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土围堰利用麦草、稻草和土为主要材料修筑的临时挡水建筑物。草土围堰起源于先秦,那时已将草木材料用于灌溉工程及黄河堵口工程。宋代以后记载较详,多以埽、桩、土石草包、石、笼、竹笆等作为基本材料。其施工方法是将扎好的草捆沿河岸在围堰的宽度范围内分层铺垫,铺一层草捆,垫一层土料,并使层层压放的草码形成一个斜坡,直到高出水面为止。随后在草捆层的斜坡上铺一层厚实的散草,再在散草上铺一层厚土。这样就完成了堰体的压草、铺草和铺土工作的一个循环;接着继续进行下一个循环,堰体即可不断前进。靳辅《治河方略》论就水筑堤,论述了用船装运土于水中筑成围埂,然后用草料防护加固的修筑围堰的方法。北宋时,太湖流域采用的籧篨筑塘法,先用籧篨(苇或竹编的席)于水塘边筑成堤防,施工时将泥土填塞在通篨内,等水滤干后,便形成两道土墙,这也是围堰的一种形式。草土围堰虽然有草料易于腐烂、使用期较短的弱点,但由于它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便、拆除容易、适应地基变形和防渗性能好等优点,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传统技术还被用于青铜峡、刘家峡、八盘峡等大型水利工程中。在黄河流域的渠道堵口工程中,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