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是药物代谢与数学间的边缘学科,是由经典的药物代谢发展而来的。它用数学方程式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及结构转化等过程的动态规律。
1924年Widmark及Tandberg最早提出药代动力学分室概念,并用数学方程式描述了开放式单室模型。1937年Teorell又提出了开放式二室模型概念,由于当时所用动力学公式比较复杂,多年来未被人们所接受。直至6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各种分析仪器(特别是高效液相层析、气-质联用仪)的发展,同时科学实践迫切要求对药物的体内过程做定量的、深入的分析,Teorell的概念才得以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的药代动力学。近年来药代动力学进展迅速,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药物代谢、药剂学、分析化学及数学等学科在内的新型学科。
由于在完整机体(特别是在病人),不可能或不容易直接测定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因此,对全面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有一定困难。药代动力学常借血、尿、唾液、乳汁等易得样品,测定药物浓度,再借助于特定的数学模型及数学表达式,计算出一系列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表观分布容积Vd、半寿期t1/2、清除率C等),从速度与量两个方面描述、概括并推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转化等过程的动态规律。
为了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规律,药代动力学用分室概念加以模拟,即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见“隔室”条)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型、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或个体差异等方面已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