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荆河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荆河戏 荆河戏主要流行于湘北澧县、津市、临澧、石门、大庸、岳阳等地,以及湖北的石首、松滋、公安、监利、恩施和中游的铜仁,四川的秀山、酉阳,共30来个县市。曾称“上河戏”或“大台戏”,1954年定今名。该戏有昆、高、弹三种声腔,以弹腔为主。舞台语言用澧州官话。保存的传统剧目542个,其中弹腔戏500个,昆腔戏15个,高腔戏11个,杂腔小调戏16个。清代咸丰年间,名艺人有“三个半戏子”(田育远、张春喜、李老五和谭三元)和“五喜搭一侯”(陈兴喜、张茂喜、向凤喜、许天喜、王赛喜和侯吉生)之说。民国以来,有黄绩三、许宏海、瞿翠菊、彭化万、张申华、滕和瑛、胡醉趣、王天柱、余未精、傅丑精等名艺人。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反武科》、《寒江关》、《双驸马》等; 新编历史故事剧有《法场拜相》、《程咬金招亲》等;创作的现代戏有《喇叭树下》、《状子》等具有特色。 ☚ 武陵戏 辰河戏 ☛ 荆河戏 荆河戏形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湖北荆州、宜昌和湖南常德一带的地方戏曲。早先,分为荆河与府河两大派。荆河戏与汉剧同属演唱皮黄的剧种,其唱腔分为“南路”(即二黄)、“北路”(即西皮)。剧目与汉剧大致相同,但保留的本戏较多。在行当方面,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生行分老生、正生、小生,夫子戏归生行。旦行分老旦、正旦、花旦、闺门旦。净行分大净、二净。荆河戏传统声腔包括高腔、昆腔、弹腔三类。南路唱腔曲调委婉柔和、旋律丰富、擅长抒情,也可叙事。北路曲调高亢激越,节奏明快灵活,多用于表白、说理、询问、答对等场面。伴奏乐器有京胡、三弦等,曲牌有三百余支。武场乐器有鼓、板、锣等。 ☚ 南剧 湘剧 ☛ 荆河戏 荆河戏地方大戏剧种。旧称上河戏,1949年后一度称湘剧,1954年定今名。形成并流行于荆江沿岸的湖南澧州、津市和湖北荆州、沙市一带,并远及黔、川部分地区。明永乐年间 (1403—1424),沙市有戏班活动记载。形成之初,有高腔、昆腔,现以弹腔为主。清咸丰、同治以来,班社大为发展,可考的科班67个、戏班52个,以同乐、三泰、同福、松秀等班最有名。1949年后,石门、澧县、津市、临澧和湖北石首等县建有专业剧团。传统剧目514个,多杀伐打斗题材,有“三杀”、“五图”、“十二山”等看家戏。角色分生行、小生、旦角、老旦、花脸、丑角等6行。表演重做功,亦讲究内、外八块功夫。舞台语言以中州韵结合澧县、津市地方语言而成。整理改编的《反武科》、《双驸马》等传统剧目和新编的《程咬金招亲》等剧具有影响。 ☚ 常德汉剧 巴陵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