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津古渡黄河古渡口。位于河南省陕县故城东北2000米。春秋时即有此渡。《水经注》云:“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茅津渡”名由此而来。因北岸有汉大阳县故城,所以此渡也叫“大阳渡”,《公羊传》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名焉。”后周在大阳故城处设“太阳关”(原为“大阳”后演为“太阳”),因此历史上“茅津渡”和“太阳渡”互称。《元和郡县图志》说:“太阳故关,在(陕)县西北四里,后周大象元年(579年)置,即茅津也。春秋时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兴平二年(195年),献帝东迁,困于陕县曹阳墟,遂于茅津北渡安邑。(《后汉书·献帝纪》)唐贞观年间曾在此造浮桥1座:“太阳桥,长七十六丈,广二丈,架河为之,在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侯将军丘行恭营造。”此渡自唐以后历代沿用,1992年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之后始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