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茅山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茅山志

 《茅山志》是载录元末以前茅山道教历史资料的山志。《正统道藏》本题为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今人陈国符断为张天雨所修,而刘大彬窃取其名,理由是: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张天雨 《茅山志》15卷、《成化杭州府志》云张天雨“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而本书原刊正15卷,又 “此书详审而有条理,非通常道士所能为也”。今按,本书前有泰定甲子岁 (1324)赵世延 《序》,称刘大彬 “乃嘱诸入室弟子采集成书”。复考刘大彬、张天雨二人事,刘大彬于至大辛亥岁 (1311) 得其师王道孟传位,袭掌茅山道教事,张天雨于1296年前后入道,往来华阳(茅山) 云右间,自延祐二年 (1315) 至至元丙子岁(1336),居茅山未出,二人皆钱塘人,则张天雨可能是刘大彬嘱编修本书的诸弟子之一。又本书最迟编成于天历年 (1328),据书前吴全节 《序》,此书 “前后凡二十年中始成”,则刘大彬属意编修 《茅山志》,事在张天雨长居茅山之前,其时张天雨游京城,居开元宫,延祐二年开元宫(在杭州)遭灾毁,乃往茅山。但以张天雨具有良好的文史素养,所以很可能是本志书的实际督修,又以刘大彬在茅山道教中的地位故题其名。据清孙星衍《平津馆鉴藏记》,本书元代刻版为张伯雨的书写,“极精洁”,此版并明永乐癸未 (1403)、成化丙戌 (1466)、成化六年(1470)重刊版皆毁,明《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据元代刊本重刻,并分原书15卷为33卷。是《正统道藏》题刘大彬造乃依元代刊版之旧,且出自张天雨手笔,则刘大彬非为 “窃取”明矣。
 刘大彬号玉虚子,生卒年不详,吴郡钱塘 (今属浙江)人,至大辛亥岁(1311)得其师王道孟传位,袭掌茅山道教事,延祐四年 (1317) 称得 “九老仙都君玉印”,得元仁宗特旨,赐宗坛以传道统。张天雨(1276—1346),名雨,字天雨,又字伯雨,号贞居子,亦钱塘人,出身士族,性狷介,藐视流俗,年20登茅山入道,出群道士之表。与吴兴赵文敏、京城范德机交善。自号句曲(茅山所在地)外史,善诗词曲文,工书法,为时人虞集、杨维桢所称道,晚年与刘基交善。本书修成之后数年,又编有《玄品录》5卷,另有诗集、词曲传世。
 《茅山志》原为15卷,《正统道藏》分为33卷,约15万字。前有赵世延、吴全节序二篇、刘大彬 《叙录》。正文分为12篇,即本书体例。据《正统道藏》本12篇分卷如下:
 1、卷1—4《诰副墨》,录自南朝齐代迄元代的帝王诏诰敕牒及与茅山道教宗师的往来书信。卷1前三通所谓 “汉诏诰”,托诸神授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兄弟)封号等,实出南朝梁代,反映出茅山道教形成为一个宗派时,对民间三茅君信仰的利用。本篇其余诏诰敕牒及往来书信,是研究历代帝王扶持茅山道教及茅山道教盛衰的重要资料,道士所上表奏皆附诏诰之后。内容多为加赠封号、建置宫观、禁于茅山砍伐狩猎等。
 2、卷5《三神纪》,叙三茅真君事。据刘大彬《叙录》说: “按 《登真隐诀》真传例,列圣道君称纪,余真称传。”称三茅为道君下土显迹,所以称纪不称传。这也是隋唐以降的道书惯例,记述道教或某道派重要的神,多称为纪而不称传。本篇所叙三茅事迹,历史与神仙传说相混杂,而统之以宗教编造,类似于本生故事。
 3、卷6—7《括神枢篇》,仿正史的 “地理志”。先叙茅山 (原名句曲山) 的地理位置,茅山之被称作“华阳洞天”、“金陵地肺福地”的原由,皆引录 《太元真人内传》、《洞天福地记》等书的说法。次分述山、峰、洞、水、坛、石、桥、亭的名称、位置及历代高道居之隐修情况等。
 4、卷8 《稽古篇》。本篇为 《括神枢篇》之辅,叙历代高道隐修遗迹及变迁情况,皆中唐以前事。所述虽多传说,不可尽信,但也保存了一些供作考证的资料。
 5、卷9 《道山册》,仿正史的 “经籍志”,著录上清经书目,但以 《道德经》居首 ( 《道德经》本不属洞真上清经类)。次列上清经目,凡99种,再次列上清宝箓,凡32种,此目据旧传目录,并无存本。最后列历代茅山道士或与茅山有关的杂著书目,凡102种,据 《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 及郑樵《通志·艺文略》 中茅山道书目录出,也多数没有存本。
 6、卷10—12 《上清品》,为茅山道教历代宗师记传。前列“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叙上清经箓自元始虚皇天尊至汉代王褒几代的传授。以下记自第1代魏华存迄第45代刘大彬诸人事迹,所述皆有所本,多据碑刻、记传综述而成。每传末皆有“赞”辞。其中一些人物居茅山时间极短暂,有些甚至未居茅山,但以上清经法传授世系,所以也列为茅山道教宗师。这部分很有史料价值。
 7、卷13—14《仙曹署篇》,述神仙职司及得道经由。神仙多为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如郭四朝、鲍靓等,反映出道教吸收民间传说,并进而编造神仙系统的特点。
 8、卷15—16《采真游篇》,记具有卓行高隐的道士事迹。本篇与 《仙曹署篇》,在内容上均可为 《上清品》之辅。
 9、卷17—18《楼观部篇》,记录茅山道观的分布及建置沿革等情况。先述宫观,次叙山房庵院。
 10、卷19《灵植检篇》,记茅山植物,分“神芝奇药”和 “名木异卉”二类,内容包括名称、产地、形状性味、颜色等。
 11、卷20—27《录金石篇》,录自南朝梁代迄元代与茅山道教有关的碑文。其中梁碑9通 (不包括阴记),唐碑15通(包括十国之南唐时立碑),宋碑17通,元碑6通。本书以此篇最有史料价值。
 12、卷28—33《金薤篇》,录自南朝齐梁至元代与茅山道教有关的诗词杂著。其中不少为名家之作,如陶弘景、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该书是规模最大的道教山志,比较全面系统地保存了元代以前茅山道教的历史资料。由于茅山道教是元代以前传播最广泛的一个宗派,所以该书对研究道教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茅山志

❶十五卷。元道士刘大彬撰。大彬,号玉虚子,钱塘(今杭州)人。延祐中袭封茅山四十五代宗师、洞观微妙元应真人。此书分志诰副墨、三神纪、括神区、稽古迹、道山册、上清品、仙曹署、采真游、楼观部、灵植检、录金石、金薤编等十二门。前有明永乐癸卯(1423)胡俨序,称旧本为张雨所书,至为精洁,后毁于兵,姚广孝复为刊版。后成化六年 (1470)、二十九年 (1550)又重刻。清修《四库全书》时得此书,为浙江孙仰曾家藏本,即嘉靖时所刻。四库馆臣称此本“不但纸版恶劣,非张雨之旧,且为无识道流续入明事,叙述凡鄙,亦非刘大彬之旧矣。”列为存目。
❷ 十五卷。清笪蟾光撰。笪蟾光,字江上,江苏句容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都察院御史。茅山亦名句曲山,在句容县东南,为第八洞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余里。相传昔汉咸阳有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山有三峰,相传三茅君乘白鹤各居一峰,遂有大茅、中茅、小茅之名。元道士刘大彬曾撰《茅山志》十五卷,前有永乐二十一年胡俨序,称旧本,至为精洁。后毁于兵。姚广孝复为刊板。后成化六年、嘉靖二十九年又经重考。笪蟾光以为其尚有不足,故又重新纂辑此书。《茅山志》康熙八年 (1669)刻本,共十五卷。分为十四门。曰三茅真君历朝诰敕。曰历朝真人敕书。曰历代真人奏疏书札、盖山历代真人名臣碑记。曰盖山宫观历代名臣碑铭。曰三茅真君纪系。曰洞天职仙传。曰上清嗣宗师四十五代传。曰茅山高真女仙传。曰盖山宫观泉洞异产田亩纪。曰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曰梁唐宋元人诗记。曰明代名人诗记。曰大清名人诗记。附道秩考。兹篇考证详细,叙述简洁,条理清楚。阅之,于茅山诸事,历代兴衰,了如指掌。研茅山者,不可不读。

《茅山志》mao shan zhi

Treatise on Mount Mao→刘大彬 (Liu Dab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38:56