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镜记
无名氏作。今存明嘉靖四十五年重刊本,封面题作《班曲荔镜戏文》,当系通称。全剧分出,且列出目,实为传奇体制。卷末题记云:“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可知此剧是在《荔枝记》基础上加工编成。共五十五出。与《荔枝记》相比,此剧一是增加过场戏,如《天使登程》、《驿丞伺接》之类;二是发挥重点场子的歌唱,如《登楼投荔》、《五娘刺绣》等等;三是删出,如《遇歇李公》、《益春留伞》诸出。其增删,有当有不当,兹从简。全剧合用潮调、泉调,以潮州话为主,间有泉州话。明清时期,此剧在粤东、闽南一带很流行,“沿村《荔镜》流传遍”,“里巷市井翕然同好”,“妇女观者如堵”。据《揭阳县志》、《厦门志》记载,清代当地政府一再禁演此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泉州梨园戏剧团演出整理本《陈三五娘》,受到国内观众、港台同胞以及东南亚华侨好评,并拍成电影,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