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茶树病害tea diseases已知茶树病害约有140种,中国已发现约90种。其中真菌病害52种,细菌病害2种,类菌原体病害1种,线虫病害5种,地衣苔藓2种,藻类病害2种,寄生性高等植物15种,非侵染性病害10种,茶树上病毒病极少。主要病害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苗根结线虫病等。发生严重时,产量损失15%~20%,茶叶品质明显下降。 1855年瓦特(G.Watt)最早记载在印度发现茶饼病。1939年加德(C.H.Gadd)在斯里兰卡首次报道了茶韧皮部坏死病毒病。1933年佩奇(Petch,T.)在英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茶树病害》专著。中国于1922年,记载了茶树病害名录。1963年以后,对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茶芽枯病、茶枝梢黑点病、茶苗根结线虫病等的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1990年出版《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专著。 种类和分布 叶部病害、茎部病害和根部病害等。 叶部病害 在中国约有33种。主要有为害嫩叶的茶饼病(Exobasidinm vexans Massee)、茶白星病(Elsinoe leucospila Bilancount et Jonkins,日本;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印度、中国)为害成叶和老叶的有茶云纹叶枯病[Guignardia camelliae(Cke.) Butler]、茶炭疽病(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茶轮斑病[Pestalotiopsis theae(Sawada) Steyaert]、茶煤病(Neocapnodium theaeHara)。东南亚和中国华南、西南茶区以茶饼病为主。东北亚(日本)和中国江南、江北茶区以白星病、炭疽病、煤病为主。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分布普遍,世界各产茶区均有发生。 茶煤病分布普遍,病原菌已记载有23种、粉虱、蚧虫分泌的蜜露是该病发生的诱因。煤病附生在枝叶上,发生严重时,茶因一片污黑,使春茶减产约50%。赤烧病仅分布日本沿海茶区,台风和霜害是病害流行的诱因。茶芽枯病(Phyllosticta gemmiphliae Chenet Hu),仅分布中国江南茶区。春茶期,低温高湿,茶叶新梢中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有利于发病,对春茶产量影响大; 夏秋茶期则相反,氨基酸含量减少,茶多酚含量增加,茶多酚对孢子萌芽有抑制作用,因此,在夏秋茶季不发病。 茎部病害 已知约有39种。主要有茶红锈藻病(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茶茎溃疡病(Phomopsis theae Loos)、地衣苔藓等。茶红锈藻病分布东南亚、中国华南、西南和江南的湖南、浙江等茶区。病原物是一种绿藻,为害茎叶,影响茶树的养分输导,并分泌毒素,使芽梢萎缩,叶片脱落,产量下降。茶茎溃疡病分布在亚洲斯里兰卡、印度、非洲产茶国和中国浙江等茶区。发生在幼龄无性系茶树上,使整株枯死,新梢回枯。地衣苔藓和膏药病在中国老茶园中发生普遍。地衣苔藓附生在茶树上; 膏药病的菌丝厚膜贴附在枝干上,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其发生与蚧虫关系密切,并作为害虫藏匿场所,加速树势衰老。 根部病害 中国已知约有16种。主要有茶红根腐病[Ganoderma applanatum (Pers.) Pat.,Poriahypobrunnea Petch]、茶紫纹羽病[Helico bas idiumpurpureum (Tul.) Pat.]、茶苗白绢病[Athelia rolfsii(Curzi) Tu et Rimbrough]、茶苗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Chit-wood]等。茶红根腐病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和中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茶区。红根腐病是一种慢性病,早期症状不易察觉,病株表现突然死亡。茶紫纹羽病、茶苗白绢病分布在中国江南和江北茶区,局部茶园发生严重。茶苗根结线虫病在世界各产茶国发生均较严重,引起茶苗成片死亡,影响新茶园的发展。茶树根结线虫病已发现有9种线虫,中国有4种,其中以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线虫[M.arenaria (Neal) Chitwood]发生最普遍。茶根腐线虫病(Pratylenchus loosi Loof)分布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对成龄茶树威胁大。 病害控制 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❶选择生荒地种茶: 对寄主范围广的根病是一种较好的预防措施。 ❷选用无病苗木: 防止苗期根病和茶饼病等远距离传播。 ❸农业防治:分批及时采茶,减少嫩叶病害的侵染来源。 ❹化学防治: 茶叶是一种饮料,对品质要求高,茶树在一年中多次采收,采摘间隔期短,茶园中适用的杀菌剂应具备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异臭、安全间隔期短、不污染环境等特点。防治根病可用硫酸铜、多菌灵或苯菌灵喷施土面,进行土壤消毒。对茶苗根结线虫病则用呋喃丹喷施土壤,进行防治。 ❺生物防治: 印度尼西亚和肯尼亚等国通过增施有机肥,促进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对根腐病菌的颉抗作用,进行防治; 还用大隔孢状革菌[Peniophora gigantea (Fr.) Mass]喷施树桩,以防止根腐病菌的侵染。日本研究利用三度粘网型线虫捕食真菌,防治茶根结线虫病,其中以Monacropsoriumcinopagum的效果最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