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试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试验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试验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test,FFA

诊断眼底疾病的试验方法之一。基本原理是眼底镜(或裂隙灯)或眼底照相机上装有特殊滤光系统,用荧光素钠做造影剂注入血管中,当荧光素随着血流进入眼底血管时,在蓝色光波的激发下,荧光素就发射出黄绿色荧光,通过眼底检查或眼底照相可观察到眼底血管微细结构,血管内血液动力学及血管生理病理变化。(1)方法:
❶造影前检查眼底病变部位,以便掌握要重点拍照部位及拍照间隔时间。并了解眼底色素情况,浓者不易看到脉络膜的细节;淡者则易看到脉络膜的细节,但视网膜的微细结构不太清楚。
❷被检眼充分散瞳,直径以能达8mm为宜,一般1%阿托品或2%后马托品与5%~10%苯肾上腺素联合应用。
❸造影前30min让病人口服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25~50mg或扑尔敏4mg)和止吐剂(如维生素B620mg或灭吐灵10mg),并向病人解释,务必镇静合作。
❹患者取坐位,下颌置于托架上,额部紧贴支架,并用固定带固定头部。臂部平放于检查台上,臂部与心脏基本上保持等高位置。嘱患者注视指示灯,摄影时不要瞬目。检查者先拍眼底普通象和加用激发滤光片及栅滤光片的对比象。
❺采用三通双管注射器,先用1%荧光素钠5~10ml做试验剂量慢慢地注入(也可做荧光素皮肤划痕试验),如无反应则调换含有荧光素钠的注射器迅速注入(其用量方法目前有3种:10%荧光素钠5ml,5%荧光素钠10ml或20%荧光素钠2.5ml,注射速度为2~4s)。在开始注射的同时,检查者立即拨动自动计时器,同时严密观察眼底荧光出现情况,根据需要选照不同时间、部位的造影图象。(2)正常眼底的荧光形态:
❶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m-relina circulation time,A-RCT):荧光素钠从肘前静脉注射后,随静脉血流回到右心房、右心室,然后,经肺循环至左心,再通过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眼动脉到达眼底,这段时间称A-RCT,正常在10~15s之间。双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差别一般不超过0.5~1s,如果两眼差别过大,应考虑颈内动脉狭窄或阻塞的可能。
❷视网膜血循环的分期:视网膜动脉前期(脉络膜期),脉络膜先出现地图状荧光,视乳头出现淡淡朦胧荧光;视网膜动脉期,时间约1~1.5s,此期内静脉完全不显荧光;染料完全充盈动静脉时称为动静脉期,通过时间一般是1.2~5s,黄斑部中心凹附近最快,为1.2s,鼻侧视网膜为2.4s,颞侧为3s,周边部最慢;视网膜静脉期,视网膜动脉荧光浓度逐渐下降或消失,而静脉血管荧光均匀一致显示清楚;视网膜静脉晚期,静脉内还存有淡淡的残余荧光。
❸视网膜的血循环荧光形态:荧光素进入血管内,中央部分及周围血浆都有荧光,较粗的视网膜动静脉中,含荧光素的血液呈分层流动,称为层流。正常动脉层流不超过1s整个腔即都充盈,先出现于血柱中央。静脉荧光层流先出现于血柱边缘,荧光可持续15~20s以上,往往在其荧光未全消退时血液中染料再次循环于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但荧光强度比第1次弱得多,染料可再循环2~3次,5~6min后均匀地分布在周身所在血液内,就见不到再循环了。黄斑部的特点是中央部有一约0.5mm直径无血管区,该区周围毛细血管呈单层环状排列,并向深层逐渐增加其密度和层次。视网膜血管壁在正常情况下,荧光素分子不能穿过,而在病理情况下可穿过管壁而渗漏于附近视网膜组织中,造成视网膜血管外组织的染色。
❹脉络膜血循环的荧光形态:在正常情况下,只能粗略地看到脉络膜循环一些大血管的某些段落及斑状的模糊荧光。黄斑区看不见脉络膜荧光。当所有毛细血管都充盈时,全部脉络膜呈现弥漫荧光。然后荧光素又被吸进入脉络膜血循环中的涡状静脉排出。
❺视乳头荧光形态:深层朦胧荧光出现于动脉前期,呈模糊的亮斑,分不清血管,不超过视乳头范围。浅层葡萄串状荧光出现于动脉期早期,荧光较亮,可分辨出毛细血管,不超过视乳头范围。乳头上表层辐射状毛细血管荧光出现于动脉期晚期,这种荧光很亮,持续时间长,并掩盖了前两种荧光,超过视乳头范围,约在乳头缘外1/2~1个乳头直径以内的区域。晚期视乳头晕轮出现于造影晚期,乳头缘有弧形或环形的模糊的荧光轮,并随时间延长亮度增加,范围始终不超过乳头边缘。
❻巩膜荧光:正常情况下可在乳头颞侧弧形斑中巩膜裸露部位看到。(3)异常荧光图像:
❶自身荧光:指在注入造影剂以前所拍的照片上,由反射率高的浅色或白色眼底部位(如乳头、脂类沉着斑,有髓神经纤维、脉络膜萎缩斑,白色巩膜的暴露区域及白色渗出斑等)在照片上出现的荧光。
❷假荧光:造影后期少量荧光素分子进入房水及玻璃体后再反射回来而被摄入图像,如滤光片光谱较纯,一般可以避免。
❸透见荧光:色素上皮的色素有脱失或色素分布发生变化的部位荧光比其周围正常部位更明显地透见,它出现于早期脉络膜充盈时,造影中期其大小、形态及亮度很少有改变并随脉络膜荧光消失而消失。
❹荧光遮蔽:由于组织或液体(如色素瘤、炎性渗出和出血等)的遮蔽使正常荧光看不到或模糊不清。分析时宜与普通眼底象对照。
❺染料积存:正常时不透过荧光的部位(即生理屏障)若透过了荧光素,称荧光素渗漏,渗出之后,进入解剖间隙,逐渐积蓄起来,造成组织隆起或脱离,称为染料积存。渗漏部荧光造影像的特征为最初渗漏部位可见点状荧光,以后逐渐扩大,荧光的大小、形态和亮度也随之增加,待视网膜脉络膜循环的荧光消失之后它仍然存在。
❻组织着色:荧光素渗漏后,如果弥散到周围固态的组织上去,使之染上染料,称为组织着色。(4)常见眼病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征象:
❶视网膜动脉阻塞:荧光在视网膜动脉内出现时间延长,臂-视网膜时间比正常晚5~20s。静脉充盈也相应迟缓。
❷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总干阻塞早期,视网膜和脉络膜可见大片无荧光区,静脉充盈迟缓;后期可见弥漫性视网膜内荧光素渗漏;晚期视网膜上可见侧支循环及新生血管,前者不渗漏荧光,后者渗漏明显,使周围组织染色。分支阻塞时,阻塞点示高荧光,早期荧光素渗漏,视网膜受累区均呈楔形或三角形,而尖端对着阻塞点。
❸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色素上皮浆液性脱离。荧光特征是在动脉期早期先出现境界清晰,圆形或椭圆形的色素上皮囊肿样脱离的荧光轮廓,以后荧光增强,静脉期可见到荧光素从病损区的四周向外扩散或喷出,不久即形成一片境界不清的荧光区。单纯色素上皮细胞损害的荧光特征为静脉期可见后极部有1个或多个荧光小点出现,逐渐增大,十几分钟后达高峰,染料积存于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并向外扩散或喷出。
❹黄斑囊样水肿:早期见黄斑暗区,以后荧光渗漏明显,到造影后期,呈现花瓣状或放射状外观。
❺视乳头水肿:动脉期视乳头及其边缘血管荧光弥散范围很大,荧光素渗漏于附近视网膜组织中,在动静脉期荧光更为显著。荧光素迅速从毛细血管渗出,造成视乳头着色,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❻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早期表现为整个视乳头血管不充盈或充盈迟缓,乳头周围脉络膜充盈不良或迟缓。未受累区血管呈代偿性扩张,有荧光渗漏现象。视乳头萎缩则无荧光或仅有很淡荧光。
❼脉络膜恶性黑瘤和脉络膜血管瘤:前者主要荧光特征是在动静脉期瘤体表面有斑点状荧光,并多见于瘤体边缘,形成荧光环,其持续时间短暂,排空快。后者在动脉前期就出现血管荧光,呈多发性窦状背景,荧光持续时间长,排空慢,瘤体表面脱离的视网膜组织中常有囊样荧光斑而无强荧光环。
❽Rieger型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炎:在动脉早期即显影,动静脉期更加清晰,呈现轮辐状、花边状、绒球状、颗粒状或不规则状外观,随着荧光素的迅速渗漏,形成局限性边缘锐利的强荧光区。
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发现微动脉瘤。可表现为荧光小点,片状或斑状无荧光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或暗点、斑状等。注意事项:试验前应向患者解释,以便取得配合。并询问有无过敏史。应检查眼屈光间质情况,决定是否适合作眼底照相。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眩晕。注射时勿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疼痛。严重心、肝、肾疾患者慎用。

☚ 可卡因试验   妥拉苏林试验 ☛
000069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