。辛、甘, 平。入肺、胃经。下气化痰, 消食除胀。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便秘、下痢后重, 煎服: 4. 5 ~ 9 克。生研服, 吐风痰;醋研敷, 消肿毒。本品含莱菔素、脂肪油、挥发油。莱菔素在体外对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莱菔子 莱菔子 莱菔子莱菔子,始载于《日华子本草》,原名萝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黑龙江等省; 其它省区亦产。 本品味辛、甘,性平。归脾、胃、肺经。功能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下痢后重、大便秘结以及咳嗽多痰、上气喘满等证。本品为治食积气滞的要药,可与神曲、山楂等消食之品同用,方如《丹溪心法》之保和丸。下痢后重者,可于利气通腑药中加用本品,能增强其消积化滞之功,如《方脉正宗》治下痢后重方,即以莱菔子与大黄、木香等相配。倘因气滞而腹胀便秘者,可用本品炒后研末内服; 如与泻下药同用,则效果更佳。临床报道重用莱菔子,协同大黄、芒硝、蜂蜜,可攻下通便,并治疗蛔虫引起的肠梗阻。本品善治胀满,性主消克,非气虚体弱者所宜,或配补气健脾之品,使祛邪而不伤正,如《本草新编》记载: 治虚喘、虚胀,以少量莱菔子与人参同用,“其功更神”。莱菔子又为降气化痰药,临床主要用于痰壅气阻,肺失肃降而致的咳嗽痰喘,胸满腹胀,多与其它止咳化痰药配伍,常用方三子养亲汤,即莱菔子与苏子、白芥子同用。《食医心镜》用一味莱菔子煎汤内服,治上气咳嗽,痰多喘促;《医学集成》之清金丸,单用本品研末,姜汁和丸,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发,都是取用本品降气、化痰和消食的作用。煎服,5~10g。一般炒用,吐风痰生用。 实验研究: 种子含莱菔素、挥发油、脂肪油。挥发油中有甲硫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以及芥子酸甘油酯。抗菌有效成分莱菔素,在1μg/ml浓度时,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即有明显抑制作用。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常见皮肤真菌有些抑制作用。 ☚ 鸡内金 莱菔 ☛
莱菔子 莱菔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初夏采收成熟种子,除去杂质,晒干。种子呈椭圆形而稍扁平,长2~4mm,宽2~3mm。表面淡红棕色或黄白色,顶端有褐色小种脐,一则有数条纵沟。皮薄易碎,种仁分两片,黄白色或黄色,有油性。无臭,味甘,有萝卜味。 太阴人药。功能为行气和痰,消食。主要用于太阴人咳嗽、喘息、胸腹痛。也用于伤寒时气头痛、无汗、食滞痞闷。如《东医寿世保元》麻黄定喘汤治太阴人咳嗽、喘息,用本品5g、麻黄15g、杏仁7.5g、黄芩、桑白皮、桔梗、麦门冬、款冬花各5g、白果炒黄21个,以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又如《东医寿世保元》太阴调胃汤,治伤寒头痛、无汗、食滞痞闷等症,用本品10g、薏米、干栗各15g、五味子、寸冬、石菖蒲、桔梗、麻黄各5g,以发汗解表,健脾消食。常用量5~15g。 ☚ 桔梗 薏苡仁 ☛
莱菔子 莱菔子莱菔子,又称萝卜子。维吾尔药物名土如皮 欧如合,别名白祖如力 排节里、吐胡米 土如比。为十字科植物莱菔Raphanus sativus L.的种子。原植物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黑龙江等省区,国外大部分地区均产。 本品性二级干三级热,味辛。功能生干生热,催吐清胃,补胃增食,燥湿化痰,除斑生辉,解毒止痛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胃脘作恶,胃寒虚弱,消化不良,湿盛痰多,蝴蝶斑、白癜风等皮肤斑点及毒虫叮伤等。催吐与蜜醋内服散剂3g,其他疾病内服1—3g,外用适量。本品对热性气质有害,矫正药为孜然、蜂蜜、食盐。除了催吐用于其他疾病时,若本品缺货,可代用白芥子。本品可入汤剂、散剂、油剂等制剂。 ☚ 催吐药 甜瓜蒂 ☛ 莱菔子lai fu zi【医学】radish seed 莱菔子Chinese radish se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