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茶白星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茶白星病tea white scab

茶树芽叶病害之一, 又称点星病。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 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亦有报道。为害茶、油茶、山茶等植物。
症状 嫩叶初发病呈针头状的褐色小点, 对光照射, 可见周围有黄色晕圈。以后病斑稍稍扩大, 呈圆形, 直径1毫米左右。正面病斑中部变灰白色, 略凹下, 周围有褐色隆起线, 病、健部分界十分清楚。后面病斑与正面很相似, 但病斑中部常呈淡褐色。一片嫩叶上病斑数目不定, 少则数个, 多的达数十个以至百个以上。病斑多时连成不正形斑块。后期在病斑正面灰白色部分, 长有黑色小点, 数个散生。嫩芽、嫩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与嫩叶上的很相似, 但数目不如嫩叶上的多。病梢上叶片小, 节间短, 百芽重减轻。病害严重的叶片, 呈焦枯状, 极易脱落。
病原 叶点菌学名为Phyllosticta theaefoliaHara,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无色单胞族叶点菌属。病斑正面所见的黑色小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球形或近球形,直径60~90微米(培养基上培养的分生孢子器, 显著比病组织上的大), 暗褐色,有孔口或有乳头状突起。孢子成熟后即从孔口喷出。孢子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 长宽为 2.6~4×2.6~3.4微米, 无色、透明、单胞。
侵染规律 发病地区的茶树生长季节, 均可见到病叶。冬季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有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 产生胞子借风、雨飞溅,侵入嫩梢。一般温度以20℃左右、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为最适宜。旬平均温度高于25℃, 对白星病的发生不利。发病与降雨次数关系大, 凡降雨次数多则发病严重, 春、秋两季雨后, 病害明显加重。安徽皖南山区春季发病最多, 秋季次之, 夏季最少。从3月中、下旬到4月初茶叶初展, 开始出现病斑, 以4~5月份, 尤其以5月份为最多。一般海拔在450米以上、日照短、阴湿多雾的山地茶园发病多。此外, 在土壤瘠薄、采摘过度、肥料施用不合理、偏施氮肥、忽视配合磷、钾肥的, 都易发病。单株间抗病性差异也极为显著。
防治 早春结合修剪, 清除有病枝叶, 减少初次侵染来源; 加强管理, 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 增强树势, 提高抗病力。结合采茶,及时采下有病芽叶,以抑制病情。有发病历史,且病害较重的地区或田块,于3月底4月初发病前,喷施50%托布津600~1 000倍液, 50%多菌灵1 000倍液, 效果显著。

茶白星病tea white scab

又称点星病。世界性广布种。为害山茶科植物。中国分布在云南、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四川等省区,以海拔较高,低温高湿的茶园发生较重。在嫩叶上产生圆形病斑,直径1mm,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有褐色隆起线,后期散生小黑粒点。病斑可从数个至上百个,嫩芽嫩茎上均可发生。病原菌 Phyllosticta theaefoliaHara,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径60~90μm,有乳头状孔口,器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单胞,大小3~5μm×2~3μm。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气温上升至10℃以上,潮湿条件下形成孢子侵染新梢,潜育期1~3天,可进行多次再侵染。此病以春茶期发生最多,秋茶次之;高海拔、缺肥或偏施氮肥的茶园发生较重,降雨多时也重。宜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春茶萌芽期喷药防治。

茶白星病

1.分生孢子器 2. 分生孢子 3.为害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