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荀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荀况

荀况

见“荀子”条

☚ 赵霖   荀卿 ☛

涓蜀梁/曾子食鱼

☚ 山雉与凤凰   涓蜀梁 ☛
荀况

荀况前314?—前217?

当时人尊之,称为荀卿。荀、孙音近,或谓汉人避宣帝讳,故一作孙卿。后人尊称荀子。赵(今河北南部及山西一带)人。十五岁游学于齐,二十馀岁为齐祭酒,以湣王骄盈暴虐,与稷下诸学士离去。三十馀岁再至齐为祭酒。五十岁左右,又去齐至秦,见秦昭王及应侯范睢,皆不用,乃去秦归赵,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后又去赵至齐,三为祭酒。后为齐人所谗,乃至楚。时春申君黄歇为楚相,以之为兰陵令。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春申君被杀,荀子随之被废,定居兰陵,著书授徒,李斯、韩非皆出其门下。后卒,年约九十馀。荀子为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人物,然又不主一家,兼融诸子,倡“性恶”、“法后王”之说。今传《荀子》三十三篇,多出其自作,间亦有弟子所记。各篇以二字自为篇题,概括一篇大意。其文长于说理驳难,剖析入微,铺陈排比,善用比喻,风格淳朴精洁。其中《成相》篇已属格律韵文,全篇用三、三、七及四、四、三句式,于后代影响深广。《汉书·艺文志》录“孙卿赋一○篇”,今存《礼》、《知》、《云》、《蚕》、《箴》五篇,以四言为问答体,作廋辞谜语,为今所见古籍中最早以“赋”命名之作。今存注本最早者为唐杨倞注,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梁启雄《荀子简释》参稽群书,繁简得当,较为通行。主要事迹见《史记·荀卿列传》、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游国恩《荀卿考》。

☚ 屈原   宋玉 ☛

荀况约前313—约前238

即荀子。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朝人避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齐湣王晚年及齐襄王时,曾两度到稷下讲学、三为祭酒,韩非、李斯皆为门下弟子。后被谗,离齐至楚,春申君任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失官,居家著书,卒葬兰陵。今存《荀子》三十二篇,其《大略》等最后六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
索引:荀况,荀子、荀卿、孙卿,兰陵令。

荀况

荀况约前313—前238

字卿,赵国人。年青时游学于齐,他吸收改造并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也对战国其它各学派思想加以批判和总结,成为战国后期重要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里。
他对《诗》的基本态度是把它看作“明道”的工具。他认为圣人是天下之道的枢纽,为《诗》、《书》、《礼》、《乐》之归,但“《诗》言是其志也”(《儒效》)。这里继承了儒家诗教中“诗言志”的传统,并进一步表明“《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按:“是”指儒家圣人之道)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儒效》)。他还在《正名》篇中引《小雅·何人斯》以说明小人言的害处,引《大雅·卷阿》以阐述圣人之言的作用,这是他推尊《诗》而“宗经”的实践。另外,他还认为《礼》《乐》只能给人以“散”和“中和”的熏陶,人还必须求“《诗》、《书》之博也”(《劝学》)可见他也看到了《诗》可以丰富人的知识这一点。荀子论《诗》中的“明道”“征圣”“宗经”等观点,对后世儒家文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以后文学创作中的倾向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 孟轲   司马迁 ☛
荀况

荀况

战国末期思想家、文学家。《史记》有传。或称荀卿,也称荀子。汉代因避宣帝讳,或称孙卿。生卒年代尚待考定。汪中《荀子年表》以为约生活于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及秦始皇九年(前238)之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谓生于前340,死于前245。赵国人。50岁时游学稷下(齐国都城临淄学宫),曾与齐宰相论国际安危之形势(见《荀子·强国篇》)。于齐既无所用,乃于齐湣王时去居楚。齐襄王时稷下复兴,返齐,在稷下“最为老师”,尝“三为祭酒”。后赴秦,对昭王问儒效,与范睢论秦政。在赵位居上卿,与临武君议论兵事。晚年定居楚,春申君黄歇以为兰陵令。黄歇死,荀况家居兰陵,设教著书。著有《荀子》,亦名《孙卿子》。现存32篇。唐朝杨倞作《荀子注》,把32篇分为20卷,对篇第有所变动。荀况不仅是战国一位伟大的儒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辞赋家。《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况自著,小部分出其弟子之手。长于说理,善于用比,而讲究文采,世称“学者之文”。《汉书·艺文志》云:“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据此可知,汉代学者视屈原与荀况为辞赋之始祖。《荀子·赋篇》有礼、知(智)、云、蚕、箴五赋,末附《佹诗》。礼、知、云等篇是咏物赋之鼻祖,《佹诗》开抒情小赋之先河。《荀子》又有《成相》三篇,有人视为荀赋的一部分,实是依据民歌而创作的新式抒情韵文。

☚ 胡综   荀勖 ☛
荀况

荀况前330?—前232?

又称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或称孙卿。赵人。据《史记·荀卿传》及《战国策·楚策》,荀卿在齐襄王时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至楚,又到赵,复归楚。在楚时,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后春申君死,荀卿去位,家居兰陵。传说,因学生李斯为秦相,不食而卒。
荀况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学大师,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成果,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并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其文风格雄健绵密,质朴浑厚。代表作有《天论》、《劝学篇》。
又有被列入辞赋范围的《成相》和《赋》10篇。但不少研究者认为,从荀况的《成相》本身看,还基本上保留着民间讴谣的风调,因而把它看成诗而不是赋要更确切一些。这样,荀况的赋就只有《赋》篇的7篇,包括《礼》、《智》、《云》、《蚕》、《箴》5篇小赋,篇末附《佹诗》二首。荀况的《赋》“体物写志”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不过,这种“体物”还相当的粗朴,相当的原始。他的赋基本上是儒家之言,训诫的意味很浓,风格颇类古代的箴铭。其体式则受战国时隐语、问答体和楚骚的影响,不拘一格。
荀况的《赋》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个,刘勰称之为“爰锡名号”之作,赋从这里开始有了自己的名称,此即“与诗划境”之始,这是荀况对赋的贡献。

☚ 五 赋家小传   宋玉 ☛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先秦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字卿,名况,又名孙卿。赵国(今山西临猗)人。早年游学于齐,曾三次到齐国稷下讲学,晚年赴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去官以后,著书立说终其一生。批判地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百家的思想体系。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提出“隆礼重法”的口号,开创了儒法合流的先河。首创性恶论、反对传流的性善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国家混乱,个人犯罪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教化才能“化性而起伪”。法律上提出“法胜私”的口号,要求执法者做到“外不避仇,内不阿亲”。主张制定和公布成文法。强调“刑当罪”的原则,既反对儒家的“轻刑”;也反对法家的“轻罪重刑”和“以刑去刑”。

荀况约前313—前238

字卿,也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郇 (今山西临猗) 人。世称荀子。他曾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多年,“三为祭酒”。访问过秦国。应邀到楚国任过兰陵令。后去世于兰陵。他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孔、孟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但他的思想已不同于孔、孟,而是儒、法合流的先行者。在法律思想上,他既“隆礼”,又“重法”,对儒家所维护的“礼”和法家所倡导的 “法”都进行了修正,并要求以礼作为立法和类推的根本原则。他针对孟轲的“性善论”提出了 “性恶论”的对立命题,认为人类社会的礼乐刑政都是为了改造人们的恶性而设置的。他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对改造人的 “恶性”的作用,同时也重视禁止人们为恶的 “君上之势”、“法正之治”、“刑罚之禁”。他既反对“不教而诛”,也反对“教而不诛”。他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对抗拒教化、敢于反抗的“元恶”和“奸人之雄”,他主张严加惩罚。在 “法治”和 “人治”的争论中,他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认为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是人而不是法。他的法律思想对后世封建社会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存《荀子》一书,是研究荀况法律思想的主要资料。

荀况

即“荀子”。

荀况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人。约生活在公元前313~前238年。年50始游学于齐国。继承孔子儒家学说,兼采道、墨、名、法各家之长。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荀子》32篇,分为20卷。

荀况

149 荀况

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他总结了先秦各学派经济思想的积极成果,对封建经济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对封建经济的发展前途充满了乐观精神。他认为生产是财之源,财政税收是财之流,要富国富民,应该开源节流。他认为生产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他把建立和健全封建经济、政治制度看成促进生产发展的根本措施,认为按照封建礼分确定君臣上下的贫富贵贱之等,是“养天下之本”。他要求国家“以政裕民”,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罕兴力役,无夺农时,使百姓拥有较多的剩余产品,以增加生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财富产出。他主张合理使用和安排社会劳动力。他重视社会分工,认为士、农、工、商各有所长,不可互相替代。他充分肯定工商业的作用,主张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同时认为工商业者的人数不能过多,必须“省工贾,众农夫”,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荀况的经济思想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封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孟轲   桑弘羊 ☛

荀况

044 荀况

战国时思想家。又称荀卿 (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他总结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伪善”,如任其发展就会“偏险悖乱”,大碍于“正理治平”,具有礼法兼治的政治观。有较明确的社会观念,主张用“分”来维护“群”的“和一”,群靠社会分工维护,分工的依据是礼,强调正名以分尊卑等级的必要性,“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主张 “法后王”,注重现实,肯定世界的可知性。还提出 “尊君爱民”的思想,主张加强君主权力,把势和术看成是驾驭臣下的“明王之道”,视君民关系为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只有庶人“安政”,才能有君主“安位”,主张“宽政”、“惠民”、“裕民”。强调“尚贤使能”的重要性。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所著《荀子》保存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

☚ 屈原   韩非 ☛

荀况

128 荀况约前313—前238年

战国末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其法律思想以 “性恶说”为基础,主张“人治”和“法治”相结合,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从而把“人治”置于首位;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坚持儒家“礼治”传统,又主张在礼义教化基础上,严明法刑,实行礼法结合,即“隆礼”“重法”;在执法上,主张不以私欲而屈法,不分贵贱亲疏依法处断。但另一方面,因主张贤人政治而忽视健全法律,为补救法律不完备的缺陷,他提出“法而议”和“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 的主张,实行类推; 在关于刑的论述中,他既反对“治世用象刑”的传统观念,又反对轻罪重刑,以刑去刑的主张,特别反对族诛连坐,强调“刑不过罪”。这些思想,实开儒、法两家法律思想合流的先河。

☚ 申不害   韩非 ☛

荀况

030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字卿,又号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后入楚,春申君任为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与著述,终老于兰陵。著作有《荀子》。他批判了先秦诸子思想,并从重学、外范的角度发挥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自然观上,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强调在严格区分“天职”与“人治”的前提下“制天命而用之”。他赋予“天”以自然的意义,否定意志之天,指出“天行有常”,具有客观法则。他认为人性本恶。人虽然具有认识礼义人道的能力和向善的可能性,但道德性及其自觉却是后天获得的。人必须通过“化性起伪(人为)”的工夫,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在认识论上,荀子特别强调先天认识能力与后天认识的区分。认为人必须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各类事物(“当薄其类”)以形成感觉,并通过“天君”(心)的“征知”作用,才能形成知识。他十分重视认识主体的修养。认为心是“形之君而神明之主”,必须通过修养,达到“虚壹而静”的“大清明”状态,才能避免各种片面性(蔽),达到对道全面的认识。荀子的哲学思想在儒学中未获正统地位。他在经学方面影响较大,汉代经学家,多出于他的后学。

☚ 杨朱   韩非 ☛

荀况

070 荀况

在伦理道德方面,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辞让”、“忠信”、“礼义”等“善”的行为,都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是人为的。人性所固有的情欲是不可除灭的,但必须“化性起伪”,加以节制,否则会破坏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这种“性恶论”是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抽象人性论。尽管如此,他以“人之性恶”为主要理论依据,对礼做了全面的发展,把礼看成是人类以至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包罗万象的法则,人的物质欲望是合乎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主张“节用以礼,裕民以政”。按礼的原则区分贵贱、长幼、知愚等社会等级,反对人人都有平等的享受权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同时把礼义看成是道德的最高标准,要“隆礼贵义”。强调“礼义教化”的重要性,“以礼修身”,“修身自强”。在义利观上与孔孟不同,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又要加强道德教育,不让“利欲”之心超过“好义”之心,指出“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先义者为乱世”,并且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思想。荀子的伦理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对后世尤其对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有很大影响。

☚ 庄周   屈原 ☛

荀况

032 荀况

先秦很有贡献的名辩逻辑学家。《荀子·正名》篇,是他的逻辑专著。他不仅明确指出了论辩产生的原因和目的;而且对各种思维形式下了定义并发展了古代正名学说,建立了正名的逻辑体系。荀况首先提出 “君子必辩”的口号。他说:“以正道而辩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这就达到了辩的目的。要正开展论辩,就得讲究名辩的形式及其规则。其次,荀况又提出了名、辞、说、辩四种思维形式。首先,名。荀子说:“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肯定了名是实的反映,并且要达到“名闻而实喻”,“名定而实辨”的目的,就必须名实相符。同时也提出来制名的原则和方法,就是“同实同名”、“异实异名”、“约定俗成”、“稽实定数”等等。其次,辞。荀子说: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就是辞是表示不同事物的名联结而成的,是用了表达一种思想的,亦即相当于判断。最后,荀况也阐述了辩说这两种思维形式。他说:“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是针对同一论题的不相同的说法,以弄清孰是孰非的思维形式。此外,荀况根据当时名实混乱的情况,提出破斥“三惑”的办法。总之,荀况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继《墨经》逻辑之后,贡献最大的人物。

☚ 公孙龙   邹衍 ☛

荀况

043 荀况

曾游学于齐楚。齐襄王时于稷下讲学论说,被尊为卿,并三次任学宫“祭酒”。后入楚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失官在家,著书数万言。从“性恶”论角度论述教育作用,认为人性是恶的,如顺性发展,辞让、忠信、礼义会丧失,后果不堪设想。教育作用就是“化性起伪”。强调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学习及教育环境的作用。认为教育作用还表现为能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国富民强。教育目的是培养“好法而行”的士、“笃志而体”的君子、“齐名而不竭”的圣人。学习内容为《诗》、《书》、《礼》、《乐》、《春秋》。在教学上主张:
❶积微见著,积善成德。认为知识靠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善德靠逐步培养。
❷虚一而静,专心有恒。
❸兼陈中衡。认为人认识事物往往“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所以应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进而认识事物的全貌和实质。在道德教育方面强调:
❶崇尚礼义。认为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理顺人际关系的。“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的作用在于“正身”,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礼,并且要从小到大,从易到难,“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❷参验反省。认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即君子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后再以知识为依据来省检自己,看其言行是否合于礼义。
❸力行。君子之学的关键,在于力行,“知之不若行之,学止于行而止矣”。在论教师方面也提出了独到见解,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观点,把君和师并列,认为“师”是礼义的化身,“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国家兴,必贵师而重傅”。对不尊师者给予惩罚。同时对教师条件提出了严格要求,须尊严使人起敬,年长而有威信,守师法不违犯,知识精微合于伦理。

☚ 孟轲   董仲舒 ☛

荀况

063 荀况约前313—前238

在物质本源的探讨中,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气”,并对“元气说”作了比较系统的阐发,从而把我国古代对物质本源认识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惠施   何承天 ☛
荀况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称荀卿或孙卿,因为 “荀” 与 “孙” 古音相近,后人敬称 “荀子”,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重要代表人物。赵国人,年50岁游学于齐国,颇得齐哀王看重,三次担任学宫主持人——“祭酒”。后因遭受谗言离开齐国到楚国,春申君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后来又离开楚国到赵国,与赵素成王议军事;曾到过秦国,与范睢讨论军事。最后回到兰陵,死后也葬于兰陵。
他的弟子颇多,其中以秦始皇丞相李斯、《韩非子》作者韩非较出名。他所著的 《荀子》一书,今存32篇。虽然他自己标榜自己继承孔孟之说,但实际上他对诸子百家均有所吸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提出 “性恶论”,强调中央集权,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统一政权的需要。他的学说总结了先秦学术思想,成为当时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者。
《荀子》中的文章,善于说理和辩驳,往往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围绕中心进行深入分析,辞藻丰富,气势雄浑,很有说服力。多用对偶句式,连用排比手法,比喻形象生动,笔墨恣肆,对于后代的散文与骈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 宋玉   韩非 ☛

荀况

即“荀子”。

荀况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主要代表者。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汉人避汉宣帝刘洵讳,又称孙卿。荀况从儒家立场出发,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重视文学的作用(先秦诸子所谓“文学”是广义的,主要指学术、学问或文物制度,也包括文学在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重质尚用,要求文学为封建政权服务。他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之璧,井里之厥(石)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大略》)即是说,文学有塑造人的作用,即使是“鄙人”,也可以通过文学塑造成君子。他主张“文而致实,博而党正”,反对华辞丽藻,把“辞辩而无统”、“文章匿而采”看作是“乱世之征”。但又肯定“文为质饰者也”,把“文饰”看成事物美质的表现,不完全否定“文饰”。可见他的认识是矛盾的。他对孔子提出的“文”与“质”这一对美学范畴的涵义与相互关系作了发挥。他认为“文”包括名、辩、丽、采等,“质”包括情、理、用、功、实等。认识到二者是对立的,又成反比地互相消长,虽然归于“文”从属于“质”这一主张,对“文”的审美特征有所忽视,但毕竟丰富了古代散文美学理论。

☚ 庄周   韩非 ☛

荀况

荀况约前314——前217

被尊称为荀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安泽)人。年15游学于齐,为稷下学者之一。齐滑王晚年昏庸,学士纷纷出走,荀子到楚。齐襄王立,稷下学社复兴鼎盛,荀子返回齐国,“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被谗离齐至楚,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被谗离职,回到赵国。又从赵国到秦国,见应侯范睢,答问秦昭王,但不为用,仍返回赵国。最后应春申君之邀,又从赵国返到楚国,再做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客死兰陵。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荀子》32篇阐述了他的思想。《荀子》散文,论题宏大,论证广博;分析问题全面深刻,行文风格典博浑厚。比喻、排偶手法的应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韵律美。《荀子》文章政论性强,开启了两汉政论的先河。

☚ 吕不韦   韩非 ☛
荀况

荀况

荀况(公元前313—前238),中国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又名荀卿或孙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他年轻时,曾游学于齐、楚、秦诸国。曾依楚春申君为兰陵(今山西莒南县)令。后失官家居。
他学识渊博,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先秦集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士、君子和圣人,而以学为圣人作为最高的德,极力主张选贤任能,发挥教育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❷他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的巨大作用能化“恶”为“性善”。以此作为补足刑与法不足的重要手段,“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他给“教育”的定义界定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教育是使人“博学、积善而化性”。
❸他很重视道德教育,提出了以“礼义”教育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甚至把“礼”推崇为有法的作用。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参验反省,择善而从,积善成德等。
❹他主张学习 《诗》、《书》、《礼》、《乐》、《春秋》,其中最重要的是习 《礼》。
❺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强学力行、虚壹而静、学思兼顾、积渐全尽,专一有恒。
❻但十分注意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把教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但强调学生应该尊师、亲师、近师、忠师。他指出教师应当具备四个条件:要有尊严和威信; 要年高望重; 要有相当的教学经验; 要有高深的学问。荀况遗留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 一书,共32篇。

☚ 亚里士多德   董仲舒 ☛
荀况

荀况

荀况 (公元前313—前238),中国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又名荀卿或孙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他年轻时,曾游学于齐、楚、秦诸国。曾依楚春申君为兰陵 (今山西莒南县)令。后失官家居。
他学识渊博,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先秦集大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1)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士、君子和圣人,而以学为圣人作为最高的德,极力主张选贤任能,发挥教育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2)他从 “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的巨大作用能化 “恶”为 “性善”。以此作为补足刑与法不足的重要手段,“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他给 “教育”的定义界定为: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教育是使人 “博学、积善而化性”。(3)他很重视道德教育,提出了以 “礼义”教育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甚至把 “礼”推崇为有法的作用。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参验反省,择善而从,积善成德等。(4)他主张学习 《诗》、《书》、《礼》、《乐》、《春秋》,其中最重要的是习 《礼》。(5)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 强学力行、虚壹而静、学思兼顾、积渐全尽,专一有恒。(6)他十分注意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把教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他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但强调学生应该尊师、亲师、近师、忠师。他指出教师应当具备四个条件: 要有尊严和威信;要年高望重;要有相当的教学经验;要有高深的学问。荀况遗留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 《荀子》一书,共32篇。

☚ 亚里士多德   董仲舒 ☛

荀况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亦称荀卿、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位列大夫。受谗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况被废而不用,后家居兰陵,著书万言而卒。有《荀子》一书,共32篇。其文善于立论,长于驳辩,论证有条有理,分析透彻精辟;有的篇章大量采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词汇丰富,声调铿锵。《天论》、《劝学》为其代表作。另有《成相辞》及《赋篇》,前者源于舂米歌谣,大致采用三三七四七的形式反复歌唱,颇类于后世的大鼓书之类;后者包括《礼》、《知》、《云》、《蚕》、《箴》五节,后附《佹诗》,以廋辞隐语的形式描写五物的形状与功用,设为问答,以赋名篇,对汉赋的形成具有影响。

☚ 宋玉   韩非 ☛
荀况

荀况

见“荀子❶”。

☚ 荀子   荀卿 ☛

荀况Xun Kuang

see 荀子 (Xun Zi)

荀况

战国末思想家。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晚年3次游楚,两次被春申君聘为兰陵令,后著书终老。在儒学分化中,运用“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的思想方法,吞吐诸子,吸取齐、楚道家思想,更新儒家,建立独具一格的思想体系,成为“百家争鸣”的理论总结者:吸取《庄子》“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的观点,提出了万物以气为本、由低到高的进化发展观(《王制》)。从“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矛盾观出发,吸取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又克服其“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自然命定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宏伟理想(《天论》、《解蔽》)。改造道家的“静因之道”,提出“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强调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解蔽》)。在承认“性伪之分”的基础上,提出“化性而起伪”的观点,强调用社会规范来约束、改造自然本性的必要性(《性恶》)。用“欲多而物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论证“明分使群”的必要性(《富国》),深化了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辩证地处理古今关系问题。既承认古今差异,反对泥古倾向,主张“法后王”,又强调古今联系,认为“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天论》)的普遍原则必需永远遵循,反映了以继承为主的温和改革倾向。《汉书·艺文志》著录《荀子》32篇。其中《大略》以下6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荀况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赵国人,初游学于齐,为稷下学士之一。后曾为祭酒,继赴楚国,春申君任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主张性恶,“其善者伪也”,重视“师法之法,礼义之道”,“注错习俗”、“化性起伪”。主张礼法结合。著有 《孙卿子》三十二篇。

荀况前313?—前238

战国时杰出思想家。尊称荀卿或孙卿。赵国人。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三为稷下祭酒,齐襄王尊为师。后因受排挤,又去楚国,任楚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他厌恶浊世之政,推崇儒、墨学说。他认为人性皆恶,不以礼义矫正之,则不能为善。后居家兰陵著书。李斯、韩非皆为其弟子。著有《荀子》三十二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