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茶栽培加工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茶栽培加工史history of tea cultivationand processing

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饮料作物,茶树原产中国西南部,饮茶的历史相传已有3000多年。中国饮茶、艺茶始于西南。《华阳国志》载,武王灭殷以后,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园有芳蒻、季茗”,“丹、漆、茶、蚕皆纳贡之”。据此传说,先秦时巴蜀一带,似已饮茶和懂得了种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自秦人取蜀以后,饮茶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茶树栽培史 根据中国茶区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中国茶树栽培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五代以前 战国以前,饮茶和茶业主要在巴蜀和汉中的部分地区。秦汉统一中国以后,饮茶和种茶由巴蜀首先东传到荆楚广大地区。汉代,茶的饮用和栽种传播到了湘粤赣毗邻的茶陵一带。至三国和两晋时,如左思《娇女诗》所反映,饮茶不但流行于中原官宦人家,在长江下游和江浙沿海一带,如《世说新语》所形容,“坐席竞下饮”以至《晋中兴书》中,记及江东的一些豪族,已把茶用作标榜节俭的一种所谓“素业”;其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些茶园,也如杜育《荈赋》所描写,达到了“弥谷被岗”的程度。唐代,茶进一步发展为全国性的一种饮料,其产茶的区域,按陆羽《茶经》所列州郡,已包括现在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广东、贵州、河南和陕西等13个省区。如果再加上唐·樊绰《蛮书》记及的云南,唐代茶叶的产地,除甘肃和台湾外,基本上就达到了和近代差不多的范围。
中国古籍中对茶栽培技术的记载很迟。陆羽《茶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其关于茶树形态的描述,在近代茶树形态学产生前,1000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对茶树的最完整和形象的描述。此外,《茶经》对茶园择地和茶叶采摘,也作了具体的总结。如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对这三种土壤,逐一作了评价。所谓“烂石”,《茶经》在“三之造”中,又称“烂石沃土”,是指土层比较深厚、排水良好的风化坡积土,这样的土地,当然最适宜茶树生长。其次,《茶经》对不同生态环境所产茶叶的质量,也一一作了评述:“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关于茶叶采摘,《茶经》提出的技术要求更明确:“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对于“茶之笋者”要“凌露”采之;“茶之芽者”,要选“中枝颖拔者”采之;天气则“其日有雨”或“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陆羽总结的这一采摘经验.直至明清的有些茶书中,仍奉为经典,并作为某些名茶的采摘要求在运用。
陆羽《茶经》对上述记载较详,但对茶树的具体栽培方法,却只提到“法如种瓜,三岁可采”一句。关于唐朝以前茶树栽培的情况,直至唐末五代韩鄂的《四时纂要》中,才见记载:“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㔉著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壅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三年后每科收茶八两,每亩计二百四十科,计收茶一百二十斤。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穄等。”关于茶种选藏,《四时纂要》又载:“熟时收取子,和湿土沙拌,筐笼盛之,盖穰草,不尔即乃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这是中国有关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它不仅代表了唐至五代茶树栽培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也是宋至明清所有茶叶文献关于茶树栽培的最完整记述。
宋元时期 宋代的气候,有一时期较唐代寒冷;导致宋代茶区北限南移,江南东道和西道产茶州县增多,和岭南茶区的扩展。据唐人有关诗句描述,唐时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曾一度种过茶,但至宋朝,无论是《太平寰宇记》或是《元丰九域志》,就都找不出海州有茶的痕迹了。唐朝陆羽《茶经》所载的江南道产茶州约20个左右,至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其所列的产茶州郡,江南东道就有苏州、常州、杭州、湖州等35个州军,江南西道产茶州县更密。另外,过去岭南一些未见产茶的封州、邕州和容州等地,在《太平寰宇记》中,也成了茶的新产地。
北宋茶区北限的南移,也促使了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唐朝贡焙设置在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相界的顾渚;宋朝的贡焙,定于福建建瓯的北苑,并逐渐形成为中国的茶叶生产技术中心。有宋一代,建州和北苑成了出版茶书最多的地方。蔡襄《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和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均以建瓯或北苑贡茶为主要描述对象。从茶书的数量和内容上看,宋代建瓯贡茶代表了中国当时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的技术水平。
宋代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茶树品种分类和茶园管理方面。在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中,根据茶树的外形、叶形、叶色、芽头大小和发芽早晚等不同情况,将北苑一带的茶树地方品种归纳为七类:一是“白叶茶”,其特征是“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二曰“柑叶茶”,叶厚芽肥、状类柑叶,是乔木型的良种茶树;三是“早茶”,发芽较早,一般都用其作“试焙”;四为“细叶茶”生沙溪一带山中,“叶比柑叶细薄”;五是“稽茶”,芽叶细小厚密,呈青黄色,发芽也迟;六曰“晚茶”,特点近似稽茶,但较诸茶更晚;七为“丛茶”,也称蘖茶,是灌木型茶树,一岁“发者数回”。这是古代对地方茶树品种最早的分类记载。
关于茶园中耕除草,《四时纂要》中只有“二年外方可耘治”一句。建茶充贡以后,供不应求,促进了茶园管理的精细化。据《北苑别录》所引的《建安府志》载:“茶园恶草,每遇夏日最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名曰开畬。若私家开畬,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说明建安一带,不论是御茶园还是私家茶园,其管理均较精细。再如茶园冬管和茶树越冬保护方面,《四时纂要》没有记载。入宋后,《夷坚志·东乡僧园女》称,与建安北邻的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一带,便在暮冬时采用“挈稻糠入茶园培壅根株”的措施。这一方法,很可能是在建安茶园管理精细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明清时期 元和明前、中期,中国气候回暖,茶区北限又向北推移。如江苏连云港、赣榆等地的这一时期的方志中又有茶的记述,特别是沿江的六合、丹阳、沙洲、常熟等原先不种茶的地方,明朝时也风起种茶。但是,至明末清初,中国气候又出现一个小冰期,江北和沿江茶园,再次减退。据有关方志记载,甘肃南部和台湾一些地方的种茶业,也是明清间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尤其是“五口通商”以后湖广、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省,茶业有较大的发展。《东瀛识略》记称,福建在鸦片战争前,只建阳、崇安几县产茶,“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诸郡种植殆遍”,在整个福建风兴了起来。不过,至光绪中期起,由于英国、荷兰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尼发展种茶成功,中国独占国际茶市的局面被取代,结果又一度出现了茶园荒芜、茶业长期凋蔽的局面,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锐减。
这一时期,在茶园管理和茶树繁殖更新方面有所发展。如明程用宾在《茶录》中指出:“茶无异种,视产处为优劣。……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萌蘖丰腴,香味充足”,深化了关于茶叶产量、质量与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间的关系的认识。在施肥技术上,罗廪在《茶解》中也指出:“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每茶根旁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茶解》中所讲的这些方法和原则,为前代所未见,直至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种茶基本都采用种子直播的方法。清代,福建建瓯一带的农民,发明了压条繁殖茶树的方法。据《建瓯县志》记载: 从前西坤厂有一农民上山樵柴,发现一株“似茶而香”的茶树,移植园中,采造的茶叶“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实,初用“插木法”(长插枝)繁殖,所传甚难,后因墙塌将茶枝压倒发根,始悟用压条之法。这也是中国有关茶树无性繁殖的最早记载。茶树台刈的最早记载,见于《匡庐游录》(1660):“山中衣食取办于茶”,“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康熙时的《物理小识》注中则称:“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说明中国的台刈技术的创始,大抵是明末清初的事情。咸丰八年(1858),张振夔在记述浙江永嘉茶事的一篇文章中称:“先以腰镰刈去老本,令根与土平,旁穿一小阱,厚其根,仍覆其土而锄之,则叶易茂。”说明清朝中期以后,台刈技术已较清初大进一步。
光绪时的《时务通考》记载:“种理茶树之法: 其茶树生长有五六年,每树既高尺余,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须用草遮其余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后方去其草,此时全树必具发嫩叶,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犹好。”这是局部地区流传的一种与修剪有关的茶叶增产措施,还不是真正的茶树修剪,但科学的茶树修剪,很可能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茶叶加工史 中国的茶叶加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饮茶是直接采煮茶树鲜叶,并不知道加工。但鲜叶不便贮存、携带,所以后来便有将鲜叶晒干或风干备用的习惯,这便是茶的原始加工法。据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其时泸州的少数民族,采茶时把茶芽先含于口,待展后,随手放入佩带的葫芦内,把口塞紧。“比归,必置于暖处”。据说这样处理的茶,能贮存,质量也好。这是有关茶叶原始加工的早期民族志材料。中国茶叶加工的历史,可分三个阶段。
以团茶、饼茶为主的阶段 三国魏张揖的《广雅》中,有“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的记载,说明饼茶的制作已有悠久的历史。
唐朝中期陆羽《茶经》中的“三之造”,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茶学。其制茶工艺,分为蒸、捣、拍、焙、穿、封六道工序。即将采摘的茶叶先用甑蒸杀青,然后把蒸过的茶叶加以捣碎,再拍成团或压成饼,入焙烘干,最后用竹皮或绳把茶一块块串起来并封存好。由于各地和各种茶叶的模具不同,制出来的茶形也不一致,故《茶经》称其时“茶有千万状”。
宋朝饼茶,习惯称为“片茶”。其制作技术在唐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制作技术上出现了过黄工艺。据《北苑别录》载:“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滥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才过烟焙。”宋朝的规或茶范,较唐时更显小巧玲珑,范体的图文阴阳相错,更加生动。南宋《铁围山丛谈》载,建溪贡茶,始于五代南唐,入宋后贡龙凤团茶以进;仁宗朝,蔡君谟以小龙团作贡;神宗时,龙焙又造密云龙以进;哲宗时,复进端云翔龙;大观初年(1107)更贡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政和(1111~1118)间,增贡长寿玉圭。出现了“名益新,品益出,而旧格递降于凡劣”的新局面。
宋以前也存在其他茶类。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自旁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反映的是炒青绿茶。五代毛文锡《茶谱》中说:“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说明在北宋以前,中国制茶虽然以团、饼一类紧压茶为主,但蒸青、炒青等各式散茶却也普遍存在。此外,有些地方,如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一带,“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谓之草茶而已”。欧阳修《归田录》也称:“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说明某些原来专产紧压茶的地方,入宋以后已开始转产和多产草茶或散茶了。
由团饼向以散茶为主的转变 团茶和饼茶,不但加工时要捣要拍,焙干较难,而且饮时要打碎要煮,饮用也费事。入宋以后,随着饮茶习俗的进一步普及,团茶、饼茶除宫廷崇尚而有所发展外,民间制茶,纷纷转而改产蒸青和蒸青末茶。南宋陈鹄在《耆旧续闻》(13世纪初)中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为上,自景祐以后,洪之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其品远出日铸。”说明散茶或草茶的生产与技术,在南宋中期迅速发展。朱翌《猗觉寮杂记》载:“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蒸青已成为宋朝一些地区的主要制茶方法。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片茶的产地主要有建、剑、袁、饶、池、光、歙、潭、岳、辰、澧、鼎等州及江陵府、兴国军和临江军等处;散茶的产地,主要有淮南、归州(湖北秭归)、江南和荆湖等地,说明宋朝至少在南宋后期,散茶的产地已接近或者超过了片茶的产地。随着散茶的崛起,南宋时在饮茶的习惯上,也开始了从煮饮向用开水冲泡的转变。
元朝在散茶和末茶生产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以至超过片茶而取得了茶类生产的主导地位。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介绍制茶时只讲团、饼而不提散茶制法。元朝各种主要农书中,对散茶制法的介绍,占有突出的地位。如王祯《农书》,首先介绍的是蒸青;接着介绍的是末茶;最后才约略提到“蜡茶”,即团茶或饼茶。在《农桑衣食撮要》中,就只介绍蒸青一种,只字不提团饼的制法了。元朝农书中制茶内容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茶类生产主次地位的变化。洪武初年叶子奇《草木子》的御茶记述中,称建宁贡茶为“啖山茶”,说它“比之宋朝蔡襄的制龙凤团,费则约矣;民间止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表明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内地团茶和饼茶除作贡茶外,民间已不再饮用。
宋元时期茶类生产的另一发展,是窨花茶的创制。窨花茶源于在团茶、饼茶中掺和龙脑、麝香的做法。北宋蔡襄《茶录》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这种做法,起源于宋初建瓯贡茶。但是,这样加工的饼茶,有损茶的自然风味。后来,人们在散茶中,摒弃天然香料,改用四时鲜花窨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茶叶种类。花茶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前期施岳的茉莉词:“玩芳味,春焙旋熏。”周密注云:“茉莉岭表所产,……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故云。”南宋时,如《调燮类编》所载,不但已经有成熟的窨花工艺,窨花的鲜花,也由茉莉扩展到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栀子、木香、梅花以至荷花等10余种,其窨制内容和技术,已达到了和明清时旧式窨花相近的水平。
芽茶和叶茶的全面发展 元代民间虽改用叶茶和末茶,但贡茶沿袭宋制,还采用团饼,所以王祯《农书》仍有“蜡茶最贵”的记载。到明朝时,朱元璋以旧贡太费民力,诏罢团饼,改以芽茶为进,促进了芽茶和叶茶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加工制作的茶叶,大都采用甑蒸工艺。蒸不如炒便捷,入明以后,末茶生产渐趋衰落,蒸青生产也不断为炒青所取代,以至在明代前期和中期,形成炒青一枝独秀的局面。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指出:“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在这六种名茶中,只有罗岕茶用蒸制,其他全部改为炒制了。
明朝制茶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炒青绿茶制作技术的进步上。明时茶叶分芽茶和叶茶两种: 芽茶即早春摘嫩芽制造者,叶茶是摘二叶、三叶加工稍粗者。元代有关蒸青的制作,记述极为简略,明代的茶书中,对炒青绿茶的介绍,非常具体细致。如屠隆在《茶说》中指出,炒茶时不能用大力捏转或摩擦,否则会散生碎片和细末;炒好后要冷却收藏,否则色、香、味俱减。《闻龙茶笺》进一步指出:“炒茶时需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以保茶质。”此外,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等对炒青绿茶制造方法的记载,也各有独到之处。总结上述各书的要点,炒青制作工艺的诀窍就是锅要先热,高温杀青,现采现炒,炒量要少,炒不宜久,翻炒要快,退热要快。所有这些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芽茶和叶茶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茶类如黑茶、乌龙和红茶的创制和发展。
黑茶,最初也称乌茶,是蒸压茶的毛茶。四川在明洪武初年便有生产。《明史》中说,由于茶马互市的逐年发展,黑茶至万历时更扩展到了湖南许多地区,到清代时,已发展为湖南安化的一种特产。
红茶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的《多能鄙事》。乌龙茶又称青茶,是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的半发酵茶类。有关乌龙茶的记载,始见于《续茶经》所引的王草堂《茶说》,其创始的时间,不会迟于明代后期。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茶业特别是红茶和乌龙茶,由于出口的急剧增长,曾一度有过巨大的发展。据刘靖《片刻余间集》记载,在道光以前,闽北和江西一带,红茶和乌龙茶,曾因出口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发展。又据《闽产录异》记载:“道光甲辰(1844)冬,英国始由城外入居乌石山之积翠寺,以后各郡伐木为茶坪,且废磳田种茶,取利闽中。”促使福建各地茶业迅速发展起来。《东瀛识略》也提到,“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福州),延(南平)、建(建阳)、邵(邵武)诸郡种植殆遍,比闻台北居民亦多以茶为业”。福建茶业的发展,带动了台湾茶业的发展。湖北蒲圻和湖南临乡一带红茶的发展,也起自道光末年。安徽祁门的红茶,则每年“销洋庄一万余引”,反映了当年茶业迅速发展的盛况。此外,随着外商可以在中国腹地任意设厂收购和加工茶叶,清季俄国、英国茶商首先在汉口开设使用汽压机的砖茶厂,首开中国机器制茶之先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