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全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全蝎 中药名。 见《蜀本草》。别名:主簿虫、茯背虫。 为钳蝎科动物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的干燥全虫。 体长约6厘米,分为头胸及腹部2部。头胸部较短,7节,分节不明显,背面覆有头胸甲,前端两侧各有1团单眼,头胸甲背部中央处,另有1对,如复眼。头部有附肢2对,1对为钳角,甚少;1对为强大的脚须,形如蟹螯。 胸部有步足4对,每足分为7节,末端各有钩爪2枚。腹部甚长,分前腹及后腹两部,前腹部宽广,共有7节,第1节腹面有一生殖厣,内有生殖孔;第2节腹面有1对栉板,上有齿16~25个;第3~6节的腹面,各有肺书孔1对。后腹部细长,分为5节和1节尾刺,后腹部各节皆有颗粒排列而成的纵棱数条。 尾刺呈钩状,上屈,内有毒腺。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多。野生蝎由仲春至初秋捕捉。 清明至谷雨前后捕捉者,称为“春蝎”,此时未食泥土,品质较佳;夏季产量较多,称为“伏蝎”,因已食泥土,品质较次。饲养蝎,隔年收捕1次,一般在秋季晚上,用灯光诱捕,待蝎子出动后用竹筷挟入光滑的瓷盆内,或在洞口用盆承受,倒入缸内。 捕得后,先浸入清水中,待其吐出泥土,然后捞出,置沸水锅中,加少量食盐,煮沸后,清水漂过,晾干。 干燥的全虫,头胸部及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尾状完整者长约6厘米。 全体绿褐色,腹及肢为黄色,尾刺尖端呈褐色。胸部折断后可见内有黑色或棕黄色残余物,后腹部中空。 体轻、质脆、气微腥,味咸。主产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地。清水漂去盐质,晒干,或微火焙用。味咸辛,性平,有毒。 功能祛风,止痉,通络,解毒,治惊风抽搐,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偏头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风疹疮肿。内服:煎汤,全蝎2.4~4.5克,蝎尾0.9~1.5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血虚生风者忌服。 ❷ 治天钓惊风,翻眼向上:干蝎1个(瓦炒好),朱砂三绿豆大。为末,饭丸,绿豆大,外以朱砂少许,同酒化下1丸(《圣惠方》)。 欧洲及北非产蝎的毒液中含神经毒Ⅰ及Ⅱ,其神经毒Ⅱ为一条由64氨基酸组成的肽链。药理实验表明❶ 抗惊厥作用。 ❷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静脉注射全蝎浸剂及煎剂均可使兔、犬血压一时性下降,但很快恢复,接著出现逐渐持久的血压下降,维持1~3小时以上。灌胃或肌肉注射给药仍有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重复用药不出现快速耐受现象。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清醒动物有明显镇静作用。 蝎毒主要作用为使呼吸麻痹,其最小致死量对兔为0.07,小鼠为0.5,蛙为0.7毫克/公斤。临床报道❶ 治疗癫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