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茶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茶经 《茶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茶的文献。唐代陆羽著。约成书于8世纪70年代。《新唐书·艺文志》最早著录。主要版本有宋《百川学海》本,明陶宗仪《说郛》本;清《古今图书集成》本,《格致丛书》本,《百名家书》本,《唐代丛书》本,《吕氏十种》本,《五朝小说》本,《唐人说荟》本,《汉唐地理书钞》本,《茶书全集》本,等等。也有单行的,如清乾隆时浙江鲍士恭所献家藏本《别本茶经》,日本诸冈存《茶经评释》本(包括明嘉靖庚子龙盖寺刻本),等等。 陆羽(?—约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苎翁,别号竟陵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在寺院中长大。天资聪慧,性诙谐,受寺院乐舞熏陶,离开寺院后即以乐舞戏谑为业。后专攻儒学。天宝年间,到江南名山寺院寻师访友。于760年隐居苕溪 (在今浙江湖州市)。陆羽诗文造诣颇深,与著名诗僧皎然、灵一等“讲德昧道,朗咏终日”,还与道士诗人张志和、李季兰以及大书法家颜真卿等交往。儒、禅、道思想的渗合,形成了他的独特的性格和作风。既有儒者的人生哲理,又有禅者的“狂”,还有自然清静、怡乐山水的生活情趣。晚年曾有诏拜为太子文学,后又徙太常寺太祝,皆不就职。 陆羽一生活动于长江中下游的产茶区,他对茶有着特殊的爱好和兴趣。早年对巴山峡川茶区的茶树及茶叶情况,就曾进行过观察和了解。定居江南后,对茶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著成 《茶经》一书。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专著。全书分为10经。观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其1,关于茶树的植物学性状及茶叶的加工制造,属于农学范畴。其中“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栽培,品种鉴定和利用。“二之具”记采制工具,多为就地取材,制作简便,设计合理。“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八之地”记茶树的地理分布。其中 “一之原” 为主要内容。 其2,关于烹茶和饮茶的方法,属于品茶的范畴。其中有“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茶的器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 (烤、煮、酌) 茶法。“六之饮”记饮茶法。“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而以 “五之煮”为其主要内容。 陆羽在茶树的植物学特性方面首次提出: 茶树有树高“一尺、二尺”的灌木型和树高“数十尺”、“两人合抱”的乔木型;茶树的顶生芽叶有“笋”、“芽”之分,前者状如竹笋,后者细弱短瘦;并可依据芽叶的性状来辨别茶树品种的优劣: “叶卷 (嫩叶背卷),上; 叶舒(嫩叶舒张),次”,这一点至今仍是鉴别茶树品种的一项依据。 在生态环境方面,陆羽很重视土壤结构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他把“地”分成上、中、下三等: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还提出包括日照、温度、湿度和坡向等生态条件对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影响:“阳崖阴林者,上”,“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至于说到“野者上,园者次”,则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说来,在大面积人工栽培的情况下必须考虑人的活动的方便,因而对茶树生态条件的考虑就难免有所不足,故此人工栽培的茶树往往不如经受了严酷的自然选择后生长起来的茶树来得优良。当然,这里也包含了当时的人工栽培技术与品种改良技术尚不够发达的因素。不过,时至今日,正像人工栽培的人参终不如野山人参一样,在现代技术栽培下的茶树,也仍然还没有超过武夷山绝顶的野生铁观音。陆羽的话,至今仍然有正确的一面。 关于茶树的地理分布,在参阅大量文献和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陆羽提出,茶树是“南方嘉木”,并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8个产茶区,它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茶树的地理分布状况。 有关茶叶的采摘期、采摘的标准以及采摘经验等,《茶经》中也都有明白记载。至于对鲜茶叶的加工,则只谈到饼茶的制作过程,包括粗茶、末茶和散茶的制作过程,却没有提到制作方法。《茶经》还依据茶饼表面的匀整情况,分饼茶为8等。 陆羽还总结了茶叶可以防治某些疾病的经验,包括治疗: “热渴、凝闷、头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还提出,茶可“荡昏昧”,作为一种消睡提神的饮料。 烹茶和饮茶法的介绍是《茶经》的另一特点。陆羽十分详细地介绍了烹茶的过程、方法,所使用的器具、燃料、水质、火候等各个环节。对饮茶法的介绍也十分详细而具体。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茶经》把饮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只有“精行俭德之人” 才能享受这种艺术。 《茶经》在历史上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史书称,陆羽《茶经》问世后“天下益知饮茶”。从学术史上看,宋代有蔡襄、赵佶等人所著茶书,明清时期有大量关于茶的专著,它们无一不受到陆羽 《茶经》的影响。 早在8世纪中期至9世纪初期,茶由日本入唐高僧带回日本。在高僧澄西的倡导下,把陆羽《茶经》中的烹茶及饮茶法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澄西因而获 “日本陆羽” 之称。 近代学者如日本诸冈存著《茶经评释》,英国威廉·乌克斯著《茶叶全书》都有专章摘录和论述陆羽《茶经》。 我国学者自本世纪以来发表了大量研究《茶经》的论著。其中成绩卓著的是吴觉农。他研究茶叶和 《茶经》有70年之久,被誉为“当代茶圣”。他著的《茶经述评》,被誉为 “20世纪的新茶经”。 《茶经》Tea Classics唐代记述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方法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全书。作者陆羽(733~804),湖北竟陵(今天门)人。《茶经》系陆羽隐居浙江余杭苕溪所作,约成于760~765年间。《茶经》共三卷十篇,篇名用单词表达,顺次称作:“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二之具”,记载采茶、制茶的工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茶经》中提到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是世界野生大茶树的最早记载,为茶叶起源于中国西南之说提供了又一证据。《茶经》反映当时人对茶叶的采摘时间、制作方法、鉴定标准、烹煮饮用方法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茶叶制作有采、蒸、捣、拍、焙、穿、封7个步骤,采制工艺已很细密。因原料及加工方法的不同,茶叶的外表不同,茶叶可分为8个等级。烹茶要选择水源。《茶经》反映了唐代茶叶生产的发达。书中列举了11个产茶省份,其中有名的茶区就有42处。在栽培技术方面,指出植茶“法如种瓜,三年可采”,表明当时一般都采用直播法,并注意用基肥。《茶经》在当时就已竞相传抄,风行全国,对饮茶之风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新唐书·隐逸传》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甚至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茶经》推动了唐以后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向海外传播,后人尊陆羽为“茶圣”。 《茶经》Tea Classics中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古茶书。也是世界上论述茶叶的第一部专门著作。唐代陆羽撰。 《茶经》 《茶经》写作和完成初稿和修订刊行的时间, 约在唐代肃宗上元元年至德宗建中元年(760~780)。此书在《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通志艺文略》食货类、《郡斋读书志》农家类、《直斋书录解题》农艺类、《宋史艺文志》农家类中,都有记载。《四库全书》著录刊本计26种, 通行的为宋《百川学海》本,明汪士贤刊本、《说郛》本3种。日本有《日本宝历》刊本、日本京都书肆天保十五年补刊本2种。美国有英译本1种。 《茶经》全书分为三卷十节: 卷上, “一之源”, 论茶树的形态特征、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茶名汇考及饮茶对人的保健功能等; 又说茶树植株大部分为灌木,在湖北省的巴东和四川省的东南部, 即现今大巴山的原始林区, 发现了躯干高大的茶树, 要砍下枝条才能把茶叶采下来。用类似茶树的树木形态作比拟, 论述茶树的外部形态, 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与鲜叶品质、品种与鲜叶品质关系及栽培方法,以及饮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二之具”,介绍采茶和制茶的用具; 详述采制饼茶所需的工具15种, 将每种用具的名称、用材、大小规格及使用方法一一作了介绍。“三之造”,阐述茶叶采摘时间、要求、茶叶(主要是饼茶)的制法与品质的关系, 认为选取制茶原料, 要严格掌握采茶标准和时间, 提出以新梢长度、生长势作为采摘适度的标准。制饼茶的方法是: 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等六道工序。制成的产品有各种形状, 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 可分为八个等级。 卷中, “四之器”一节, 详细阐述了30种煮茶和饮茶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大小规格、制作方法等。其中: 升炉火用具4种, 煮茶用具3种, 烤、碾、量茶用具7种, 盛水、滤水和取水用具4种, 盛盐、取盐用具2种, 饮茶用具2种, 盛贮用具4种, 清洁用具4种。这些器具是陆羽设计制作的。饮茶用的碗是很讲究的。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调和来定各产地瓷器的优劣,说邢(今河北邢台)瓷白,盛茶呈红色;越(浙江绍兴)瓷青, 盛茶呈绿色, 因而断定“邢不如越。”又因洪州(今江西南昌)瓷褐色, 盛茶呈黑色, 定为最次品。陆羽以瓷色为主要标准评定瓷碗的优劣,只能是代表饮茶人的一种看法,但《茶经》中关于碗的一段话, 为我们提供了唐代瓷器生产的宝贵资料。 卷下, 包括: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八之出”, “九之略”,“十之图”六节。在“五之煮”一节中, 主要叙述煮茶的具体方法、饼茶烤炙、煮茶的燃料、用水和煮茶火候的掌握方法。着重论述茶汤显现有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精英所在。在“六之饮”中,对当时一般的煮茶方法, 将茶放入瓶缶中,用开水冲灌,加进葱、姜等配料, 煮沸需很长时间, 煮好后把泡沫去掉。认为这种煮饮茶叶的方法,是不足取的。在“七之事”中,更从远古时代以迄唐代, 记载与茶相关的人物43人, 报道有关茶的传说、掌故、诗歌、杂文等48则, 主要内容有: 注释茶义, 称颂茶效,讲饮茶故事,记茶叶产地。另在“八之出”这一节中, 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 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大茶区, 并将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品质分为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的一节,则是叙述至深山茶地采制茶叶,从事随采、随制、随饮, 可以简化为煮茶七种用具,以及制茶的七道工序。最后在“十之图”中说, 可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洁白的绢上, 张挂在座位旁边, 就能随时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这样《茶经》从头到尾的内容就容易明白清楚。《茶经》总结了中国古代人民从事茶叶生产的经验, 提出种茶、制茶、评茶的理论和方法, 对中国古代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茶经》一书, 除唐代陆羽最早撰写以外,明代的徐渭(1575年前后)、张谦德(1596年)及黄钦(1635年前后)等三人均撰有《茶经》。清代陆廷灿1734年曾撰写《续茶经》三卷, 附录一卷。清代潘思齐撰有《续茶经》二十卷。此外,宋代周绛于1012年前后曾撰写《补茶经》一卷。明代孙大绶于1588年辑《茶经水辨》和《茶经外集》两书。 《茶经》Tea Classics唐代茶叶名著。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全书三卷,共7 000余字。卷上“一之源”,论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之具”,讲采制茶叶的用具,“三之造”,论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专讲茶的烹饮器具,卷下“五之煮”,论烹茶方法和水的品质,“六之饮”,讲饮茶习俗,“七之事”,汇述历史上茶的故事和记载,“八之出”,介绍全国有名的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品质,“九之略”,讲上述茶具、茶器中哪些可以省略,“十之图”是提倡把《茶经》抄在绢上张挂。《茶经》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唐代茶业的发展,并把茶的知识提高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故《茶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除陆羽之外,明代徐谓、张谦德和黄钦分别所撰茶书,都取名《茶经》。 《茶经》中国第1部茶叶专著。作者唐代陆羽(733~804)。约成书于780年。全书分3卷10节,7000多字。卷上,“一之源”叙述茶的一般特性;“二之具”,介绍了采茶和制茶的用具,叙述了采制饼茶的15种工具;“三之造”叙述了茶的加工和种类。卷中为“四之器”,介绍了30种茶具。卷下包括“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6节。 茶经 茶经书名。唐代陆羽(733—804年)著。陆羽,字鸿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于公元758年前后写成此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节,约七千多字。上卷分三节:一之源,说明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与土壤的关系。二之具,说明采制茶叶的各种工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种类与采制方法。中卷:四之器,专门列举当时的烹茶和饮用器具。卷下:五之煮,说明烹茶技术。首先讲煮茶要避免香气散失,其次讲煮茶所用的燃料和水,以及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谈饮茶起源和饮茶的风俗方式。七之事,述古代有关茶的故事、药方等。八之出,记述唐朝茶叶的产地和品质高低。九之略,全书的摘要,并指出在什么条件下大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把前九节写在素绢上,分四幅或六幅悬挂室内。此书已有日文译本,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系统介绍茶的知识的专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茶典。 ☚ 酒经 食谱 ☛ 茶经 茶经古代茶叶专著。三卷。唐陆羽撰。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竟陵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上元初(760)隐居苕溪,闭门著书。征拜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并未就职。一度曾为伶工。与女诗人李季兰、僧皎然等友好。能诗、嗜茶,曾漫游各处名山,考察各地茶树种类,研究烤焙茶叶的方法,后在浙江苍溪居住,经营茶园,并将自己所获的茶叶知识撰成《茶经》一书,遗泽后人。后世尊其为“茶祖”、“茶神”。 ☚ 氾胜之书 耒耜经 ☛ 茶经 茶经(唐)陆羽撰。3卷。分10目: 源(记生产与特性)、具(记采制用具)、造(记加工焙制)、器(记煎饮用器)、煮(记烹煮之法)、饮(记品尝性味)、事(引古书论茶之文)、出(记产地)、略、图。此书开后世茶书之先河。有《百川学海》、《格致丛书》本等。 ☚ 甜菜手册 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实验手册 ☛ 茶经书名。唐陆羽撰。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书中记载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法及用具等。 茶经chá jī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百家书目(4)。谱录书。唐陆羽撰,约成书于8世纪中叶,3卷。分10目:源,记生产与特性;具,记采制用具;造,记加工焙制;器,记煎饮用器;煮,记烹煮之法;饮,记加工焙制味;事,引古书论茶之文;出,记产地;略,图。为我国与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开茶书先河,以后百余种茶书皆源于此。 茶经三卷。唐陆羽 (733—804)撰。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苧翁,号东冈子,又号竟陵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上元初年隐居苕溪,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皆不就职。闭门著书,不时独行田野中,诵诗击木,痛苦而归。以嗜茶闻名,著有 《茶经》,旧时被人们奉为 “茶神”。《茶经》上卷,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三部分。茶之源,主要记述茶之产地、形状、优劣。茶之具,主要记述采茶、制茶的用具。茶之造,主要记述采茶、制茶的经过。中卷,为茶之器,主要记述煎茶、饮茶的用具。下卷,主要记述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全书十类,其文实九,所谓图,是指统上九类,书于绢素,张挂起来,非另有图。是书言茶十分精备,文字古朴典雅,可资后世借鉴考证。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明刊一卷本、明刊吕氏十种本、《唐宋丛书》本、《学津讨原》本、《格致丛书》本、汪士贤刊本、《百名家书》本、清钞本、《唐人说荟》本、《四库全书》本、《湖北先正遗书》本、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傅树勤、欧阳勋 《陆羽茶经译注》等。 茶经 《茶经》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唐陆羽撰。是书共三卷,分十节。其中《一之源》阐述茶的起源; 《二之具》介绍唐代采茶、制茶的用具十五种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论述茶的类别和采制方法; 《八之出》列举当时全国名茶产地及其品质等次。其余各节是有关茶的烹饮知识。总结了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知识经验,对促进唐代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手册。其后有宋代周绛的《补茶经》,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等。 ☚ 耒耜经 宋代 ☛ 《茶经》cha jingClassics of Tea→陆羽 (Lu Yu) 茶经书名。唐陆羽撰。三卷。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陆羽为唐玄宗至唐德宗时人,以嗜茶著名于当世。此书全面介绍了茶叶的产地、功用、种植情况、采制和鉴别方法以及煮茶用具、饮茶方法、饮茶历史等情况,对于研究我国茶叶生产和饮茶习俗的历史以及唐代的制瓷业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