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荥阳大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荥阳大会为击破明军的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首领,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聚众荥阳(今属河南),商讨作战大事。李自成在会上提出了分兵定向、联合作战的战略方针,受到赞同。于是决定分兵四路:贺一龙、贺锦御四川、湖广兵,马进忠、横天王、李万庆、许可变御陕西兵,罗汝才、惠登相据黄河,高迎祥、张献忠东征。另以马守应、九条龙军往来策应。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有如此性质的会议,当时是属空前。 荥阳大会明末农民军各部首领共商作战方略的一次重要会议。崇祯八年(1635年),明政府命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击农民军。为迎击明军,农民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20余万人会集河南,商讨作战方案。起义军各部首领于荥阳大会,采取李自成“分兵定向”的主张,决定分东西南北路防御清军围攻,以主力进攻明朝兵力薄弱的东方,另以一军往来策应。这次大会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荥阳大会明末农民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首领,为击破明军的围剿,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聚集荥阳(今属河南),商讨作战大事的重大会议。李自成在会上提出了分兵定向、联合作战的战略方针,受到赞同。于是决定分兵四路:贺一龙、贺锦御四川、湖广兵,马进忠、横天王、李万庆、许可变御陕西兵,罗汝才、惠登相率兵据黄河,高迎祥、张献忠率兵东征。另以马守应、九条龙军往来策应。荥阳大会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当时实属空前。 荥阳大会明末各路农民起义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召开的一次重要军事会议。天启七年(1627年),陕北澄县(今陕西澄城)饥民在王二率领下,首先揭竿而起。此后,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汉南王大梁、宜川王左挂、延安张献忠等等,亦纷纷起兵,农民斗争烽火遍及陕北、陕中。明王朝屡次调动军队前往镇压,均遭失败。 荥阳大会明崇祯八年(1635),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起义军首领商讨作战方略的大会。七年末,明廷提升洪承畴为兵部尚书,统率秦、晋、豫、蜀及湖广官军围剿农民起义军。为迎击官军,起义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老回回马守应主张北渡黄河,张献忠反对,相持不下。闯王高迎祥部李自成力主分配进兵路线,得到赞同。遂分兵五路:贺一龙、贺锦率部南挡湖广、四川方面明军;横天王、混十万、射塌天、改世王率部挡陕西兵;罗汝才、过天星扼守黄河;高迎祥(李自成属迎洋部)、张献忠等东征安徽;马守应、九条龙往来策应。会议制定了协同作战计划,加强了各军的团结,对粉碎明军的围剿起了很大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