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朝闻道,夕死可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出《论语·里仁》。早晨听到真理,晚上死都可以。后以“朝闻夕死”说明追求真理,应有献身精神,死而无憾。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可可诗词网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鉴 赏

这句话可以有两解: 一是说早晨弄明白了道,就是晚上为之而死也心甘情愿;二是说早晨弄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就觉得此生无憾了。不论哪一种理解,它都是极言道对于个体人生的重要性,明确地指出道高于人的生命。孔子平时的讲话大多很平实,很少唱高调。读了这句重道而轻生命的话,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那样高的价值,以至于一个人可以为之付出生命?

道在孔子的话语中包含很多意义,它们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哲学观念、政治原则、文化传统,就此而言,它是指圣人之道,先王之道,这主要是儒家经典所总结的古代优秀传统,如仁爱观念,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等。他还提出“君子之道”的概念,他曾列举其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二类是一般的抽象名词,泛指最高的真理,或最深刻的哲学原理,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普遍的道德法则等等。如《论语》中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谋道不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此外,还表示道路和方法。“朝闻道”中的道当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不排除道所包含的第一种意义。

在孔子看来,道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是必须遵循的法则,所以他说:“谁能出不由户(指门),何莫由斯道也”(《雍也》)。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都离不开悟道。懂得道才能看到人生的光明,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的美、真正的乐、真正的价值,才能为生活所陶醉。如果不能真正懂得道,就不知道世界的真理,不懂得生活、做人的根本道理,生活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懵懵懂懂,如动物一般,枉然度过一生。不仅如此,不懂得道的生活,一个人轻则为种种无谓的纷争所纠缠,患得患失,陷入各种烦恼和痛苦而不能自拔,重则闯祸犯法,招致羞辱或惩罚。因此,孔子认为只要真正悟道,即使是在贫困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灵也是快乐的。所以他说“仁者无忧”(《子罕》)。

孔子这句名言把悟道即追求真理、追求精神价值的生活看成是最值得过的生活,最幸福的生活。这同西方许多思想家的看法不谋而合。晚于孔子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幸福存在于美德之中,因为美德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他倾向于使整个生活完全和谐。”(转引自第欧根尼《芝诺传》)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相似的观点:“只有善德最大的人,感应最高尚的本源,才能有最高尚的幸福。”(《政治学》)中世纪意大利思想家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说最伟大的快乐存在于对真理的追求中。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其《乌托邦》中指出“不是一切快乐,只有真正高尚的快乐才能构成幸福。”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认为人的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少年维特的烦恼》),美好的人格是大地之子的最高的幸福。按照这些文化巨人的观点,就像根据孔子的这句名言的逻辑,既然人们已经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他们当然是死而无憾了。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闻”字,它在句中表示领会。如果用一“行”字,则难以描述心灵的觉悟,也不能把机械地效法与自觉地实践区别开来。这个“闻”字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六十而耳顺”里的“耳顺”两字之意,即表示入于耳而彻悟于心,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觉”字的意味颇为相近,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这个“闻”字表达了豁然觉悟,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表明从心底里真正体会到合乎道的生活的无比美好,体现道的人格尽善尽美。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可可诗词网

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八]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鉴赏〕 这句话可以有两解: 一是说早晨弄明白了道,就是晚上为之而死也心甘情愿;二是说早晨弄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就觉得此生无憾了。不论哪一种理解,它都是极言道对于个体人生的重要性,明确地指出道高于人的生命。孔子平时的讲话大多很平实,很少唱高调。读了这句重道而轻生命的话,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那样高的价值,以至于一个人可以为之付出生命?

道在孔子的话语中包含很多意义,它们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哲学观念、政治原则、文化传统,就此而言,它是指圣人之道,先王之道,这主要是儒家经典所总结的古代优秀传统,如仁爱观念,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等。他还提出“君子之道”的概念,他曾列举其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二类是一般的抽象名词,泛指最高的真理,或最深刻的哲学原理,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普遍的道德法则等等。如《论语》中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谋道不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此外,还表示道路和方法。“朝闻道”中的道当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不排除道所包含的第一种意义。

在孔子看来,道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是必须遵循的法则,所以他说:“谁能出不由户(指门),何莫由斯道也”(《雍也》)。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都离不开悟道。懂得道才看到人生的光明,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的美、真正的乐、真正的价值,才能为生活所陶醉。如果不能真正懂得道,就不知道世界的真理,不懂得生活、做人的根本道理,生活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懵懵懂懂,如动物一般,枉然度过一生。不仅如此,不懂得道的生活,一个人轻则为种种无谓的纷争所纠缠,患得患失,陷入各种烦恼和痛苦而不能自拔,重则闯祸犯法,遭致羞辱或惩罚。因此,孔子认为只要真正悟道,即使是在贫困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灵也是快乐的。所以他说“仁者无忧”(《子罕》)。

孔子这句名言把悟道即追求真理、追求精神价值的生活看成是最值得过的生活,最幸福的生活。这同西方许多思想家的看法不谋而合。晚于孔子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幸福存在于美德之中,因为美德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他倾向于使整个生活完全和谐。”(转引自第欧根尼《芝诺传》)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相似的观点:“只有善德最大的人,感应最高尚的本源,才能有最高尚的幸福。”(《政治学》)中世纪意大利思想家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说最伟大的快乐存在于对真理的追求中。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其《乌托邦》中指出“不是一切快乐,只有真正高尚的快乐才能构成幸福。”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认为人的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少年维特的烦恼》),美好的人格是大地之子的最高的幸福。按照这些文化巨人的观点,就像根据孔子的这句名言的逻辑,既然人们已经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他们当然是死而无憾了。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闻”字,它在句中表示领会。如果用一“行”字,则难以描述心灵的觉悟,也不能把机械地效法与自觉地实践区别开来。这个“闻”字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六十而耳顺”里的“耳顺”两字之意,即表示入于耳而彻悟于心,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觉”字的意味颇为相近,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这个“闻”字表达了豁然觉悟,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表明从心底里真正体会到合乎道的生活的无比美好,体现道的人格尽善尽美。

朝闻道,夕死可矣

意为如果早晨知悉了人生的真谛,即使晚上就死也不亏。形容以听到某种有教益的或能使人振奋的道理为最大追求。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获得了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指人只要能求得真理,就是死也没有遗憾。《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例】孔子认为要“志于道”,而且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乐道就是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向而奋斗、献身。(史习江《中国古代的教育》)
又作〔朝闻道,夕不甘死〕
【例】1983年起,王朝闻先生不顾年迈,以“朝闻道,夕不甘死”的精神,率领近百名美术史家集体攻关。(李一《〈中国美术史〉磨剑十七载,巨轶十二卷》)

朝闻道,夕死可矣zhāowéndào,xīsǐkěyǐ

〔其他〕 如果早上能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不遗憾。形容对追求真理或实现某一愿望的热烈向往。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南齐书·苟伯玉传》:“初,善相墓者见伯玉家墓,谓其父曰:‘当出暴贵而不久也。’伯玉后闻之,曰:‘~。’”
△ 褒义。多用于描写某种心情很迫切、真诚。
也作“朝闻夕死”。

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道: 获得真理。早晨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指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语出《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例] 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胜贤其言,遂授之。(《汉书·夏侯胜传》)|语有曰:“~。”况未必死,况公论流行于天下乎?审取舍者辨之。(明·戚继光《练兵实纪·练将》)|孔子曰:“~!”掌握了真理,就要为之奋斗,虽死无憾,“况延寿乎”?(解石《“求签”的忧患》)
也作〖若朝闻道,则夕以处死而可〗明·夏良胜《中庸衍义》卷二:“道者一理也,一理贯乎万事,故事事有道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